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手册
14113500000002

第2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2)

(四)家庭教育显得薄弱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有句俗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是从父母亲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就能看到孩子的身影,当然通过看孩子的行为特征也能看出些父母的痕迹。这充分说明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三种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当然很多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我们农民工家长们却常常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能力,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好的习惯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家长很多缺乏好的教育方法,一些有意识要管孩子的农民工家长会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可能抽出时间与老师沟通,但仅限于学习,基本不过问孩子的心理状况;而不管孩子的家长完全将孩子交给社会和学校。学校在教育时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当老师给家长提意见时,家长最多的一句话是“我都搞不懂”,要不就说:“我工作太累,忙不过来”,有的甚至会说“请老师帮忙教好他,既要学习好,又要性格好”等等。请问咱们农民工家长,谁是孩子的监护人?你怎么能轻易把做父母的责任地丢了呢?人格的教育、性格的形成这些都不单是学校教育可以解决的啊!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对夫妇大字不识,他们的孩子却个个成才,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人才。记者去采访他们成功的秘诀,发现他们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这一方面很严格。孩子们在长期的教育下形成了从不说谎,从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真诚待人,善良勤奋,学习刻苦等优秀品质。正是做人做好了,做学问自然就好了,同时注意在小细节上严格要求孩子。所以那些成功并不是偶然,这样的父母一定会教育出好孩子的。建议农民工父母们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小细节,一定要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方面下工夫,不能把这一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社会。

农民工家长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面做一些改进。很多家庭存在教育方法粗暴简单,用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显然已经落后了。有心的家长可以看一些简单的教育类书籍,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调整好教育方法,激励孩子有上进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热爱生活,孝敬长辈,勤奋刻苦,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相信,只要肯下功夫,肯动脑筋,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孩子既然已经跟在您的身边,千万不要错过了教育的最好时机。

(五)寒暑假生活不理想

一年一度的寒暑假,本应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去运动、上天文馆、外出旅游……可是,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却仿佛与这样的快乐无缘。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放暑假了,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坝新利学校(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读小学的胡同学却很难高兴起来,因为一到寒暑假,他就要离开课堂,帮家里做事。胡同学的父母来自河南,一直以卖水果为生。虽然他才刚刚10岁,但已经承担起了很多家里的活计,除了帮着妈妈卖水果,还要给家里的两个弟弟妹妹做饭、洗衣服。无忧无虑的假期,对于他来说,只是一种奢望。这还算比较好的一类,至少他还在家,还在父母视线范围内。

还有另一类就多少有点可怕了,由于父母要打工,这类孩子放假后无人照管,放任他们在居住地附近自由玩耍,而这些居住地的环境比较特殊,使得孩子们经常在公路旁穿梭,追逐打闹,有的会去网吧里玩游戏。这种“放羊”的状态带来很多隐患,容易发生意外。小一点的有可能被人贩子拐走,(这种事情新闻报道过很多。)大一点的行为习惯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曾看过这样的案例,一个未满14岁的孩子在外抢钱被抓,认识他的人很惊讶,都说这孩子老实聪明,究其原因,才知道由于放假,父太母忙,家里无人,孩子自己实在不知道干什么,就干脆到网吧去玩,结果上网成瘾,导致没钱先偷家里的,父母管紧了,就发展到去抢钱。

看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心酸,父母这样说:“我的努力是为了孩子啊!”可没用心管教孩子,孩子没能健康成长,父母所做的努力有用吗?有一个成功的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事业是父亲”,我们做父母的每一个人都应说“我的事业是父(母)亲”,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个还伟大的事业呢?

(六)上高中仍是个难题

报道称,在上海,一个读初三的庞大群体——农民工子弟,不知道自己的高中究竟在哪里。小学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陆续享受了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可高中就麻烦了,按上海现行规定,孩子们得回原籍升学读高中。要问“为什么呢”,答案也很简单:政策规定。

其实,不单是上海,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是这样做的,一些中小城市也跟着仿效,陆续出台政策,限制请外来人员的子女初中毕业后升入本市高中,而迫使他们回老家考高中。同样问一句“为什么?”,核心答案大致是:教育经费都是按户籍下拨的,城市高中教育资源本身有限,不能让外来人员子女给大量占用了,否则城市受不了这样的重压。

再追问背后的“为什么”,答案也很明确:我国有着悠久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以前农民甚至不能流动到城市里来,现在来干活是可以的,但除迁徙自由之外并无定居即落实户口的自由,你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保待遇和子女受教育权利;即使下一代出生在城里也仍是“农民”——要想读高中,请你回老家。

