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14219900000049

第49章 模拟景点导游(39)

彝族的饮食习惯以玉米、养子、洋芋为主食,肉类喜吃大块肉。"坨坨肉"和"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坨坨肉是把猪、羊、牛、鸡等肉砍成拳头大小,煮后捞起滤水,拌盐、辣椒、蒜、木妻子等调味品。其肉肥而不腻,非常可口。酸菜汤,酸菜用青菜、萝卜叶子晒干腌酸做成,煮肉时加上酸菜,洋芋,汤菜味道鲜美,别具风味。彝族人对酒情有独钟,因此酒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彝族人民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必不可少的饮料。无论婚丧大事、喜庆年节,探亲访友,排解纠纷、结盟起誓,无酒无以成礼,无酒无以成饮。

彝族几乎家家酿酒。家中酿的第一杯酒敬神,第二杯酒要敬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聚饮时。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彝族常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传统规矩是“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从上而下”。在彝族家做客,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以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饮酒,主人会很高兴地马上“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和不高兴。彝族待客用牛羊不能用刀宰杀,把牛或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然后用棍棒将牛或羊打死,烹调待客。彝族习俗以妇女敬酒为贵,不论任何场合只要是妇女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饮酒后要回赠礼物。逢年节,彝族妇女抱一坛酒,插上几支竹管或麦杆,在家门外路边奉劝往来行人用吸管饮酒贺年。逢火把节,年轻的彝族姑娘们会抬着新酿的玉米酒,带着漂亮精致的酒具,到节日中人们必经的要道上布下长龙似的酒阵,敬给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长辈、朋友、亲戚或是情人,叫作“姑娘酒”。节日活动中,摔跤、赛马、斗牛等比赛后,姑娘们发现了摔跤手或得胜者,会拥上去敬酒,唱敬酒歌,表示赞赏和敬慕,男子汉会很慷慨地以纪念品相赠。《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婚礼时,天黑后在门前院坝场子中点起一堆堆篝火,“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酒礼舞”:酒礼舞形式是边歌边舞,歌词是赞美父母,祝愿幸福之类,人们跳一阵舞,饮几杯酒,周而复始,此起彼伏,通宵达旦,歌舞酒融合在一起,十分隆重热闹。最后,酒礼婆唱“鼠果者”,婚礼方结束。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端阳节、火把节等。彝族年无固定的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择节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走亲访友,祝吉祥庆丰收。过年,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最好机会,人们手拉手跳起欢乐的"达体舞"。同时还进行转"磨秋"、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要以村为单位宰杀肉牛分与各户,每户还要杀鸡,用新荞面蒸馍,同酒肉一起祭献祖先灵牌。晚上,人们燃起火把边走边唱,在田间地头巡游,然后集中到村寨坝子上,举行盛大的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尽情歌舞,通宵达旦;老人们则饮酒高谈,讲述往事。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火把文化祝福人畜平安、庄稼丰收。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体育活动。(作者杨薄旭)

§§§第四节川东南旅游区

一、资阳市

1.简阳文庙

(1)位置

(2)特色

2.安岳石刻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安岳石刻参观游览。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为成渝古道要冲,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古为巴蜀分治地。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置普州设安岳县,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因“安居于山岳之上”而得名。至此,州县治所同置一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隋、唐、宋时期,普州已是闻名遐迩的重镇,其文化与眉山的“三苏”齐名,得“东普(州)、西眉(山)”之美誉。唐代名将程咬金,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北宋大理学家陈抟,宋代大数字家秦九韶,近代广州起义革命先烈袁绍柏、彭明晶烈士,新诗的开拓者康白情,农业科学家允奎,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等一大批饱学之士及英豪人物或生于斯或葬于斯,为安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尤以石刻著称于世。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经近年文物普查,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200多处,造像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余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友处。这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又一宝库。它多雕刻于我国石刻艺术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唐、五代、北宋时期。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淳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安岳石刻是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安岳石刻造像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

北宋摩崖造像是安岳石刻的又一鼎盛时期,以毗卢洞、园觉洞、华严洞、茗山寺等处为代表。毗卢洞所刻"柳本尊十炼图",图文并茂,保存完好。观音堂中"紫竹观音"造像闻名海内外,被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称为"东方维纳斯"。圆觉洞北崖"西方三圣"造像形体高大,造型优美。华严洞中的"华严三圣"及十二弟子像,保存完好,刻极为精美。茗山寺摩崖石刻中文殊师利造像,充分运用力学原理,令人叹绝。

安岳石刻造像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石刻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2000年9月,文化部命名安岳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

由于安岳石刻点多面广,我们不能在一天之内看完,今天我们选择了盛唐和北宋时代的精品卧佛院和毗卢洞参观。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八庙乡卧佛沟。现寺院虽毁,但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70万字),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其中以卧佛《释迦牟尼涅磐圣迹图》最为壮观。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体态修长,身着袈裟,曲眉丰颐,慈祥端庄。卧佛头顶后方雕立一半身环眼力士,裸上体,左手攥拳,作守卫状;腰间禅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状;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护卫状。形象地展示出释迦牟涅磐"时超脱一切的幻想境界。卧佛的上方有一组释迦牟尼"涅磐"前说法的造像,中坐释迦牟尼,两侧分两层侍立九弟子、两菩萨、天龙八部,表情各异,既烘托出他们恭聆佛法的肃穆情景,又展现出护卫佛法的威严场面。

