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14112500000002

第2章 综合篇(1)

“十一五”是四川金融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全省金融领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全省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全省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金融改革与创新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科学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金融业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五年中,全省金融领域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战胜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大力支持“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一五”时期四川金融业迅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与金融相互推动,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度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十一五”末,全省金融资产总量较“十五”末增长近3倍,证券交易额居全国第六位,银行总资产、机构数量、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保费收入、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第一位。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十一五”时期,广大金融领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全省金融组织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完善,四川业已成为国内外金融总部拓展西部市场的金融高地。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银行业机构609家,证券、期货、基金公司69家,保险公司54家,小额贷款公司7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363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3.24万人,是2005年末的2.49倍,占全省城镇就业人数的2.4%。全省已经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及其他金融组织并存,功能更加完备,运行比较稳健的金融体系。四川已成为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总部在川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四川金融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银行业机构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十一五”时期,四川共引进中资银行11家、外资银行3家,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挂牌,5家城市信用社改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7家。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省外在川城市商业银行6家,省内城市商业银行13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外资银行11家(含代表处1家),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7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都办事处(分公司)4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548家;全省银行业机构执证网点12566个,从业人员14.8万人。四川已经形成了门类众多、种类齐全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业机构和营业网点数量、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均位居西部第一。

二是证券期货业机构稳步发展。截至2010年末,四川有法人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201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法人期货公司3家、外地公司在川期货营业部10家,基金公司分公司8家,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机构1家,证券期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证券营业部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六位,国内知名证券公司均在四川省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营业网点。

三是保险业机构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末,四川共设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54家,其中产险公司25家、寿险公司26家、养老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1家,省级分公司总数比2005年末增加29家。全省共有各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4512家,法人保险中介机构88家,保险中介分支机构215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9686家。保险从业人员17.7万人,比2005年翻了一番。

四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到2010年末,全省共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7家,其中村镇银行24家、贷款公司2家、资金互助社1 家;设立小额贷款公司7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363家。我省已经成为全国新型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为弱化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矛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贡献不断增长

“十一五”期间,四川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资产规模、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四川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3.75万亿元,是2005年的2.76倍,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逐年加快。2010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74.69亿元,较上年增加50.06亿元,占全省GDP的3.4%,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82%,是2005年的2.14倍。金融业地税收入94.51亿元,较上年增长26%,占全省地税总收入的8.48%,对当年地税收入的贡献度为6.81%。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6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因素。

一是银行业快速发展。2010年末,四川银行业总资产35950亿元,总负债35120亿元,均为2005年末的3.5倍;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504亿元,是2005年末的3.04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86亿元,是2005年末的2.82倍。2010年实现税后利润451亿元,是2005年的6倍;平均资产利润率1.38%,比上年上升0.15个百分点;平均成本收入比34.22%,比上年下降5.51个百分点。

二是证券期货业快速发展。2010年末,四川省4家法人证券公司总资产342.18亿元,净资本67.58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43.75亿元,净利润16.48亿元。2010年末,四川有A股上市公司83家,境外上市公司9家,“十一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29家,累计上市公司数达102家。投资者证券账户700万户,比2005年末增加304万户,增长76.77%。2010年全省证券交易额3.69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2.71万亿元,增长276.53%。

三是保险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保费收入从2005年的189.4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65.77亿元,连跨6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速超过30%,排名全国第七、西部第一。全省保险密度943.83元,比2005年增长3.09倍;保险深度4.53%,比2005年提高1.96个百分点。五年来,全省保险公司总资产从2005年末的379.74亿元增长至2010年末的1224.66亿元,增长了2.2倍。

(三)金融改革发展与开放合作不断推进

一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十一五”期间,随着4家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其在川分行也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已由政策性银行改制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改革方案基本完成,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前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相应的三家省级分行先后进行有关改革。各行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加快商业化转型,积极建立同国银租赁、国开金融的协调发展机制;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初步构建了适应现代银行要求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创独具特色的信贷支农途径;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再度被农业银行总行确立为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行,不断巩固扩大“三农”试点成果,事业部制改革取得实效;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认真做好有关业务转型,创新服务机制。

二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改革与发展纵深推进。“十一五”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开展跨区域经营,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全省有2家城市商业银行省外分支机构开业,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省内跨区分支机构开业,3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省内外跨区分支机构获批筹建。截至2010年末,全省13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68%。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推进。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普遍构建了“三会一层”的内部治理结构,股权结构逐步完善,股本金规模不断扩充,产权关系进一步理顺。到2010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已通过改革,组建了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和110家统一法人社,另外还有4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正在逐步实施统一法人的改制工作。全省农村信用社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16%和8.98%;股本金余额141.09亿元,有172家农信社获准兑付央行票据97.79亿元。信托业重整取得突破,已有两家信托重整为一家并挂牌营业,一家信托重整即将完成。

三是证券期货保险机构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四川省证券期货市场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深度进一步拓展。华西证券实现了股权变更,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完成了对控股子公司华西期货的增资扩股,获得了集合资产及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股指期货中间介绍业务、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的经营资格。国金证券成功上市,完成了对控股子公司国金期货的增资扩股。中国国际期货、中粮期货、广发期货等期货公司在四川省新设了营业网点。成都锦泰保险公司获批,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正式改建为独资子公司,填补了四川保险法人机构的空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在原成都营业管理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创新金融工具顺利推出并平稳运行。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优势集中产区育肥猪承保面提高到100%,油菜成为农险试点品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市(县、区)扩大到128个,科技保险和信用保证类保险较快发展,商业保险纳入医改总体布局。

四是各种新兴金融市场要素迅速发展。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快速发展,2010年底,在四川省设立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达30多家,成都、绵阳、攀枝花等市州已成立多支股权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企业,初步形成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其中,国务院批准筹建的第二批产业基金试点之一的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注册资本达90亿元,是西部唯一获得批准的产业基金。经过合并组建的西南产权交易所,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跨区域的产权交易所。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西南交易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成都交易中心、北京黄金交易所四川分公司、广元环境交易所等金融要素交易市场相继成立。埃森哲等15家金融服务机构和澳新银行等13家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先后落户四川,总投资额超过110亿元。金融控股集团成为推动地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四川省已经形成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团)、成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投控集团)、什邡宏达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金融控股公司,以及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国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高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准金融控股性质集团公司。此外,五粮液集团、成都蜀信实业、攀枝花钢铁集团等企业均参股两种类型以上的金融机构。

五是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四川金融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国际国内金融组织、金融中心城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交流合作,先后开展了“川港金融合作”、“川台金融合作”、中国西部金融论坛等一系列金融合作活动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四川金融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外资银行11家,外资保险公司14家,外资证券类机构代表处1家,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6家、8家和1家,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2家,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西部地区名列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取得进展。2010年6月,四川省作为全国扩大试点地区之一,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0年末,全省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5.16亿元,涉及17个国家和地区,在央行等6部委审定的全国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中,四川共有853家企业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