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14219900000047

第47章 模拟景点导游(37)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凉山持续了2000多年,根据血缘关系,所有社会成员被分为五个等级,即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些名称都是彝语的音译,都有各自的含义。兹莫,在彝语中是权力的意思,汉语称之为土司,是受朝廷册封的官员。诺合,彝语中是“黑色的群体”的意思,汉语称之为黑彝。这两个等级都是贵族阶层,属于统治阶级。曲诺、即白彝,属于平民。而嘎加和嘎西都属于奴隶阶级,他们毫无人身权利,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象牲畜一样可以被任意买卖。

第四个展厅介绍的是彝族的家支及习惯法。所谓家支就是家族的意思,它是父系血缘集团,有父子联名的谱系。黑彝家支在当地起着政权组织的作用。习惯法是凉山彝族不成文的法律,它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奴隶制度的依据,包括人身占有与保护财产所有、犯罪、婚姻等方面,而依据习惯法作出的刑罚十分残酷,往往是斩手、断足、挖眼等酷刑。

第五个展厅是关于宗教、婚姻家庭与文学艺术。凉山彝族没有成型的宗教体系,还处于祖先崇拜与万物有灵的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宗教神职人员叫毕摩和苏尼。苏尼的主要职责是撵鬼驱邪,而毕摩是诵经安神祭祖。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是彝族的民间文化人。

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有两个准则: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即同一等级不同家族的人才有可能通婚。等级内婚是要保护血统的纯洁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家支外婚是避免近亲结婚。这两点是不能违反的,否则会面临严酷的惩罚,甚至是死刑。

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有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一批代表作,还有大量反映彝族人民战胜自然、战胜邪恶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乐器,如口弦、三弦、月琴等。而以漆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第六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彝族盛大的节日——火把节、彝族新年,有绚丽多彩的服饰,有独具特色的彝族饮食,有独特的婚礼、葬礼。目不暇接的实物、照片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是民居院,这是一所典型的彝族民居,由木结构的板屋和土木结构的碉楼组成,板屋全部采用穿逗结构,集中展示了彝族建筑的精华。

光福寺

参观完博物馆,再往山上走,前面就是“泸山第一殿”的光福寺了,光福寺占地面积40亩,是泸山宗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气势最恢宏,香火最兴旺的佛教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是在一巨型照壁背面依山而建,分七级布列。成为一个错落有致、协调统一的庞大建筑群体。

光福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由峨眉山僧人慈忍,募化修建。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了,原名“泸山寺”,后又称“大佛寺“。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宪宗皇帝的爱妃得奇病,久治未愈。一日子夜,这个备受宠爱的妃子梦到一座寺院的景致,心情豁然开朗,于是遍寻诸山,其梦境竟与泸山“大佛寺”相合,朝拜后病体痊愈,皇帝于是龙颜大悦,亲书匾额赐名“光福寺”,意为“光明正大,幸福美满”之意。现今山门“光福寺”匾则是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进入光福寺后,朋友们马上会注意到的是大雄宝殿旁边的那棵神奇的古柏了,这棵古柏相传为西汉惠帝所植,树龄已经超过2000年,它的主干粗大,树围8.9米,需四五个人才能合抱,这棵柏树树形奇古、树干苍劲、虬枝盘旋;九杆别枝形态各异,娇娆如苍龙直上云霄,所以被称为“九龙汉柏”。2003年,这棵汉柏被四川省林业厅评为“四川十大树王之一”。

汉柏的后面是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地震碑林;西昌地震碑林与陕西西安碑林,山东曲阜孔庙碑林,台湾高雄南门碑林,并称中国四大碑林,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西昌地震碑林除了具有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的价值外,更重要是它记载了西昌地区历史上宝贵的地震资料。西昌地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历史上常有地震发生。其碑林收集的碑刻主要分为记事与墓碑两大类。记事碑,主要记载了地震对寺庙、衙署、会馆、民居、城垣及水利设施等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墓碑,主要记载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其中对明嘉靖十五年(1536)、清雍正十年(1732)、道光三十年(1850)发生的三次大地震的碑刻最为珍贵,其碑文不但铭刻有发震时间、震前兆、前震、主震、余震、波及范围、震后建筑物毁坏和人畜伤亡等具体、详细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地震碑出土地点的分布情况,观察到三次地震的受灾范围,推测出地震的震中。可以说,西昌地震碑林是我们今天研究地震历史的非常宝贵的原始资料。

除此之外,光福寺中的望海楼又名“吟云阁”,凭栏远眺,海阔天空,渔舟点点,岸柳、村落历历在目。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曾光临光福寺,明朝状元杨慎路经此地去云南宝山,就在观海楼观赏泸山、邛海美丽如画的夜景和彝族火把节盛况,并即兴赋诗,留下了“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的佳句。现被记录在寺前的巨大照壁上。一会儿,朋友们就可以亲自去登临望海楼,去感受一下杨慎诗中的美妙意境。

三教庵

看了光福寺,再往上还有三教庵、文昌宫、玉皇殿、五祖庵等寺观,大家可以一路看去。这些庙观的规模都不大,多是采取四合院似的建筑方式,而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三教庵了。三教庵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佛、道、儒三教共一庵。庵内供奉三教鼻祖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孔子的塑像。佛、道、儒三教共一山,三教尊一堂,世所罕见,是西昌泸山作为宗教圣地的一大独特景观。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教派林立,大抵各执门户之见,互不相容,直至发生教派战争。像中东地区的耶路撒冷,咫尺之间也并存着三种宗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然而宗教间的矛盾和仇杀,甚至绵延千年,至今不绝。我国的教派也是自成体系,各立门户,却井水河水互不相犯。出现儒、释、道三教并存、和平共处的宗教奇观,实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个特例。

