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跟星空一样地高远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因人而异地来讨论。如果有恒心有毅力有执著精神的人,就应该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像星空一样高远,因为这种人是不会轻言放弃的,这种人是不怕艰难险阻的,这种人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所以,他们会在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后,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与打击,哪怕是跌倒了,哪怕是遍体鳞伤了,也会顽强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来不及擦干伤口的鲜血,就会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前。
如果是对自己的信心不充足的人,或者自身条件也不允许你把目标定得如此遥远,最好先不要好高骛远地去仰望星空了,而是把目光放在眼下,做好今天的事,做好手下的事,做好既定的事,这也算是一种成功。至于在有生之年能走多远,是不是能够走到像星空那样的高远,那倒不必先去考虑了。我们可以这样想,虽然这样做,未免有些眼光短浅之嫌,但是,一次又一次小的成功,就可以叠加成大的成功,每一次走那么一段路程,离星空的距离总会要近一些,再近一次。
如此看来,人生不在于是否一定要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一个人最怕的是什么?怕的是虽然是一个说话的巨人,却是一个行动的矮子。东汉不是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的吗?他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他的朋友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朋友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可以说,陈蕃“欲扫天下”的志向就有仰望星空的胸怀,可惜,他没有意识到要能“扫天下”需要从“扫一屋”开始。
道理应该很简单浅显,但是,是不是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并很好地调和自己的心志与行动呢?
【阅卷感受】
这篇文章切合题意,内容充实。本文一开始就从“树立远大理想”开篇,这与文题中的“仰望星空”的内涵是一致的。接着,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阐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开头提出关于理想的问题,进而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最后指出心志与行动要统一的观点。由此看来,这是一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另外语言流畅,观点具有启发性。
【满分理由】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佳作解析1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北京一考生
有人说,人应该懂得仰望星空,否则便会目光短浅;有人说,人必须要脚踏实地,否则就会一无所成。而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忘记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记脚踏实地,否则我们要么缺少梦想,要么缺少把梦想付诸实践的力量。
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未来……的确,我们需要懂得仰望星空,像梭罗那样,把对俗世名利的追逐化为对星空的幻想,当其他人为了锱铢之利斤斤计较,习惯于用数字衡量人生的价值,梭罗却在广阔的自然中找到了方向,在浩瀚的星空里找到了最纯真的梦想。试想,若我们不懂得仰望星空的真谛,又如何能超越世俗的羁绊寻到那一个最真最美的理想?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不久,曾有人撰文纪念他“寂静”、“勤于钻研”的一生。的确,钱钟书先生可谓是脚踏实地的典范,终生专注于学术研究,从不以口舌争名求利,从不为交游虚掷光阴,览古籍,做学问,写专著,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将他对学问的苛求付诸实践,刻苦、勤奋,造就了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试想,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孜孜以求,钱钟书先生又如何能成为玩转中西文化的大师?
我们可以羡慕梭罗仰望星空的自由自在,亦可以钦佩钱钟书先生脚踏实地的刻苦求实,可是,请不要忘记,没有哪一个伟人是仅靠仰望星空或脚踏实地就能获得这样世人敬仰的成就的。若在仰望星空之后,梭罗没有亲自动手在远离都市的地方开辟一片天地,缺乏用一生去固守一个纯净平和的梦想的决心,更无法脚踏实地将梦想变为现实,如何能有《瓦尔登湖》这样经久不衰的心灵启迪,如何能成就这一段精神世界的不朽传奇?若在脚踏实地之前,钱钟书先生不懂得仰望人类历史浩瀚星空,未曾确立那样高远的志向,又如何能成就《管锥篇》折服世界的旁征博引,又如何能写出《写在人生边上》那些睿智无伦的人生哲思?
因此,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梦想的开始,脚踏实地则是我们让梦想成真的途径。我们需要用一颗孩童般的心灵去找寻梦想的光芒,更需要用成熟和坚忍完成我们实现梦想的征程。
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
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向着天际最亮的星座,出发,一步一步,才能摘取梦想。
【阅卷感受】
文章笔力集中,观点鲜明。开端便以两种片面的观点,引出自己的观点,正反阐述,开门见山,鲜明简洁。主体部分以梭罗和钱钟书的事迹为典型材料,述说与分析紧扣观点,笔墨浓淡得宜;在正面论述之后,作者又以假设之法从反面论证,既使论证深入,又加强说服力。结尾总结言志,极具鼓动性。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作者采用总分总的封套式结构,切合题意,便于内容展开。开端总说,主体部分先分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各自的主要作用,然后再辩证说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的互补方能有所成就,期间佐以正反对比、假设推理、因果论证及引用论证,既增强说服力,也使结构严谨、行文自然。语言简洁流畅,整散句式的灵活运用,使行文节奏鲜明,而又有变化之美。
【可提升点】
语言朴实之余,文采略逊。材料稍显单调,内容也没有联系现实,缺乏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佳作解析2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北京一考生
同样一片星空,同样一条弯路,不同的人,留下了不同的命运。而这条路上,走得最远的应是孔子了。他沿路播下了一粒粒的种子,营养后人千年。
两千多年前,年幼的孔子在尼山出生了。等待他的不是花环与掌声,而是幼年丧母、青年丧父的惊天之痛。
年幼的孔子或许也曾仰望星空,觉得无路可走。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不到二十岁时就谋到官职,其后又开始心无旁骛地招收学生。
伟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寂寞的,孔子也不例外。直到五十二岁,孔子才连连升官,做到了鲁国大司寇的位置。脚踏实地的孔子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高潮。
但无奈造化弄人。由于孔子激进的主张,引起了鲁国贵族的强烈不满,仅在职五年。
星空依旧,孔子再次仰望,发现了不一样的色彩。那分明包含了他的“天下大同”、他的“仁政思想”、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看到了希望,但醉生梦死的鲁王注定不会成就他,于是他毅然在五十七岁时选择辞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其间,孔子狼狈过、落魄过,甚至自嘲是“丧家犬”,但他的希望还在。脚踏实地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却没有得到一国国君的欣赏与赞同。伟大的思想虽注定不被世俗所接受与承认,但孔子坚持过,努力过,并沿路播下一粒粒种子与希望。而后来人,终于发现了孔子遗留下来的宝藏,并一直把它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传播到了现在、将来,甚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