毗卢洞位于在县城东南石羊镇附近的厥山上。有摩岩造像465躯,碑刻题记32处。为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造像区这一,其中毗卢洞的密宗五代祖师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造像以及观音洞的水月观音造像别具风格。

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内,洞额有柳本尊自传全文,正中两边分层排列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并镌刻有"十炼"清晰的说明文字,两侧还有神态威武、执斧仗剑的护卫金刚。每炼都以数像组成。《十炼修行图》的内容:第一炼--柳本尊趺座,右手托至于右膝,左手平胸前,大指捏中指。第二炼立雪--柳本尊结跏坐雪山,闭目凝神入定。第三炼踝--柳本尊双手合十趺座,左脚赤裸于前,足踝处烈焰升腾。第四炼剜眼--柳本尊右手持戒刀剜右眼,左手持方巾作接眼状。第五炼割耳--柳本尊头略右偏,左手大袖挽于胳臂,右手持刀割左耳。第六炼心--柳本尊宽衣敞胸,心露于外,头略左侧,面带微笑。第七炼顶--柳本尊头上烈焰翻滚,左手抚左膝,右手托方巾于顶上。第八炼舍臂--柳本尊头左侧,目视左臂,左臂衣袖高卷,右手持刀割臂。第九炼阴--柳本尊身卧于金刚座上,左足微曲长伸,右足曲膝遮视阴部,膝与大腿间烈焰飘绕。第十炼--柳本尊结跏趺座。此窟图文并茂,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艺术和观赏价值。

水月观音俗称"紫竹观音",是全国罕见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像高3米,半镂雕悬坐在一突出岩石峭壁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上身着披肩短袖薄裟,袒胸露臂,璎珞像虬曲而下的金色飘带,翠环网坠于胸腹,下身彩带结一绣花轻薄如蝉翼的长裙,裙角皱纹飘逸自然。其容貌风姿恰似出水芙蓉侧身跷足坐于蒲叶座上,左手下撑,右足上跷,赤足分别踏在蒲叶座和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巍峨庄重,柔和亲昵,如韶华绝伦的妙龄女郎。其世俗化风味很浓,具有人的美,神的仪,被称为美神,造像的设计和雕技达到了令人倾倒的程度,观赏后的专家、学者誉之为东方的"阿芙洛蒂德"(希腊美神)。(作者冯明义)

二、自贡市

3.自贡大山铺恐龙博物馆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自贡参观游览。

自贡具有2000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是川南地区第一座大城市。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三绝”,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常言道: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今天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大山铺恐龙博物馆

自贡一带,与地球上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在侏罗纪时曾是恐龙生息的广阔天地。一两亿年漫长的岁月过去了,保存在地层里的有关恐龙的信息已不可多得。然而,今天的自贡市境内,自1915年以来,人们竞在50多处发现了恐龙骨骸化石!更有意义的是,这些化石中有好些是分布在不同层位的地层里,这就有可能使人们了解到几乎整个侏罗纪时期自贡的恐龙的情况。

在已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最值得称道的,那就是自贡市近郊的伍家坝和大山铺这两处巨大的化石宝藏。

总的来说,侏罗纪时的自贡地区,气候炎热,河湖交错,植物茂盛,大树参天。这一带曾先后出现过三个相关的恐龙动物群。最初出现的叫“禄丰晰龙动物群”,这是原始的类群有代表性的是原蜥脚类的“似巨型禄丰龙”。接着出现的是“蜀龙动物群”,或者叫“大山铺恐龙物群”,这是恐龙由原始向进步演化历程中的一个中间群。最后出现的是“马门溪龙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成员,体型一般较它们的前辈更大,结构更完善,更进步。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东北郊约11公里的大山铺镇旁,是一个盛产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是中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该遗址最早于1972年发现,1977年首次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1979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年间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个种。整个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万块以上,被誉为"恐龙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该遗址上修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恐龙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门类齐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点。作为一处罕见的自然历史遗产,它所产出的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而且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侏罗纪早-中期恐龙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作者冯明义)

4.三多寨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三多寨参观游览。

三多寨坐落于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牛口山,为三县交界之地,海拔436米,占地1.25平方公里。建成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百年古寨,考其名由,合三姓共建之功,寓庄子三多之意,多福、多寿、多子也。也有“钱多、产多、官多”一说。石寨工程浩大,建筑雄伟,历史悠久。遐迩闻名。有“川南寨堡之冠”美誉。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不久,自流井的大盐商就感到岌岌可危,开始筹议筑寨。咸丰三年(1853)年,由李振亨倡议发起,约集颜昌英、王克家等四人,搜罗款项,募集民工,在地势险峻的牛口山上修筑寨堡。历时七年。耗费白银七万多两才把寨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