大家请看,三教庵门前有一醒目的对联:“佛本慈悲戒杀戒盗戒贪戒妄方为佛子;儒讲忠恕能孝能廉能仁能义不愧儒裔。”儒、释共一联,也属罕见。庵前照壁上题有“松、风、水、月”四个柳体大字,不但高度概括西昌的自然景色,即:泸山的苍松、安宁河的清风、邛海的碧水、西昌的皓月;而且还暗含着高深的宗教寓意,即是三教共同认可和共存的原因。置身这人间胜景,犹如接受一次清风、松涛、湖水、明月的洗浴,贪欲和邪念为之一扫,心灵也就被净化了。这也就是各教教义所共同希望的。

观音阁

观音阁,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原名观音精舍。一进门,有一座明万历皇太后敕立的“御敕明碑”石刻观音画像,据考证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手迹,由云南益州知府马忠良监造镌刻而成。观音形态端庄,画刻技法细腻精湛,是泸山珍贵完好的文物,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观音阁内现已修复的十二圆觉塑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观音阁外左前方,有5株太古代珍稀孑遗植物黄杉。这一树种目前世界上已近于绝迹,对地理学、生态学有重要研究价值,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植物。

王母殿

由观音阁向上,东侧是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建昌卫指挥单朝富捐建的

瑶池宫,西侧为王母殿,两殿同祀王母娘娘。所以瑶池宫也称王母殿。传说单朝富乏嗣,为求一子,闻泸山灵应,乃进山敬香,步入林间,忽见小猪7只,嬉游追逐,忽然又踪迹全无。问及长老,言王母显圣。因王母系由7猪牵车,正应此事,当生贵子。单听后,即捐资修建王母殿,次年果生一子。瑶池宫山势突出,视野开阔。驻足瑶池宫门外,乃有天下物事尽收眼底那样一种既虚妄又真实的感觉。庙内有民间艺人泥塑雕像“蟠桃盛会”,场面生动。王母殿内收藏有《大藏经》一部,此乃本地佛教界第一部完整的《大藏经》,系于1998年9月,由台湾法人财团基金会捐赠。

玉皇殿

瑶池宫上面为玉皇殿。玉皇殿为泸山道观之一,始建于东汉126-127年间,占地面积17600多平方米,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在四川设二十四治中的蒙泰治所在地。后因火灾被毁,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重建。相传,张天师弟子

赵升在此设坛渡人之时,忽见南天门大开,鼓乐齐鸣,玉皇大帝坐九龙椅,四大天师天兵天将侍其左右。为谢玉皇显灵,故在此修建了玉皇宫。庙内供奉玉皇大帝、紫薇大帝、后土皇帝、王母娘娘等;宫内有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年间从云南大理运来的铜铸大钟一口,声音洪亮,余音悠长。明代所铸化钱铁炉、造型典雅独特,工艺精湛,古色古香,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珍品。

五祖庵

五祖庵建于清代,由玉皇殿道长募化建成,供奉王重阳、邱处机等神像。其上是“干海子”遗址,又称纱帽顶,乃全山最高处之景观,山下临海,烟海迷茫,湖水、渔村、田畴、远山尽收眼底。庵侧山谷有泉水溢出,人称圣泉。古书有载:“泉水涓涓,流树底,触石,豁然有声,与钟磬相应,如闻乐焉”,为泸山“三奇”之一。

朋友们,我的讲解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是大家拍照留念、自由活动的时间,两个小时后,小×在泸山牌坊处等候大家!(作者:陈倩)

19.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昌以北70公里的一个叫沙坝的峡谷中。有人会问,中国这么大,为什么会把发射中心选在西昌呢?这得从发射卫星的要求说起。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轨道距地面3.6公里的卫星,一是要求纬度低、海拔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荷,节约燃料,简化火箭的设计难度。而这里的纬度是北纬28.2度,海拔1500米,符合这一条件。二是良好的气候条件,西昌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三是峡谷地形好,地形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最后,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还处于冷战时期,我国的许多军事、工业的重要项目都分布在三线地区,这里群山环抱的地势也符合当时的战略思想。这样,卫星发射中心就正式落户西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1970年开始建设,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座包括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系统在内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场,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基地。1984年进行首次发射以来,至今已成功发射了国内外20多颗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许多第一:第一次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第一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等等。2007年10月24日又成功地创造了第一次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我1号的辉煌业绩。

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及通信、气象、勤务保障六大系统的相应厂区,都分散在这峡谷之中。发射塔架,耸立于峡谷的底端。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三面环山,向东南开口的半封闭小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场坪上,76米高的发射塔架和300余米高的避雷塔,构成了地面立体建筑。塔架由11层工作平台和相对应的电缆提杆组成,可对星箭进行吊装对接,加注燃料和垂直测试。

发射塔架两侧的山体内,是与场区相匹配的指挥、测试、控制以及供应水、电、气的设施。进入火箭发射的最后半小时程序后,地面人员就全部转入山体内。

技术厂区,是火箭的“体检保健所”。这些隐没于绿树深处的一幢幢乳白色的高大建筑,是卫星发进行装配、加注、测试及火箭水平测试的地方。它吸取了国外厂房的先进经验和优点,也是国内目前最先进、最优越的厂房。在厂区测试大厅,当火车载着火箭徐徐开来的时候,几百吨重的大门便缓缓开启。火车进入房内,房顶上的滑动桥式吊车便将火箭卸下。技术人员在这里分解火箭的每一个元件并进行测试,然后重新装配。在按元件分系统和综合测试的顺序检测合格以后,才运往发射场。“外星”测试厂房占地6万平方米,厅内装有自动调温、调湿设备,洁净度在10万级以上。还有对技术人员和卫星进行风浴洁身的地下室,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测试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