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14220900000043

第43章 金帝雅论坛:创新与发展:政策与绩效评估(3)

第四,创新,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你是从什么层次、什么角度来理解创新,你是从管理的角度,从技术的角度,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从别的层次。前一段时间我和领导搞调研,我们到了一家全世界的信息行业排头兵企业,企业说所有的技术都是买的,它的创新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你研究出成果我跟你谈价钱进行转让,然后相互有一个使用的协议,我用你的技术付给你钱。但是我去了另外一家企业,也是民营的,它所有的产品都是自己的,而且效益之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所以什么是创新,看我们怎么理解。

最后,信息化在创新当中的影响。信息技术作用现在越来越突出,可能会改变创新的方式。给大家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世界上某著名的一个公司把一款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发上网讨论,有人说我们别光说它好,说说它有什么问题,后来说,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后来又说讨论方案,后来又进一步说能否作为现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首先需要资金,然后怎么办,大家发动宣传,说一千还是两千,大家约定好开一个帐户,然后从帐户里面汇一两千块钱,汇完以后说怎么变现,我们推选几个人代表,专门花时间把我们的产品方案变成现实,他们选了四个人,约定了一天见面,在此之前他们没有见过面,结果现在说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了,有人说还做得象模象样。我们现在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对象去做。

杨仁全: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个论坛,我是第二次参加了。市科委领导高度关注这次会议。我今天的发言只代表个人的观点。

刚才专家谈到科研投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光从投入的总量来看已经非常高了,但这个投入和我们《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相关要求比还有差距,对未来的支撑作用还不足。当然投入并不一定都是国家财政的投入,比如说我们说企业为创新主体,企业应该投入,为什么北京和外省市不一样?北京有个特殊情况,大院、大所、中央单位特别多,资金大量集中在这些地方,但是未来北京地区在“十一五”末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到地区生产比例5.5%,全国最高,总量投资是全国第二。按照“十二五”北京地区规划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5%以上,这个目标难度非常大。第一是我们的分母在急剧增加,未来五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还会迅速增长,分子怎么办?所以压力比较大。我们现在首先应该考虑企业应该干什么、市场做什么,大院大所怎么维持? 回过头看,我们投入方面虽然量很大,但是还要继续投入。

第二,产出这块怎么保证?实际上我们科技成果的评价方面,就是刚才专家谈到的,它有很多维度和角度,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这里面最简单的一个评价指标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也反映在国家“十二五”的规划中,这是有道理的。我们看看关于科技成果评价指标里,其中有一个指标,叫科技成果转化率。实际上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个概念,很多领导有不同看法,分子分母都不知道,转化要不要时间。上次北京市要出审计条例,建委的人说审计大了好审,我说我们的科研项目怎么审?而且创新又带有风险,如果我们把它当成工程式的,未来三五年的创新条款都能做得很清晰的话就不叫创新了。现在北京市在政府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加大力度。从政府管理方面,北京市政府要考察四个点,叫“三效一创”,一是履职效能,二是管理效率,三是服务的效果,比如说评价科委怎么评呢?评价科委其中有一个指标,就是到社区去问老百姓你知不知道科普?因为科普也是列入“十二五”规划或者原来“十一五”规划里的指标,那个直接打分,还有各个委办局之间的打分。而从今年开始,对于财政经费来讲选了两个,一个是卫生,一个是科技,作为今年全市绩效改革的试点。从市科委来讲,我们更加高度关注了用政策来营造、创新、创优环境,政策手段怎么来创新。我也借此机会,把我们用政策手段来推进科技创新的几个主要做法说一下。

一是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中长期规划发布之后,在2006年5月份北京市以市委市政府联合的名义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的意见.这。标志着北京已经正式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首都新时期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然后围绕这个提出了包括政策的执行,制定了配套政策20多项,解决了企业科技创新、科技中介、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与标准、科技奖励、科技条件共享、创新人才、中关村园区示范区等方面的问题。去年国家推动一批创新型城区试点的时候,海淀区成功入选。

第二,突出了科技支撑的引领作用,着力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在“三个奥运”之后我们提出“三个北京”战略,提出《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是09年4月份,后面陆陆续续有《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和《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围绕着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围绕创新能力的提升、成果转化和科技汇集民生,我们提出叫“2812”,两个对接、八大产业,12大支撑工程,制定了30余项政策。

第三,特出了先行先试的优势,着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这是从09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第一个先行先试。尤其是到了去年年底12月份,国务院批复我们建立现在叫中关村创新平台,“1+6”的1来整合中央资源,通过中央对北京的支持,推动先行先试的6项政策。今年又推出了中关村人才特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才特区的建设。

