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戏剧入门指南
14165000000007

第7章 看戏前必知:如何挑到一场好戏?

How to choose a good drama?

文赵征

外出看戏的夜晚总是让人期待,一出好戏会让这样的夜晚变得更加迷人,而一出“坏戏”则往往会让人倒了胃口。在面对着琳琅满目的演出信息时,观众时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如何在众多演出中成功地避开各式雷区,挑选出一出“好戏”成了千古难题,即便经常进剧场的观众在选择时恐怕也难免失手。接连看了几次烂戏,再出手买票的时候就会犹豫再三,这种情况下,“预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为了能科学有效及有理有据地进行“预判”,需要事先做些功课: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国内剧场中上演的各个种类的戏剧,它们大致的演出风格是怎样的,以及可能会带来怎样的观剧体验。带着这样的认识,当我们再看到一场戏的演出信息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辨别这场戏的所属种类,对它的演出风格,和自己是否会喜欢这种风格进行初步的判断了。

风格指南篇:

1.国产经典

提到话剧,许多中国观众最先想到的是《雷雨》和《茶馆》,这两部作品,和它们所代表的这类由杰出的剧作家写作、由大型院团来进行舞台呈现的作品(曹禺、老舍、夏衍、田汉等人的其他作品和《茶馆》之外的其他京味话剧),我们不妨称之为“国产经典”。

这些作品作为各大院团的经典和保留剧目,多年来久演不衰,演出方式也往往保留了过去的风貌,想要看经典话剧,这个类型是最好的选择。关于这类戏剧的风格北京观众可能有过这种体验,带着观赏经典的心态走入首都剧场,这个苏联风格的建筑还散发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庄严气息,演出开场之前质感厚重的钟声也仿佛将我们带回半个世纪以前,大幕徐徐拉开,演员开口说话那一刹那几乎能坐实我们在对艺术懵懂的时期对话剧的一切想象:写实的布景,演员拿腔拿调的台词,加上多少感到有些熟悉的剧情,观众感觉自己似乎郑重地参加了一场怀旧的仪式。这类作品中,无论剧作、导演调度、舞美设计还是演员表演都是属于上世纪中叶的,21世纪的剧团成员都认真地追随着他们心中“经典现实主义”的背影。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观剧体验独特而有趣,敬慕之余多少带些怅惘。

2.外国经典

既然有国产经典,就有“外国经典”,这一类指的是中国导演对于外国经典作品的舞台呈现。如果你想要了解外国剧作本身的风格,那么这类作品恐怕难以满足你的需求,因为它们往往体现的是导演浓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王晓鹰《哥本哈根》中“灵魂拷问”式的力量感,还是林兆华从《哈姆雷特》到《寇流兰》塑造不尽的悲剧英雄,当然,也包括田沁鑫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黄盈对于《麦克白》背景所做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释。可以说,选择这个类型的戏其实是在选择导演。如果你对某个导演的艺术风格有偏好,或者感到好奇,那么这种“外国经典”将是不错的选择。

3.实验戏剧

实验戏剧或者小剧场戏剧的名头,总是比较容易吸引年轻观众的视线,但是由于挂着这个幌子的戏实在太多,使得这个类型的剧良莠不齐,非常难以甄别。但同时,这个种类的戏剧无疑也是最有可能提供风格多样化的。

这一类别中,除了像孟京辉这样已经成为品牌的,大多数戏之前并没有上演过,主创团队中也多为新人。要做这种有风险的个性化的选择就要充分调用个性化因素了:比如你对某个实验话剧宣传中所提出的观念感兴趣,或者对它运用的前所未见的新形式感兴趣,又或者是对它的题材感兴趣(比如改编自你所喜爱的小说家的短篇小说,或民间故事),那么冒个险很可能是值得的。这类演出的风格无法预测,带来的观剧体验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当然,也可能不痛不痒。

