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14219900000067

第67章 模拟景点导游(57)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梭坡古碉群,它位于丹巴县章谷镇,、距丹巴县城,约10公里,丹巴的古碉群均为石木结构建筑,现存的古碉最早建于汉代,距今2000余年。那些古碉,高低错落,高的拔地擎天,有10余层楼房,矮的也有10多米;形式多样,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最。从功能分类看,大致可分为家碉和寨碉两类。家碉以户为单位,依房而建;寨碉以村或部落为单位,一般建于道路要塞、山梁高处。寨碉又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烽火碉、要隘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等。丹巴古碉端正笔直,棱角如刀峰,墙面十分平整,墙体用石块砌成,厚实而坚固。这些古碉,虽然历尽数百年的沧桑岁月,历经残酷的战火,长年累月风雨浸蚀,数次地震考验,依然凌空屹立,丝毫磨不了它那顶天立地的雄浑大气。这些神秘的古碉,由何人所建?建于何年?是谁创造了神奇的古碉文化?可以肯定地说,都是嘉绒藏族的先民们用超人的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古代文明,同时也谱写了藏民族建筑文化的光辉一页。据最新统计,梭坡全乡有高碉116座,其中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有82座。可以这样说,梭坡是我国西部藏羌地区高碉分布最密集的乡村,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

看完梭坡古碉,现在让我们返回走进嘉绒民居——甲居藏寨。甲居,藏语的本意是指“百户人家”。甲居藏寨距丹巴县城约8公里,

甲居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着140余户,藏寨沿大金河谷坡地层层叠叠向上展开,星罗棋布,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象一位慈母敞开宽大温柔胸襟,凭任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每当晨曦初露,这一片炊烟袅袅,烟云缭绕,若幻若真,真可谓“别有天地非人间”。藏寨对岸,群峰连绵,绝壁凌空,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春天,簇拥在寨房四周的桃树、梨树、石榴吐绿叠翠,红白相映,争奇斗妍,山寨融进了花的海洋;盛夏,幢幢寨楼又如含羞的少女深藏在万绿丛中,在微风中,若隐若现;金秋,山寨呈现出一派多彩的画面,树叶渐次退绿,层林尽染,房顶上堆积金灿灿的玉米、房檐上挂满串串红辣椒,房前屋后的雪梨、苹果和石榴挂满枝头、香气四溢;只有冬季,寨楼才露出迷人的脸庞,可以尽情欣赏它那小巧玲珑的娇姿。春节前夕,寨房主人们依照传统习俗,以当地的“白泥巴”为主要原料,煎制白色染料,精心涂染寨楼墙面,使整个藏寨披上洁白的盛装。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石木结构建筑,一户一寨,每个寨楼占地约200平方米,高15余米。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

墨尔多神山:“墨尔多”有“土地神”,又在藏梵文“闪光”等含义。位于丹巴县境内,主峰海拔5105米,南北走向,余脉延伸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大金、小金等县,幅员数百公里,藏区人民称作东方大神山,乾隆年间被清王朝列为祭祀神山,是闻名藏区的四大神山之一。

墨尔多山,本名格日隆山,传说,古时南亚有一个叫巴尔布的部落入侵西藏,藏王向嘉绒藏区头领求援,于是头领就派勇士墨尔多便率领嘉绒地区的青壮年去援助西藏。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凭着墨尔多的聪明智慧和勇敢战胜了侵略者,与西藏同胞一道把侵略者赶出了西藏。墨尔多凯旋归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英雄,尊称格日隆为墨尔多。

因此在康区墨尔多山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具有法力和灵气的大神山.是嘉绒藏区众多神山的集粹和象征。所以,来自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地的佛教信仰者前来朝拜,终年不断,香火不绝。

墨尔多山的绮丽风光,藏传佛教的经书里早已对它称颂备至。山上有大小景点108处之多。其中尤以墨尔多庙、墨尔多石笋、神仙洞、箭穿岩、山顶云海、等风光称著。山上还有苯教和藏传佛教早期著名高僧大德的遗踪,如传说毗卢遮那留在嘎空铺石头上的脚印等。