第四,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着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这方面我们做的比较多的,一是国家层面从2005年开始提出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到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比如说我们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承担项目;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三是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我们去年和今年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联盟、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实际上就是鼓励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承担产业化。同时,在中关村科学城里面又提出建一批新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都是围绕企业聚集资源来强调的。

第五,突出了创新资源的整合,来发挥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因为首都有大量的中央的科教资源,如何把这个优势变成北京的发展优势是北京重点破题的问题。我们推动的包括首都科技平台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加强了省部会商、部式会商的机制,加强和中科院、工程院和九大军工的合作,促进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北京。

第六,突出转化机制的创新,着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个方面我们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今年3月15号出台的《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导意见》里专门提出了关于科技成果导向的机制问题,比如说人才,现在报职称得有论文,那我搞科技成果转化的或者搞农业推广的这些人职称怎么办?在这次中关村条例里面,去年12月28日出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地方法规和我们这次市政府的指导意见都提出来,要对这些成果转化的人员预留一定的比例,在职称方面给予倾斜,这样就避免大家都天天沉浸在论文和专利方面,而在成果转化方面没人关注。

最后是突出了政策的引导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应该说我们围绕三大主题:创新城市、科技北京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层次鲜明的政策集群,这几年先后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一个,就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四项综合性整合,一百余项专项政策,形成了全链条支持,全要素组合,全主体涵盖的科技政策和法规体系。

周武光:我觉得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非常好,创新与发展:政策与绩效评估。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又推动发展,无论是创新还是发展,我们需要政策的推动。针对创新,我们出台了很多很多的政策,我们的绩效到底怎么样,需要评估,所以我认为今天的主题非常好。

结合中关村的情况,我谈一点对于创新与发展的认识。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中关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按照这个国家的战略要求和安排,从政策、从体制机制,应该说去年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刚才各位提到中关村“1+6”的政策,按照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中关村的发展关键是搭建好平台,按照这个要求和安排,我们今年1月4号整个把中关村的平台搭建起来了:一个就是中关村创新平台,当时成立的时候下设了六个工作组,到目前变成了八个工作组,这六个工作组可以说针对创新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和政策我们整体上进行考虑和推动。其中一个工作组就是重大产业化项目联席会办公室,这个工作组核心就是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第二个工作组是推动政府采购,叫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工作组,推动我们科技的成果、转化出来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应用;第三是政策的先行先试工作组,针对政策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政策,这个组也是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市里共同参加,专门就政策这块需要去创新和需要去调整的;第四个工作组是科技金融工作组,专门推动科技资本介入和结合;第五是规划建设工作组,我们很多产业化的项目需要落地,需要建设,专门有这样一个工作组来推动项目的落地和建设;第六个工作组是人才工作组,专门推动人才特区建设,创新发展人才相关的政策和人才引进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前一段时间我们又增加了两个工作组,一个是中关村科学城的工作组,中关村科学城就是咱们通常提的中关村核心区的核心,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这个区域历史上形成了高校和中央一些央企院所,科教智力和企业人才非常密集的区域,我们为了加快推动这个区域的人才、技术和空间资源联动的发展,成立这样一个中关村科学城的工作组。最后一个工作组叫现代服务业工作组,也是针对国家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的,我们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工作组。一个平台下设八个工作组,整体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按照我们这个平台的设计,未来要推动整个创新发展,无论是项目还是相关的资金、研究的问题,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统一受理、集中研究、各部门联合审议、各部门分工办理的工作机制和体制。 刚才提到六条政策,一个是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所有权改革的政策;第二税收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研发费用的加息扣除,还有教育经费的税前加息扣除;第三是针对股权激励的政策;第四科研经费分配改革,主要是间接费用的考虑;第五是高新认定;第六是从科技金融的角度建设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这是六条政策。

所以,从中关村国务院批复建示范区,要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我们搭建了平台,实施了“1+6”的政策,政策推动上确实是力度越来越大。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形成工作机制,针对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不断地去探讨和联动。我们这个平台有中央部委、有企业、有市里相关委办局,30几个部门联合办公,我们有项目的联合审议,有联席会,搭建了这种针对创新的长效机制,这个非常重要。跟原来不一样的是,过去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针对某一个问题要找不同的部门,要不停地开会商量,现在整个这套体系建立了,效率特别高,而且研究的问题很有针对性。

结合最近的一些工作,我想就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深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