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时最好的礼物
一、逆境时,如何反应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都没说。
女儿砸砸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女儿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叫,女儿笑了。她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3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
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她问女儿。
“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 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
二、公子学射,不要抱怨弓不好使
一个富家公子为了学好射术,花高价钱买了名贵的弓。可练了大半年,他的射术毫无长进。公子一怒之下,将弓折断,气恼地骂道:“花这么多钱,居然买了一把破弓!”
公子花更多的钱另买了一把弓。可是,几个月过去,他的射术仍然不见起色。公子又恼怒地将弓折断,重新换弓。就这样,三年之内,他换了十几把弓。
这天,公子正在练箭,一位将军路过,停下马来观看。公子仍然箭箭落空,于是恼怒不已,又准备折弓。
将军急忙制止他:“这么名贵的弓,你干嘛要折断?”
公子说:“我苦练了三年,可射术毫无长进,因为我买的弓都有问题。真不知道天下哪里才有好弓卖!”
将军接过公子手中的弓,取出箭,搭弦射去,只见箭准确地命中百米之外的靶心。
公子疑惑地说:“为什么弓到了你手中,就这么好使了呢?”
将军笑道:“你射箭的姿势和方法都不对,不要抱怨弓不好使。如果走错了路而从不检讨自己,那么你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挫折有助于青少年成长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对待挫折。
如果将幸福、欢乐比做太阳,那不幸、失败、挫折就可以比作月亮。人不能只企求永远在阳光下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失败挫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使用挫折一词来指人们不能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形,简而言之,你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没有得到,这就叫挫折。
人的一生中会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挫折对人生来说是利还是弊呢?
(一)挫折帮助你成长
人的成长过程是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如果适应得好,就觉得宽心和谐;如果不适应,就觉得别扭、失意。而适应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动机、追求和行为。一个人出生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是通过鼓励、制止、允许、反对、奖励、处罚、引导、劝说,甚至身体上的体罚与限制才学得举止与行为的适应和得当,学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规范条件下调整行为。反之,从小无法无天的孩子,一旦独立生活就会被淹没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二)挫折增强你的意志力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被服务的环境中,从进小学到读大学,直到工作选择,都由父母去承受压力,因而他们对各种困难体验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挫折,是意志力的“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三)挫折的负性反应
无论在心理学实验室,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对于挫折的反应并不相同。一方面这决定于对挫折的感情理解。如一个朋友批评了你,你可能会听从,甚至非常感激他,但如果把这位朋友的批评曲解,认为有损你的尊严,那你的反应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另一方面,感情上的失落比物质上的失落反应激烈。当你追求的目标代表着爱、名誉、地位、尊严时,一旦目标丧失,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负性的反应。
此外,有的人可能用情景转移来淡化挫折感受,而有的人则用更大的损失(如自杀或杀人),来发泄他的心理损失。可见挫折带来的真正威胁,不在于已发生的、不可能挽回的挫折本身;而在于如何看待、承受、转移挫折感受和如何行动。
逆境与成才
一、逆境磨英雄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要成才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话,就必须先身受贫穷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奋发向上,然后才有可能成才并完成事业。逆境出人才,大概源于此说。
此说有没有道理?纵观历史,逆境中成才的人倒也比比皆是。谓予不信,请看文学史学大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司马迁本人也是逆境成才的一个典型。
生活中往往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好手好脚的不如耳聋眼瞎的,体格健全的不如身有残疾的。当代保尔张海迪因病造成高位截瘫,但是她以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她学会了针灸,成为小有名气的医生。她自学了外语,翻译出版了《海边诊所》。她还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获得硕士学位。美国的海伦·凯勒,眼瞎耳聋,说话都很困难,但是她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而且成为一名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学识十分渊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被誉为十九世纪杰出人物之一。正常人中又多少能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教育家呢?
为什么逆境使人成才呢?所谓逆境,就是不顺利的环境或艰苦的环境。按理说“逆境”只能给成才带来困难和阻力,身处逆境成才较难。但是逆境一方面给人以困苦饥饿疲乏忧虑,每每不如人意,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些困难,坚定了人们的意志,使他们在不断的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添了聪明才干,最终得以成才。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是不是身处逆境就一定能成才呢?不是,逆境中成才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逆境中发愤。文王拘、孔子厄、屈原遭放逐、左丘眼失明、吕不韦流放、韩非被关押、孙子遭酷刑,才使他们的著作传之后世。如果不在逆境中奋起,“六经”“诸子”可能就不是他们的专著了。其次是要正视逆境,化逆为顺。因为逆境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人的际遇。身处逆境就不能被逆境所困。别林斯基说过:“逆境是最好的大学”。对于发愤的人来说,“逆境”反而是磨砺意志的砥石,增长才干的激素。第三是要有毅力。张海迪、海伦、凯勒都是凭着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得以成才的。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划等号的。对于意志薄弱者,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
“逆境出人才”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客观地说,顺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说“逆境出人才”,这是因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迹太感人了。人们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觉得举这些例子更有说服力罢了。千万不能认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让子女成才。
二、“磨”出你灿烂的人生
“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
“我磨墨,墨磨我”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韩羽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曾幽默地写下这样几句话:“涂抹半生,野火春风,诌得一联自嘲: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韩羽凭借这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学。他的书、画、文章功底深厚,外行觉得见功夫,内行觉得有意思。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画少,二是不满意的作品决不拿出来。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但据说他的创作过程经常是很痛苦的。先是揎拳掳袖,跃跃欲试,继而掷笔撕纸、长吁短叹。一旦灵感突至,马上抓住,一气呵成。“我磨墨,墨磨我。”韩羽的“磨”字诀给人以太多的教益。
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宇:“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好事多磨”……警示人们要认识磨、正确面对磨、不怕磨、多磨、自磨……
“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人双目失明,却以心灵更敏锐地洞察世界;有的人失去双腿,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达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