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研究
14114700000040

第40章 企业文化概念、内容及功能的创新浅析(3)

(一)密切融合导向功能

导向,即引导的方向。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指通过对企业和员工的引导所起到的作用。它是一种运用企业文化影响人们意识,引导人们意向,从而制约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企业文化的目标、主旨、规定等从事企业文化活动的作用体现。导向功能是区别于其他企业文化功能就在于引导,并且可以把每一种引导改变为一种具体的指导。密切融合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企业目标的引导、对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对经营哲学的引导。从企业目标的引导看。企业文化引导的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地制立企业发展目标,使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和员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依照目标取得目标实效,是目标引导的根本作用。从企业价值观引导看。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和员工由此为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从经营哲学的引导看。企业文化引导的经营哲学也称为企业的经营思想,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企业经营哲学指向极多,包括市场观念、竞争策略、效益理念、社会概念、企业重整,产业转移,管理绩效,技术进步,等等,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可以具化为企业进行正确决策,指导员工科学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具体行为。企业文化导向功能的三个引导到具体的指导过程就是一种紧密互动的过程。密切导向功能的三个互动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把每一种引导改变为一种具体的指导的演绎过程及其演绎的质量。在一对一的演绎中注意其演绎的纵向深度,在交叉互动中注意演绎指向的横向链动,要顾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要达到顾此即彼,环环相扣,又要各显特色,相得益彰;二是要注意互动的形式与内容的个性特性,分清不同概念,链动不同取向,突出企业文化导向功能的整体性。

(二)充分发挥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战略、人员结构、技巧、作风、制度的核心。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文化,必然会以人为本来展示文化的精髓。因此,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企业文化极重要的一种功能,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企业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保证之一。企业文化立足于重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提高人,突出人本精神,强调人本主义,就在于尊重人的自尊、情感、追求、个性、理想、观念、道德等,及时反映出人的希望、诉求、趋向、意愿,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企业化为的凝聚功能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在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影响下,员工视企业为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和人本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从更多的物本文化到实现人本文化的根本性转移,是企业文化精神和文化建设的一次巨大飞跃。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指向极多,反映很大,表现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关注人本、确立目标、建设团队、权力义务、吸引人才、激励士气、优化环境、提高待遇、酿造情感、关注交流、突出价值、强调服务、继续学习等各个文化建设的环节或层次。充分发挥凝聚功能已成了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是企业文化步步创新的关键环节。它表现在凝聚功能的三个方面的再度创新:第一,凝聚功能必须要更加看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人本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将这种第一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多转向开发与服务之上。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发展战略,从企业人力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建立人本运行机制,以这样的机制来带动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第二,必须坚持为人服务的导向,巩固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待遇,将员工个人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转变为员工群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进而创新六个转变;实现尊重、关爱、扶持、激励和服务员工个人到对全体员工的尊重、关爱、扶持、激励和服务的更深刻转变;实现员工个人的权力、义务、利益到全体员工共同承担责任和充分获得利益的延续性转变;实现企业文化有形待遇到积极探索企业文化无形待遇的综合性文化的转变;实现员工个人价值观、成就感、自信力、个人生存资本到全体员工价值观、成就感、自信力、生存资本的自持力的转变;实现利用企业文化创造更大的宽松环境,更快地促进员工思维、理念、行为、创新度、感召性、凝聚力等的创新性转变;实现企业文化氛围、人际关系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共同价值观等的演化性转变。第三,必须突出企业文化民主建设的精神实质,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利用凝聚功能强化员工参与企业发展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等,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事务,积极介入企业改革,积极监督管理,积极当家做主,使企业和员工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企业上下一致、平等、协调、和谐和融洽的工作关系、文化关系及人际关系。通过发扬民主,强化监督,规范行为,创立相互信任、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存共荣的工作氛围及运作环境,有效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形象感,使整个企业更加蓬勃向上,发展如日中天。

(三)切实强化约束功能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是通过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它表现在以有效的规章制度所产生的感召力和执行力,固化企业内部制度结构,形成企业和员工必须遵守和执行的约束力。同时,它还将企业文化的道德文化融入其中,以伦理角度来彰显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用具体的道德要求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实践证明,利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进一步强化企业度建设已非常必要:一是注意填充空白,切实强化约束功能的软约束作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所有员工进行规范,使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办事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硬性约束基础上,更多要通过道德规范、精神、理念和传统等无形的软性约束,对员工的进行相关约束,将个体行为从众化,一致化。这样的内在约束是对硬性约束的积极补充,因而更具有更持久的效果。二是强化约束功能必然突出企业制度建设的创新力度,即注重制度的延续性时,更要看重制度的创新性;注重制度的创新性时,更要看重制度的人本性;注重企业制度的人本性时,更要注重制度的鲜明性;注重制度的鲜明性时,更看重制度的成效性。三是坚持企业的全员约束性,结合企业行政、纪检、财务等工作,建立有效的约束运行机制。在进行综合性约束时,以积极展开的重点约束、定向约束,层次约束、阶段约束等,扩大约束功能,加大约束绩效。

