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王×2010年6月7日
【阅卷感受】
这篇应用文,以书信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向爸爸倾诉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面上看,爸爸对自己的关心无微不至,殊不知其中包含了女儿太多太多的无奈。读罢此文,感觉作者一吐胸中的块垒,酣畅淋漓。虽然是书信体,但作者仍然考虑到开头与材料的关联,以引起下文的叙述。结尾部分又巧妙地回应材料,并生发出哲理:“如果我是菱,就让我种在深处;如果我是稻,就让我种在浅处;而如果我是一根荷花,就让我在不深不浅处自由地生长吧!”这样不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揭示了材料的内涵。全文叙述自然,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极易打动人。
【满分理由】
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满分作文赏读4
咸水鱼和淡水鱼
安徽一考生
一条咸水鱼和一条淡水鱼在一条河流的入海口偶遇。他们快乐地在入海口吃着浮游生物,互相追逐着,嬉戏着。
“喂,兄弟,我在海里待得太久了,真是有点乏味。你想想:海那么大,那么广,我就是游一辈子也没个尽头啊!”咸水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
“哥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觉得你比我好多了。你知道吗?陆上河流里的水有多浅,有多淡,一点味道都没有,再说也没多少好吃的东西。哪像海里的食物这么丰富!”淡水鱼盯着咸水鱼,脸上写满了羡慕。
“你不用羡慕我!我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快活!”咸水鱼说。
“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莫非你怕我到海里抢你的食物?”听了咸水鱼的话,淡水鱼不高兴了。
“那你说咋办?”
“我倒有一个好主意,让我们都能体验一下各自的生活。”淡水鱼兴奋地说。
“什么主意,快说!”咸水鱼也兴奋起来。
“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你游到陆上的河里去,我呢,再往大海深处逛逛。这样我们不就都知道对方生活得快活不快活了吗?”淡水鱼得意地说。
“可是,这行吗?我从来还没想过要到陆上的淡水河去走一遭呢,尽管我常在这条河流的入海口觅食。”咸水鱼有些担心。
“用不着害怕,去了不就知道啦!”淡水鱼给咸水鱼打气。
“好吧,十天后我们在此相聚,交换体验。”
“一言为定!”
说着淡水鱼就往大海深处游去,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咸水鱼一使劲也逆流而上驶入陆上的河流。
十天后,他们在入海口再次相聚。
“唉,老弟,你差点就看不到我喽!”一见面淡水鱼就迫不及待地开了腔。
“还说呢,都怨你,要不是你出的馊主意,我怎么会在陆上的淡水河里受了那么些大罪,还差点儿饿死——那里的食物都不对我的口味。”咸水鱼发泄着心中久积的怨气。
“原来我认为大海开阔自由,在那里可以天马行空,谁知到了第九天,我差点变成了咸鱼。海水真是太咸了,我都纳闷了:你们这些咸水鱼怎么能习惯?”淡水鱼似乎也挺委屈。
“这恐怕就是人们所说的环境不同造就的吧!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咸水鱼想了一下说。
“有点道理。看来每个人只有找到各自适合的环境才能生存发展,要是勉强在不适合的环境里生活,肯定要出问题。”淡水鱼摇着尾巴似有所悟。
“让我们还是回到各自生存的环境里吧,我想只有淡水河更适合我。”
“我也要回到大海里去,看来还是大海更适合我。”
说完,两条鱼朝着各自的归宿游去。
【阅卷感受】
这是篇童话故事。运用生动的故事情节来诠释材料的哲理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其中的哲理并没有在最后用议论的方法点出来(那样就不是童话了),而是通过两条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鱼——咸水鱼和淡水鱼的经历和对话来表现。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找到各自适合的环境才能生存发展,要是勉强在不适合的环境里生活,肯定要出问题。”故事情节设计合理,描写生动,过程给人以哲理性的启发,而这正好与材料蕴含的哲理吻合。此外,文章的语言也饶有趣味,很好地表现了咸水鱼和淡水鱼的性格。
【满分理由】
文体独特,手法老练。
佳作解析1
因地制宜,方能和谐
安徽一考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据报道,某地为了发展经济,把原本大片的农田变成开发区,结果不但经济没搞上去,反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百姓苦不堪言,真是得不偿失;某地为了搞商业开发,不顾民意,强拆民房,结果酿成血案;某地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和消费水平,盲目开发高档别墅区,结果建好的别墅无人购买,成了摆设。这样的事情,因为屡见报端,屡上电视,至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事实证明,不顾本地实情,一味按长官意志想当然,只能破坏和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深圳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当初国家之所以在那里设立经济特区,是因为那里靠近沿海和经济发达的港澳。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中央的好政策,才把一个昔日的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的大都市。这说明,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取得和谐的社会效果。
常听有人说西方国家是如何如何的民主,如何如何的自由,说这话的人常常脸露羡慕之色。殊不知,每一个国家都有每一国家的国情。在一个国家适合的机制,在中国未必就适合;反之亦然。如果盲目机械地效仿,则只能变得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不服气,只要读一下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就会知道美国的民主是什么货色;看一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会清楚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要是把美国式的民主搬到中国来,那样的民主又有何益?如果人与人之间都像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那样唯利是图,六亲不认,这个社会又是多么的可怕!
事实上,中国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践行因地制宜的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更是令世界震惊。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一国两制的政策,唯此,才保证了港澳的稳定与繁荣,并将更加稳定与繁荣。
事实证明,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治国方略,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昌盛,人民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
【阅卷感受】
聪明!开头巧用一个题记来切合材料的哲理,又能引出下文,这样写起来就不容易跑题了。从全文来看,文章的标题即是论点的提炼。显然这个主题又切合了时代的特征。尽管这是一个很大主题,作者写起来却并不抽象,而是结合实例有理有据。实际上,写议论文联系现实是一个法宝。因此,平时的积累和铺垫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注意这一点。全文论点鲜明,结构谨严,语言流畅。
【可提升点】
第四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事例,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事例不够典型。如果能切合时政举例就更好了。
佳作解析2
定位
安徽一考生
“大伯大妈,我终于找到工作啦!”这是我亲爱的堂哥张雨走进我家时发出的第一声叫喊。
正在书房温习功课的我,听到堂哥的叫声忍不住走出来替他高兴。
“看把你高兴的。”妈妈给张雨倒了一杯水。
爸爸示意张雨坐下后,笑着问:“这次在哪儿高就呀?”
“在时代房地产公司。”表哥骄傲地说。
“哥,你真棒!”我翘起大拇指。
堂哥张雨去年九月份就大学毕业了,可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都没找到工作。据他自己说,不是用人单位看不上他,就是他看不上用人单位。他是学计算机的,他的理想是能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起码也得在一家电脑公司谋一份主管的职位。于是他跑遍了全市的软件公司和电脑公司,结果人家说文凭倒是还说得过去,就是缺少工作经验,他们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和电脑销售服务人员。几句话就把堂哥噎得够呛。“我本来就是刚毕业的,哪来的工作经验?这不是明摆着在挑刺吗?”嘴里虽没有这么说,可心里那个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