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14107600000020

第20章 艺术教育研究(1)

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工科复合型人才中的地[1](1)与作用

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全面扩大招生规模,至2008年止,已有十年时间。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精英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这么说,大众化教育即是一种全民的素质教育,让更多的人的素质有所提高,让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随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而对于构成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艺术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分析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阐明工科院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意义,进而论述艺术教育在构建工科复合型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他们之中不少人虽然专业知识学得很好,但思想道德素质却不很高;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虽然掌握了较好的技能,但后劲不足,科研开发能力较弱,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忽视了艺术教育在构建工科院校复合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阿恩海姆曾分析的“艺术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它的基础被认为是感知的;感知之所以受到鄙视,则是因为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与思维是两回事。因此,只有当那些教育家和学校的管理者们懂得,艺术是增加感知力的最强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多不可能,他们才不会拒绝把艺术课列为重点课程。”[2](2)总观我国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强调学科、专业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

我国传统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和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综合素质”。企图通过几年的教育培养出本专业专家,其结果是导致了各门学科之间的融合性的弱化。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日益加深,严重阻碍了学生广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乃至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过专,不能适应现代工程学科交叉、互相渗透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教授就指出要培养专业范围内的“通才”,他强调“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工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即“通才”。应理解为不仅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基础,也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较宽的系统科学视野,较高的科学道德水准,对人、社会同自然的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的人才。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发展,才能使人类文化的各大领域打破原来互不来往、各自为战的分离状态,培养出能更广泛地,适应于千变万化的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脱离于企业与市场,缺乏对工程的实践技能、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的重视和引导

当前,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长期投入不足,而招生数量迅速扩大,学生人均实验学时不足,且很难安排学生在完成规定教学实验之后,再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未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造成学生被动式学习。另一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工科院校的专业教学和企业基本上是在一种平行的状态下各自发展,缺乏相互之间的横向交流和沟通。教学脱离于企业与市场,缺乏对工程的实践技能、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的重视和引导。加上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实践锻炼,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从而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差。毕业后,在工程设计方面的能力普遍较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三)人文修养差,缺少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工科教育中,技能型的教育占有很大比重,“重技术轻创造”、“重专业轻人文”成为一贯传统。在教育的目标方面,没有把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作为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不注重学生伦理职业道德的培养,而仅着眼于各种具体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使学生专业水平、素质基本一致,人文修养差,缺少创新精神,也缺少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文化底蕴。许多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次。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创新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日益扩大,传统的将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技能的狭小范围中的专才训练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使命不再是纯粹简单地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在于使每一个人有可能自由的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3](3)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科学素质,又要具备人文素质。

二 工科院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意义

我们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日渐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已从改革高等教育转入基础教育的改革,把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本国的基本国策,1988年,美国公布了《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这份具有权威性和现实性的报告强调指出,“今日美国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该报告特意选用“走向文明”作为标题,根据报告的主题,这里所言的“文明”应当是指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以及审美判断相关的“非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4](4)。1994年,美国颁布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指出:“缺乏基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我国,2000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特别明确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重申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5](5)2003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中强调指出:“所有的院校都要设置艺术类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近期我国又颁布了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不难看出,我国把艺术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为落实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工科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因而,往往引起人们的误解,似乎“动手”与“艺术”扯不上边。然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在于素质和创新,无论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还是考虑应用型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我们都没有理由不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和实践的催化剂。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科学以其严密的逻辑知识丰富他们的才智。经过这种艺术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6](6)因此,当年柏拉图就提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7](7)

但是,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有别于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及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它是一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教育与技能为依托所进行的知识教育,传统的完全的技能教育并不能代表艺术的素质教育。依据工科院校的特点,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构建工科复合型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展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打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平台,是涵育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三 艺术教育在构建工科复合型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艺术教育对工科复合型人才世界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有审美的功能和非审美的功能。非审美的功能涉及人类的诸多方面,如情爱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等。着重给予生活的满足、认知和教化,这种重功利性的功能,尽管是采取想象的方式,却可以在心灵中发生影响和作用。“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8](8)。中国唐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这本书中也提到,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作用[9](9)。

显然,从艺术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对工科复合型人才个性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具体艺术家,而是培养有健康的审美态度的“生活的艺术家”。审美地对待自身,改变人类较少关心自然和更少关心自身心理的状况,做到身与心、意与情协调发展,培养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状态。“审美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王义遒教授2001年11月在香港召开的素质教育会上所说:“这种态度就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责任感。也可以说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艺术教育认可人的全面成长的意义,不亚于知识技能教育价值。因为“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10](10)

因此,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改善、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审美修养,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塑造出一种永恒超越的自由人格,“艺术体验将感情凝结为实际意义上的美德模式,”[11](11)对工科复合型人才世界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工科复合型人才的智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智能包括知识、能力、实践三个部分。而能力是智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所不同,又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人的大脑的左半球具有言语、逻辑推理等思维功能。大脑的右半球具有图形识别、音乐感知及空间想象等完形知觉的能力。左半球在思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它的功能是按一定程序有效地解决已知的问题;右半球主形象思维,它善于提出解决各种新问题的尝试,有着巨大的潜能。在科学中,人们力图从现象追溯原因,探索一般的规律和原理,它的结果以公理、定理、定义来表述;在艺术中则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欣赏外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前者偏重抽象思维,后者偏重形象思维,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直觉与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力,而要靠美育。”[12](12)科学家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客观世界敏锐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无不与艺术的形象思维相关。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有助于科技的发展。而科技能够引领艺术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会贯通。

毫无疑问,在工科院校实施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极大地改变原有的僵化思维模式,克服只注重科技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片面、机械的毛病,拓宽知识面,满足精神需求,以敏捷的思维、良好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合理的艺术课程对理工科知识结构的改变和思维观念转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复合型人才的智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艺术教育是工科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而艺术教育由于其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自然地成为科技知识结构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创新的基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创新就意味着一项新产品或新发明的问世。我们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实践能力的发挥,从而完成一项新的发明或产生一项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