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14112500000068

第68章 地方篇(26)

(二)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改善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业务迅速发展,风险状况明显改善,经营效益持续好转,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州18县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全部兑付,共计兑付专项票据11118万元,利息810.32万元。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5.31亿元,较2005年末增加12.42亿元,增长4.3倍,占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3.72%,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9.47亿元和8.33亿元,较2005年末分别增长4.49倍和4.14倍,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提高到目前的5万元,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增强,支农服务功能明显改善。

五、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增强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层出不穷。先后推出“电话银行”、“背包下乡服务”、流动金融服务站、安居乐和宅基地抵押贷款等,切实担负起支持“三农”发展的责任,合理安排涉农信贷资金,优化涉农信贷审批流程、创新“三农”信贷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民银行通过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等方式,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农村信用社“炉霍小额信贷模式”、“得荣整村推进小额信贷模式”等创新信贷模式不断涌现,牧民定居贷款、新农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相继开发应用,有效的满足了农牧民资金需求,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农业银行采取“以惠农卡为载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切点,多种担保方式并存”的小额农户贷款模式,选择了一批“有产业支撑、有贷款需求、有还贷来源、诚信度高、风险可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作为支持对象,探索出以康定前溪乡赶羊村为典型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三农”服务模式,示范带动了丹巴、稻城等地一大批小额农贷项目。积极探索“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联保+农户”、“公务员+农户”、“抵押+保险+农户”、“合作社+农户联保+两保三金”多种风险补偿机制,有效控制小额农贷风险,实现了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新机制、新工具,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兴业务取得零的突破,担保机构担保贷款等信贷产品陆续推出,诚信中小企业培育、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平台的不断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以缓解。农业银行积极探索“银行+农业产业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选择华康进出口公司、青藏谷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扶持对象,发放农业生产贷款9359万元,直接增加就业岗位8452个,辐射1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累计出口创汇871万美元,达到了“扶持一个龙头企业,激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户”的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甘孜州325个乡镇中有226个乡镇无金融机构,广大农牧民存取款难。甘孜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搭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采取流动服务、定时定点服务、联络员制度等形式,已向全州80个空白乡镇开展金融服务,发放贷款资金2400万元,代理发放惠农补贴资金400万元。农业银行通过采用“以网点服务为中心,电子渠道建设和惠农金融产品全面推广,两条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大力构建康巴“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共对17个网点进行了改造装修,布置多媒体自助终端24台、网银体验机16台、自助银行设备80台、POS机294台、转账电话1209户,实现了农行银行自助机具对甘孜州18个县的全覆盖;拓展短息通29179户、网上银行19914户、电话银行7420户、手机银行1266户,实现电子渠道交易笔数351.33万笔,占总交易量的39.25%;组建乡镇流动金融服务小组18个,将金融服务半径向偏远乡村延伸。

创新现金供应方式。积极推动辖区毗邻云南省的得荣、乡城、稻城等3县农业银行的跨省取现业务,创新现金供应模式,丰富金融服务内涵,有效解决辖区地域广袤、地偏路险,金融机构现金调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保险业务方式创新稳步推进。能繁母猪保险顺利开展,各保险机构将牦牛、青稞等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险范围,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牦牛保险等符合农牧民需求的特色险种不断推出。财产类保险快速发展,商业保险纳入医改范畴,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逐步加强。

六、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政银合作不断加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支持金融发展力度不断增强,政银工作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州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金融产业发展,给予农村信用社股金分红、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等政策措施;积极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州政府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征信建设合力初步形成,通过诚信中小企业培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等专项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农村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不断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取得突破。征信产品运用领域得到拓展,司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信用联合激励惩戒作用初步发挥。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显成效。在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各有关单位联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农牧区信用乡、信用村建设探索开展。开展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测评工作,并将测评结果在全州进行通报;打造银企互动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推动九龙县“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的试点;开展金融政策、金融知识宣传,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甘孜州金融办)

凉山州

“十一五”以来,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牢固树立抓金融就是抓经济、抓金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了把凉山打造成为“金融资源聚集区、金融服务创新区、金融运行安全区、经济金融互动共赢示范区”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对外交流,推动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努力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凉山金融业在自身获得长足发展进步的同时,有效发挥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凉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截至2010年末,凉山州共有金融机构36家,其中银行业机构9家,证券营业网点1家,保险公司12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 家;金融从业人员12200人,是2005年末的近1倍;金融业总资产达788.7亿元,是2005年的2.95倍。2010年,该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占GDP的1.9%,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8%;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0.43个百分点。

一、银行业改革与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州银行业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实力,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辖内银行业累计投放贷款702.6亿元,贷款余额增加190.8亿元,其中2009年、2010年新增贷款均超过80亿元,是2005年新增贷款额的10倍,有力支持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银行业竞争实力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0年末,全州共有9家银行业机构474个网点,金融从业人员7000余人;存、贷款余额699.04亿元、345.5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47倍和3.18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5%和33%;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9.67亿元和2.8%,分别比2005年减少11.94亿元和降低17.0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提升;2010年实现利润7.06亿元,是2005年的3.48倍。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末异地金融机构在该州贷款余额达到354.74亿元,超过了辖内机构贷款余额,有力地支持了凉山经济社会发展。

(二)银行业抗御风险能力实现新突破

凉山州商业银行顺利完成增资扩股3.24亿元,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始终动态保持在监管要求之上,拨备覆盖率由2007年成立之初的116.41%上升到2010年末的200.34%,各项主要监管指标全面达标。全州农村信用社2.4亿元专项央行票据全部实现兑付,2010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2.45亿元和65.79亿元,是2005年的3.41倍和2.83倍;资本充足率实现由负转正,2010年末达到2.48%,比2005年末提高4.7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54.89%,是2005年的6.57倍;不良贷款率9.22%,比2005年下降了13.33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消化历年亏损挂账4168万元,实现扭亏增盈。

(三)银行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州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强化涉农和小企业贷款指标考核,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进一步优化;大力实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计划”,支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强对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满足度有效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州小企业授信户数和金额较年初分别上升16.29%和30%;对彝区“三房”改造、藏区牧民定居两项计划贷款7909户、余额1.25亿元;420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共确定金融联络员361名,设立金融服务联络点、便民服务网点、邮政代办点218个,开展流动服务1700余次,相关业务金额突破38亿元。

(四)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辖内四家大型银行股改和邮储银行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凉山州城市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辖内首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西昌金信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农村信用社以州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同时,农行凉山分行被总行确定为全国6家一类产品创新基地之一;凉山州商业银行成立了全省首家获银监会批准挂牌经营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工行在会理,商行在越西、宁南盐源等地相继设立支行,县域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是凉山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五)银行业对外交流合作全面展开

“十一五”期间,凉山州积极加强与州内外金融机构的协调联系和交流合作,多方聚集金融资源。与省级金融业机构建立了年度联席会议制度,先后与省农行、省国开行、省工行、省联社等多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对外金融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六)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凉山州产业培育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全州水电、矿冶等重点项目、重点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强州”和资源本地化加工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全州经济强有力的工业支撑体系。银企对接意向性合作协议金额连续两年创新高。截至2010年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水电、采矿、制造行业贷款余额151.92亿元、28.93亿元、30.3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州内水电、矿冶等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

(七)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州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推广借鉴各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团队、服务中心和专营机构,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差异化信贷产品,探索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模式和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10年末,全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68.4亿元,占了全州贷款总额的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