书城经济中国农地集体产权制度研究
14221900000043

第43章 参考文献(3)

225. 周其仁,农地入市的两条路线[A],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6.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27. 朱冬亮,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28. 朱林兴,集体土地流转异化为哪般[J],国土经济,2002(12)

1.

229. 朱忠贵,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①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曾任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第八届四川省人大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②卫兴华、孙咏梅:《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3期。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新华网北京2006年2月21日电。

④党国印:《论农村集体产权》,《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4期。

⑤Davis, Lance, and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First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of Econ.History 30.1979

⑥在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关于“两个趋向”的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并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⑦James Yen. How to Implement the American Policy for a“Strong and Democratic China”,1947.RAC.

⑧涂文涛:《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⑨谭洪江:《我国农业制度变革的根源和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7期。

⑩曾建民、彭玮:《略论发达国家农村建设的政策与措施》,《江汉论坛》2006年第12期。

11韩鹏、许惠渊:《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02年第12期。

12董向荣:《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局限性与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13孙津、郭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含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创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3期。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新华网北京2006年2月21日电。

15董向荣:《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局限性与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16巴斯夏(1801-1850),法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巴斯夏曾以波尔多和所有法国酿酒厂主的名义煽动反对现存的统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94页)。

17王家宝:《和谐经济论》(巴斯夏著)译者的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19郭镇方:《论经济和谐的内涵及其标志》,《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

20蒋京议:《和谐社会利益制度的设计框架》,《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8日。

21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2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1页。

23王振中:《对产权理论若干问题的全新探讨》,《产权与经济发展》(王振中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24S·佩乔维奇:《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J·C·伍德编《卡尔·马克思经济学》第4卷,伦敦,克鲁姆·赫尔姆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4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27 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7页。

29丁任重、杨慧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4期。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8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3页。

32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70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2页。

34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经济学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第608页。

36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6页。

3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96页。

38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100页。

39刘诗白:《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7页。

40邵彦敏:《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4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4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5页。

43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44丁任重、杨慧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4期。

45裴小革:《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产权理论》,《求是学刊》2004年3期。

4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2页。

4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4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4页。

4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1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6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8页

5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3页

5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4页。

5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0页。

55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56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57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58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59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3页。

60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页。

61Umbeck, J.1977.“The California Gold Rush:A Study of Emerging property Rights.”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ty,14,no,2:197-206

Umbeck, J.1981.“Might Makes Rights: A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 Inquiry,19,no,1:38-59

62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9页。

6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7页。

64凡勃仑:《有闲阶段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8-141页。

65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第87页。

66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67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6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版,第28页。

69此处为周其仁(2004) 对Bazel(1989)、Libecap(1989)、Eggertsson (1990)、North(1990)、Alston(1996)等的相关论述所作的概括。

70杨伯华、缪一德:《西方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71Kaldor N. 1939, "Welfare proposition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 Economic Journal 49: 549-552

72J.R.Hicks, 1941, The Rehabilitaion of Consumers" Surplus, P111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6页。

74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9页。

75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2页。

76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48-349页。

77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78盛洪:《社会成本问题注释》,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6页。

79J.E.Stiglitz,“Whither Socialism? 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4,P238.

80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81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8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7页。

83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8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189页。

85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8页。

86江平:《现代实用民法词典》,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87巴斯夏:《和谐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236、242页。

88孟繁义:《“产权”界论》,《不动产纵横》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