我们再来看北京市的一所学校的情况。

办了10多年的北京市行知实验学校,学生全都是农民工子女。初春,记者在位于门头沟区龙门镇的该校初中部见到杜同学。乍看上去,这位白白净净、胖胖乎乎的小姑娘显得很单纯,可是一聊起上高中的事,她的眉头却皱了起来:“怎么会不发愁呢?不光爸妈在想办法,我自己也做过努力呢。”她向记者讲起这样一件事:去年10月,她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讲办学经验。她看得入了迷,心想,能到这样的高中读书多幸福啊!她考虑了好久,决定给这位校长写封信。她在信上说,父母在北京打工,自己从小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学习很刻苦,成绩也不错,不久就要初中毕业,做梦都想在北京上高中,希望校长能给她一个机会。信寄走后,她天天都盼着回音,哪怕是被拒绝。可是,几个月过去,她失望了,那封信看来是石沉大海了。

杜同学知道,父母和老师都在帮她和同学们想办法,可是毕竟户口不在北京,在这上高中只能是借读。不少高中一张口就要三四万元借读费,让她父母和老师望而却步。懂事的杜展不想让爸妈为难,只好考虑回老家河南南阳去。她向老家的表妹了解情况,可表妹去年差30分没能考上重点中学,让她心里直打鼓:自己回老家能考上重点高中吗?考不上怎么办呢?上一般高中,父母不同意,认为将来考大学更难,还不如趁早打工呢。

杜同学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大学,将来当一名教师。妈妈在宣武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做清洁工,看到老师受人尊敬,收入也好,很赞同她的想法。可是,在她看来,这条路很艰难,也很遥远。要实现这个理想,只能回老家读高中。可是她离开家乡已经7年,对故乡的印象还停留在童年,对老家的生活已很陌生,回去能适应吗?一想到这些,杜同学就显得忧心忡忡:“人们都说我们是流动的孩子,看来我还要继续流动。”其他同学和她有着同样的感受。

同班同学小赵,初二下学期才从老家河南商丘转来,上了不到一年,就面临着和杜同学一样的难题。虽然也想留在北京上高中,可是看来难度很大,父母和老师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实在不行,只好再回老家去。

初二学生也感受到了压力。初二(1)班学生胡同学上学期才从湖北孝感老家转来,听说初三的师哥师姐这么发愁,她心里有时也沉甸甸的。转眼要升入初三,不断有同级的同学转学回老家。自己虽然来北京时间不长,可是为了升学,以后也许要回去,折腾就折腾吧,总要有学上啊。

和杜同学同班的小李来北京时还不记事,如今已是一口地道的京腔,让人觉得她和北京孩子没什么两样。在她的脑海里,老家四川南充已很遥远。小学六年级时,父母曾送她回老家一阵,因难以适应那里的生活,不久又回到北京。她和大多数同学上高中的想法不同,想上职高学护理专业,将来当一名护士。她的爸爸很赞同:“我希望她能在北京工作,听说护理专业好找工作,我们很感兴趣。要能在北京上职高,就不用再折腾回老家了。”

来北京久了,说起老家,不少同学感觉并不亲切,虽然偶尔回去,但只是觉得有点新鲜。“我们老家连房子都没有了,现在要回去,真是无家可归了。回去读高中可能会感觉很孤独,那滋味不好受吧。”一位初三学生说这话时,目光显得很茫然。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全国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有了保障。然而,一部分学生初中即将毕业,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完成义务教育后,流动的孩子哪里去?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有三大因素阻碍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一是户籍障碍。城市高中目前一般只接纳有本地户籍的初中毕业生,而不向外籍户口人员开放。二是借读费用昂贵。少数农民工子女有幸进入城市高中学习,也要交纳高昂的借读费。三是高考政策限制。高考目前严格执行按户籍所在地报考的原则,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提供)

不过,也有不少地方已经在改革了,他们尝试着打破户籍障碍,这给农民工子女带来了一线曙光。

早在2000年,石家庄市大胆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部分流动人口就地吸纳为城市居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高中的困境。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视同仁政策的基础上,石家庄又将该政策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延伸。高中招生,对外来人口子女户口已迁入石家庄市的,统一参加全市的中考、择优录取;户口不在石家庄市,需要借读的高中生,按同级同类学校互转的原则,为其办理正常的转学手续。从2004年至今,全市近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参加了高中阶段入学考试。

与石家庄的政策相似,江苏无锡在2002年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向两端(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延伸的超前举措,取消对外地户口所有限考规定,包括重点普通高中、中专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全部向流动人口子女敞开大门,并且实行同一收费标准。目前,该市91%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太原市教育局2007年发出通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报考这座城市的数十所普通高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录取分数、收费标准等方面与太原市户籍考生同等对待。包括太原市教育局直属的30余所中学以及太原市10个县(市、区)的县办高中和全部厂矿高中、民办高中,均可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进城上高中不再因身份“标签”受限制和歧视。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上高中再也不是难题,“初中毕业即辍学”的说法将永远成为历史。我们期待户籍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

二、“留守子女”教育基本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在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达到20%左右,这些儿童大部分已进入学龄;甘肃、河北、江苏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

“父母不在家,我为谁学习?”——留守儿童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