墨尔多主峰高耸入云,南观犹如蓝色的宝瓶置于地毯上,西看好似一尊骑着雄狮的巨佛,周围奔流着八条银白色的河流,如同支撑伞盖的骨架,托着五十六座俊美的山景。古代成书的《墨尔多神山志》中所记录的墨尔多神山东西南北中的基本概况,同现代遥感卫星拍摄的卫星图相对照,竟有惊人相似之处。这种偶合,蕴含着一种奥妙,包藏着一种玄机。

美人谷:丹巴有“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但最让人羡慕的还是丹巴美女。美人谷位于丹巴县城约36公里的巴底乡,邛山村中,邛山村分一村、二村、三村等,在长达数公里的山谷中阳光充足,雪山壮丽,碧水相伴,空气清新,藏寨相连,非常漂亮。真是山雄水秀人更美。大凡“美人谷”的女孩,不管身在乡村还是走出大山,几乎不施粉黛,不用华丽的衣饰去装扮。她们不惧风吹、日晒和雨淋,艰苦的体力劳动之余,稍加梳洗,便气韵毕现,曲线天成。天生的冰肌玉肤似乎永远含烟凝碧;瘦长而丰腴的体态似乎永远婉转有致,劳动的打磨没有使其粗糙、变形,反而更增加了健美的必备要素。当然,她们并不拒绝盛妆包裹,天生丽质衬以时代包装,更凸现其佳人丽质。

其实又何止美人谷的女孩漂亮,在丹巴,无论您走到哪里,都有可能遇上漂亮的女孩,只不过美人谷的漂亮女孩比较多而已。

丹巴美女的共同特点是轮廓分明,鼻梁挺而棱,嘴唇丰满,眼睛大而传神,黑黑的眸子里透着澄清与朴实。

丹巴出美女始于汉代的东女国时期。后来,西夏王朝灭亡之时,大批皇亲国戚、后宫缤妃从遥远的宁夏逃到气候温和、山美水秀,地处横断山脉深山峡谷里的丹巴。因此丹巴美女又多了一份高雅的皇家气质。(作者张更生)

10.理塘长青春科尔寺

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又名理塘寺,藏语,长青指弥勒;春科尔意为法轮,全称意即弥勒法轮寺。

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途经该地时改为格鲁派(俗称黄教)并为其开光,使之成为甘孜地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经过寺院历代主持——特别是第二世香根活佛——的不断努力,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的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期曾有七千多僧人共住,成为康区南部最大的黄教寺庙,素有“康南佛教圣地”之称。该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具有相当规模,其宏伟的建筑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藏区之最,和拉卜楞寺、塔尔寺共称为“外藏三大寺”,有“上有甘南拉卜楞寺,下有青海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的说法。

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占地500余亩,坐落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北1公里处,该地地形象一头大象侧卧,而寺院就建在大象鼻梁上。寺院坐北朝南,背靠崩热神山和多闻了神山;两侧有莲花生大师休行的甘露泉和无量寿佛的长寿泉,代表了智慧和佛学的精妙;面对毛垭大草原和帽合金刚神山,环境幽雅,视野开阔,景色宜人

长青春科尔寺依山而建,有佛殿,经堂二十多座主建筑,二十多座活佛宫室及400多座僧舍。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拾级而上,给人以步步登天,极目云外,绝尘归神之感。最外边是极富特色的、由汉藏无数信众共同出资兴建的千塔围墙。佛舍内外独具风格的壁画、唐卡,线条复杂、变化多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千姿百态,而且寓意深刻,都表现有完整的佛教传说。主体大殿佛舍位于寺院最高处,大殿内塑有规模宏大的三层弥勒佛象;释迦牟尼殿设有罗汉堂、千佛殿;香根寝舍珍藏有大量的稀世之宝。在寺庙的金顶红宫里,设有一、二世香根灵塔,塔高三米左右,以紫铜镀金,塔身錾有各式花纹图案,镶嵌有如子母绿、金刚石、珊瑚、玛瑙、珍珠、松耳石、琥珀、翡翠等各种珍宝,制作工艺精湛,别具匠心。