(四)积极扩大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运用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影响和改变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多样性举措。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物质状态,这种精神力量或物质状态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功能的对象包括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劳动者,即包括企业的全部员工。它通过各种激励行为,体现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企业人”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企业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多项性满足。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中,积极扩大对人的激励功能是人本主义的基本体现和要求。激励功能带来全体员工的物质慰藉与精神鼓励,必然会构成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再现,其积极的鼓动与催化作用不可低估,也是企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形象体现。扩大激励功能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对此进行创新性思考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从三个基本点看,一个是从积极的人本主义出发,加大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自我变革,积极扩大文化激励功能的潜在作用的探索与研究。在极大发挥激励功能潜的同时,可以更深入研究人本意义的本质,扩大人本需求,从人的需求和自我表达上开发潜意识,深化能动性,从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需求上认识和把握更多原理、规律、表现、形式等,真正促进企业文化激励功能感知、认知、把握和应用的高质与优化。另一个是注意恰当运用现有的激励功能,看重激励功能的形式和内容的表现形式以增加功能绩效。激励功能包括着人本功能、物质功能,精神功能、效率功能、要素功能、运作功能等不少具化性功能的综合发挥,是企业文化功能中极具活力的功能形态。增加激励功能的绩效,可尝试增加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利用功能的表现力增加功能的表达力。如功能的引导作用、功能的能动性的潜在发挥、功能的新要素配置等;利用功能的激励作用增加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尽可能地增加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亲和力,把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化为企业的荣誉与形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大员工的归属感、互动感、依存感和归属感,用更多的自觉行为来维护企业利益,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利用激励功能与其他功能的置配与链动,形成企业文化的功能链,运用构建的功能体系支撑激励功能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第三个是创新激励功能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等课题研究,在加大物质激励的同时,还更要注意精神激励的新方式、新内容、新取向及新作用的显现与理解。坚持物质激励,注意精神导向,特别是对精神激励课题的深入研究还很有必要。如企业文化激励功能的精神层面探索、如何深度认识功能的价值导向、激励功能的精神创新的新趋向、激励功能物质与精神的深度融合分析,等等。

(五)充分发挥调适功能

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文化的调适功能主要有三个功能体现:一个是企业文化系统或机制的自我调节,即依据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状态和企业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存在的矛盾或问题等,进行的自我综合性的调节;另一个是依据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由于各种需要,各种原因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或问题而进行的企业内部的各种自我调节;再一个是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用户、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之间等进行的协调与适应,在调适中得到缓解、解决和及时处理等,并多表现在企业一方所进行的自身调整和适应。调适功能可以对企业文化及企业自身进行多样性的需求和问题进行补充、改善和置换,前瞻性和潜质性特别明显。它作为企业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可以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对象地进行PDCA式的循环,实现调适功能的应用最大化和循环化,达到最佳的调适效果。调适功能的延续与循环,主要立足在两个思考上:一个是按照认知的调适对象需求、愿望等建立系统,进行有的放矢地调节和调整已经非常必要。从企业文化的自我调适到企业各方的内部调适,再到企业与社会等的调适,都必须扩大对象、认识对象、把握对象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极大地开发利用企业文化调适功能的潜质,扩大调适对象并对每一个对象进行充分调节和适应。如员工的调适,可以深入到员工的心理调适、能动调适、情感调适、愿景调适、生活调适、追求调适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开发人本资源,利用其巨大的蕴藏量和能动性搞好员工与企业、员工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及时化解相关问题或矛盾,促进企业与员工更大的和谐发展。另一个是突出企业文化调适功能具体运用的方法或模式,对功能进行分解,将功能归属化,具体化,集中化,再转变为积极的动态运行模式进行调适功能的形象性运作。调适功能的模式多种多样,运用率极高,完全可以对此有所作为。如移植和利用PDCA循环模式,就可以运用P,即策划来根据调适要求,可以为调适的结果激励必要的目标和过程;运用D即组织实施过程来确保调适的预期;运用C,即根据同时手段、目标和具体要求,对过程和进行监督和测量,通过检查来提供调适的结果;运用A,即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对过程业绩的处置来来提高调适质量。其中,只要把握好四个循环中的关键环A,就可以获得调适的绩效,为再次循环奠定了循环基础。

企业文化文化概念的积极推演,深化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理解,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功能的创意诠释,只要注重指意明确,关联得当,创意清晰,就可以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发展进行创新性的补充、改善,促进企业文化的积极变革,必然会在企业文化的现实发展中更深刻影响,意义重大,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美]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美]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瑞士]施奈德,[法]巴尔索克斯. 跨文化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6.郭克莎,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广州:广经济出版社,2003.

7.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叶生.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9.胡宏峻.跨文化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0.罗长海.企业文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杨石头.如何快速创建品牌立体竞争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