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面对少数学生。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吃偏饭”,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结果是“吃偏饭”的学生将来未必个个成才,而被“遗弃”的学生本应该有的才能却被遗忘或压抑。这种教育只能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异化。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它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此,我赞成“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
有的人会说,重点中学只是少数,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也只是同龄人的百分之几,能使每个人都成功吗?这是用“应试教育”眼光来看待成功。我们所指的成功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是指考上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才叫成功。
这正是两种不同的成功观。“应试教育”的成功观以能够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因而他们忽视大多数学生。“应试教育”的做法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由于应试的失败而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变态。素质教育成功观则是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的确,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异,每个人将来获得的成就也会不同。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人才观的问题。什么叫人才,我认为,不只是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才是人才,只要能够尽心尽责,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的,有类别的。社会需要有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人才,不能只把高层次的掌握高科技的科学家,掌握政权的政治家,或社会上有名气的艺术家视为人才,视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把广大劳动人民视为庸才,视为事业的失败者。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人才,则社会将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也不是现代化的社会。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四,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囿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这不仅有悸于儿童天性,而且也与时代的需求不相符合。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有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试教育”却难以胜任培养这种人才。毛泽东在1964年给北京一个中学校长的信的批示中,批评当时的教育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甚至越演越烈,不能不让人担忧。毛泽东的话从正面来理解就是要培养青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就是个性发展的要求。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只有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才能做到这一点。
三、为什么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已眺然可望,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迎接21世纪。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矛盾。
首先,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教授在分析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中指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他说,曾经有过估算,截至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30余年获得的。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他认为二次大战以后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也就是每10年一次。二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他认为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以后,其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他说:“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他又说:“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便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第二,人类面临着种种困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土地沙漠化、生态失去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受到威胁。解决这些困难固然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但还要依靠人类自身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至于由于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引起的享乐主义滋生、个人主义膨胀、道德水准下降等社会问题,更需要通过法制和教育来纠正。
第三,人类面临着激烈竞争的挑战。80年代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能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能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1983年4月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报告说:“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世界的超级大国是如此想,我们又该怎么想?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除了面对上述三方面挑战以外,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这些是:
第一,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挑战。我国的教育,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强调统一性,缺乏灵活性;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强调学历,轻视能力。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于,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具有社会责任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品质。
第二,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不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而且民族文化传统中既包含着民族的精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包含着某些封建的糟粕或者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既不是虚无主义,一概否定,又不是全部继承,不加区分。我们应该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总的来说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加上外国旅游者的来访,必然带来西方文化。这就遇到中西文化的冲突。对待西方文化,我们也是应该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优秀的我们要吸取,以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拙劣的要排斥,或者有些文化在西方是适宜的,但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对它加以选择和改造。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对于文化具有选择、改造、创新和传递、传播的功能。不论是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对外来的文化,教育部应该加以选择、改造和创新,然后才加以传递和传播。
面临上述诸多问题,“应试教育”能够解决吗?不能!绝对不能。只有素质教育,也就是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才能应付上述的挑战。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一些同志感叹,现在的人素质大低,影响了现代化的建设。但在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中又偏偏强化“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为什么?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根本的原因是一些领导、一些家长、一些老师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试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因此,只有素质教育才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
四、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
“应试教育”之所以难以克服,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固然有社会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思想没有根本的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有一定基础,要随着社会变革以及教育制度变革而变革。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超前意识。事实上,如今转变教育思想已成为迫切任务。
克服“应试教育”,首先要地方领导转变教育思想。汨罗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汨罗的领导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才能坚持12年如一日地开展素质教育,为本地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地方领导做不到,还是用分数或升学率压学校。比如对重点、非重点校问题,用行政命冷取消重点学校是不行的,关键要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缩小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重点学校才会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