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14112900000021

第21章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

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沿袭“专业教育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专业口径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培养规格统一。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很难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产物,从其1999年诞生伊始,就必须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 是独立学院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问题。

6.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对人才质量的全新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于1995年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实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历经多年,但在理论上尚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科学定义,从众多的论文和著作来看最少不下10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质内涵:即教育思想和观念、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等等。下面简述三种在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理解。

——目标、方式说。在1998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1

——结构、方式说。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这一表述与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是一致的。2]57

——总和说。根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下达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6年6月,以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为组长的9所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工科03—5号”课题——《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该课题2000年的研究总结报告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对不同专业类型人才、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3]58

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观点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主要规定和规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什么规格、什么层次的人才,属于培养目标问题;二是“怎样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属于培养方式、培养手段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属性。笔者是非常赞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专业特征,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载体,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简单讲就是培养人的方式(即方法与形式)。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与推进,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急需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各高校在此背景下,都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自主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课程优化设计方案,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教材改革等一些列教学改革的前提,所以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分析和探讨。

6.2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从其1999年正式诞生以来,就和其母体高校有着天然的附属、依赖关系,甚至还有一部分独立学院至今仍是“校中校”,受母体高校直接管理,母体高校也就自然而然地视独立学院为自己的一个二级学院,并以管理其二级学院的模式来管理独立学院,而且以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更多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这种模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便于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考评,也便于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评。但这种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以下问题: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形成过窄、过深的专业体系,还容易造成专业重复设置,人才过剩;教学方法、手段方面,使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长期的被动学习容易形成广大学生的被动思维方式,缺乏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育评价方面,分数作为评价标准,易于量化,评价观念单一陈旧。如果独立学院继续沿用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势必会抑制了独立学院的办学自主性和办学灵活性,抑制了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

6.2.1 精英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切实际

在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人才结构性失衡;办学模式比较封闭,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相对落后,较少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跨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类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现在学界一般把我国的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高等院校的分类不同,定位也就大不相同,当然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因此,如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在办学经验、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其母体公办大学(一般的母体高校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独立学院不顾自身实际,没有考虑其品牌塑造还需时间及信誉的沉淀,没有认真分析其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完全按照公办高校的精英型人才培养,过分地强调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和办学水平的综合化及科研水平的提升。这是不切和实际的。

6.2.2 人才培养模式照抄照搬

独立学院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受母体高校影响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但由于学校的招生层次属于三本,所以,生源的质量、教师队伍、校园文化等都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公办大学应该有所区别。

目前,独立学院招生层次多属于三本批次,从表一可以看出:从一本到三本,其均分落差高达80分左右,从二本到三本,其均分落差一般在30分左右,有的地区甚至更高。独立学院的生源和母体高校的相比存在以下特点:学习基础不扎实,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不强,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够,自律性不够;但这类学生也有其自身优点,他们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来自于城市和城镇,兴趣广泛,爱好文娱、体育,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能较快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潮流。这种和一、二本有很大区别的生源质量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公办大学有所区别。在师资队伍方面,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也不能相提并论。

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教师队伍呈多样性,有专兼结合的特征。专职的教师当中以年轻教师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本科毕业生担任教师) 。兼职教师中有退休返聘的、有外校在编教师、有社会名流或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等。这样的师资结构决定了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兼职教师。另外退休的老教师虽然发挥了学科带头人和传、帮、带作用,但毕竟受精力、健康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很难形成一支可以和母体高校相媲美的师资队伍。另外,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在校园文化氛围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别。独立学院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新建了一批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实验楼、体育馆、多功能娱乐厅等,虽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缺少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由于独立学院建校历史较短、缺少积淀,其学术氛围不浓,文化底蕴不够,发挥不出校园精神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各个方面的差别均说明独立学院照抄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但许多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为了提高自身的定位,往往都习惯去照搬母体公办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这种照抄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合独立学院本身实际情况的,偏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何把这一群体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我们的一大课题。独立学院应该形成符合三本生源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盲目追逐母体高校。

6.2.3 人才培养规格单一

今天,一些独立学院仍然按照精英型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公办大学“7+1”的模式。即7个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最后一学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理论教学课时太多,实验实训教学课时安排太少。同时,专业划分过细,人才培养专业口径太窄,知识结构单一,其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差,综合素质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要走上工作岗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可。这样的“产品”在用人单位是不受欢迎的,实际上,用人单位迫切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员工。所以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严重失衡。所以独立学院就必须打破传统模式,解决学生实践经验、社会认知缺乏的问题,弥补校内实习与模拟项目实训的不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满足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自己的定位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能避免在和母体高校竞争市场时的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特色,从此在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

6.2.4 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些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甚至是母体学校热门专业的简单移植。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而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千人一面。而且学生专业知识面太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发展后劲不足,缺乏特色。在当前急需创新人才的社会、在就业形势严峻,鼓励创业的社会,这种缺乏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必须改革的。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尤其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化科技发展的基本国情。

基于以上背景,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敢于改革,大胆突破其所面临的困境,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6.3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过去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口径狭窄,知识结构单一。这是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挥和全面发展的,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变化形势。因此,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建立研究型大学与多样化高教形式相结合的新型高教系统。研究型大学仍继续加强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研究型大学以外的高教则是实行分级、分类灵活办学,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专业,打牢基础,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应用能力。

独立学院就是高等教育多样化改革的产物,从其出现就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两大原则为前提,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