长青春科尔寺现有僧人近三千人,分别在法相院和密宗院中学习。现为藏区有资格授予格西(佛学硕士)学位的几大寺院之一。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创建长青春科尔寺时在云南土司木增的资助下,建立了理塘印书院。当时木增土司将丽江印书院所刻《甘珠尔》等10万余块书版赠给了该院,并在《甘珠尔》卷首写有“三藏圣教序”五字,为该寺和印书院珍藏。该院除印刷《甘珠尔》外,还刻印了不少经典、文学和语法著作。

相传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与外道斗法取得胜利,每年藏历年初一到十五,寺庙都要举行“祈祷法会”。此法会由宗喀巴大师创立,并于大年十五举行规模宏大的酥油灯会,大年十六还要举行“转法轮节”。除此外,寺庙每年还要举行诸如跳神、辩经、转山、展大佛等大法会,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宗教文化的神秘性。

长青春科尔寺在香根活佛(曾是十世达赖转世灵童之一,因金瓶掣签落选,被册封为香根活佛)及第二世香根活佛的领导下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为佛法的弘扬,“睦邻友邦,亲汉近藏”为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青春科尔寺以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精美绝伦的雕塑和浩瀚的藏书文献等,成为一座当今藏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库。作为佛教信徒和旅游观光者来说,能目睹她的尊荣是一种极大的幸事。(作者曹含梅)

11.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藏语称“德格巴宫”,意即印制经版的房子。它坐落在岭·格萨尔王诞生地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的欧普龙山沟口,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于雍正十年一七九二年。该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大型四合院式传统藏式建筑,红墙平顶,古朴庄严。

德格印经院在藏区三大印经院(另两个是西藏拉萨印经院和甘肃拉卜楞印经院)中,以其收藏文献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艺和精湛的印刷工艺,管理完备而严格,以及对古建筑物、壁画、印版和其他文物全面而有效的收藏和保护而位居首位,被誉为我国藏区著名的“文化宝库”。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程序。该院藏有经版30多万块、画版6000多块,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这里都有收藏。所藏典籍文献八百三十余部,涵盖了整个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包括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及整个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德格印经院现有的雕版印刷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均保持了13世纪的传统方法,制版工艺精湛,流程古老而完备,被称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用精巧细腻的手工木刻印刷经书是这里的传统,被称为手工印刷术的活标本,为世界雕版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证。德格印经院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藏文木刻雕版保存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印经院。

截至二00二年,德格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一千四百万元用于印经院房屋建筑的维修扩建,抢救补刻了《印度佛教流源》、《丹珠尔》、《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等绝世孤本、珍本等大量版刻。

总揽德格印经院印版,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共有印版20万块,分别存放在8个库中,又以《丹珠尔》库,为是最大最多的印版库房。

木刻印刷是德格印经院的主体部分,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末,除印刷颜料朱砂外,其余印版、墨、纸均在当地解决,采用传统技术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印版制作程序大致可分为红桦木胚板制作、书写、刻制三道工序。从书写到刻制完毕的全过程中,要经过大约十二次反复校对,所以,德格印经院的印版享有“康巴地区最标准的经典版本”的声誉。其中《甘珠尔》是印经院的创始人第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主持雕刻的,当时登巴泽仁会给雕刻工的工钱是以金粉来衡量的,雕刻工把经版雕完,经校对准确无误后登巴泽仁就把金粉铺在刻版上,用手一抹,凡是陷入凹痕的金粉就是雕刻工的工钱。印经院所藏的《甘珠尔》是整个藏区最为标准的范本,当时大学者司徒·曲吉龚勒主要负现对《甘珠尔》的校对工作,这里所藏的刻版都是他校对了7次以上,直至准确无误。《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是在德格印经院创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资雕刻的印版,是由梵文、乌尔都文、藏文三文合壁并附版画图案的绝世经典,约为一千五百余块。该经文的印版目前在整个国际上仅存此一套,成为了印经院的镇院之宝。另外,该院还珍藏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等稀世版本。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这种原材料为大杜鹃树的树皮,烟墨质地柔和、细腻,而且墨色十分鲜亮。使用时只须加上适量的水调和,无须加胶。

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交如交”(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加工制成。用“阿交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性文献的理想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