4.商业戏剧

目前的商业娱乐戏剧很多,它也是消费时代剧场中的一种主流样式。但是,目前国内舞台上的商业娱乐戏剧,风格是比较有限的。

白领话剧力图贴合城市中戏剧观众的身份和心理,描述都市白领的生活、工作和情感,风格清新,一直笼络着一部分观众。

爆笑喜剧风靡十年,开心麻花的戏在票房排行榜上的地位居高不下,票价不菲却场场爆满,可见这种带有小品风格的舞台剧也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上海话剧中心演出的外国戏跟上述的外国经典差异很大,他们赋予外国戏一种海派独有的轻盈婉转的风格,充满情趣,祛除了严肃感和厚重感,成了上海观众最买账的一个种类。比如,07年成立的捕鼠器工作室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推理剧起家,吸引了一批推理小说爱好者,逻辑严密的剧情,演员身上恰如其分的英伦范,结合灯光音效等对于惊悚气氛有力的营造,都使它具备了一种现在商业戏剧中罕见的精良风格。

5.国际引进

外来引进的剧目,也给中国剧场带来了一种差异化风格的可能性。从香港、台湾到西欧各国、北美、南美、中东的制作团队所带来的剧目,极大地充实了中国戏剧观众的视野,成为了其中许多人的新选择。外来剧团的风格同样无法预判,根据海报上的宣传和剧情简介进行的猜测也常常出现偏差。其实,观众去看引进剧目,常常是带着“不管好不好看去长长见识”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也总是能得到相应的满足。

6.校园戏剧

校园戏剧始终是中国话剧传统中重要的一支,学生剧社由于是出于兴趣组织的,没有商业性,所以自由度最高,思路也最活跃。南京大学排演的原创剧目《蒋公的面子》在编排方面虽然并不算出色,但是凭借独特的台词风格和幽默的讽刺力量,在前几年狠狠火了一把。

所以,不妨把去你所在城市的高校学生剧社的演出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学生们没有精湛的演技,没有成熟的导演技巧,用极少的经费来做服装和舞美,却时常会因为条件的限制,反而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观看这种演出的好处是不仅免费,还可能额外收获对青春时期的回忆等附加感受。

在明确了自己喜爱的风格,初步选出了一些感兴趣的戏剧作品之后,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判断了质量预判。以下所提供的技术仅仅作为参考,旨在帮助观众避雷出错的可能性自然还是有的,毕竟没有看就谈不上评判。

质量预判篇:

1.初阶浏览评论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戏剧评论,一般出于媒体人或网友之手。媒体人可能碍于情面不便大肆批评,而网友则很难做到客观,评论里多半写的是主观感受。所以,在看评论时要注意保持怀疑,从媒体人模棱两可、尽量平正的态度中找出作者真正的态度,也从网友丰富的主观感受中摘出对这场演出真正的描述。

近几年也出现了一种新选择,那就是新兴的评论媒介: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他们的独立性决定了其评价和推荐是相对可信的,而这也能有效地省略掉提炼信息的过程。

2.中阶收集资料

假如这场戏还没有演出过或仅仅演了几场,关于它的评论文章少之又少又不甚可信,就需要进行下面这个步骤了那就是搜资料:演出信息中提到的制作公司、他们做过哪些戏、这些戏的风格和质量是怎样的。虽然无法据此判断这出戏的质量,但无疑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同样,这出戏的编剧、导演是谁,之前做过什么?他们之前所出作品的风格是否是你喜欢的?质量如何?评价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能直接给出关于这出戏是否精彩的结论,却可以作为预判的依据,甚至帮助你决定是否买票。

3.高阶看海报和剧照

这种技术主观性太强,但是由于直观,所以也很实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出戏的第一印象是来自海报的。海报的构图,配色,字体明确又直观地给了我们一个关于这出戏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复杂,既是关乎风格,也关乎质量。海报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创团队的用意和用心,海报配合剧名的准确性,和海报超出剧名的延伸意义,都有可能是主创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因此,抓住这部分信息实际上就形成了对于这出戏的感性认识,而且这也是很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剧照就更为直观了,剧照上可以看出舞台上的配色,可以看到演员,也可以看到一部分舞美和导演的调度,从而直接对这出戏的风貌进行判断。

其实对于每个戏剧观众而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说了以上这么多知识和技巧,最终引导选择的可能反而是兴趣和直觉,而这些非经验的东西在追求精神娱乐的道路上无疑是最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