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宝宝科学养育
14107500000032

第32章 幼儿篇(5)

补品、营养品、保健品对宝宝只有益处,没有任何害处。蛋白质是宝宝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但摄入过多会产生废物,加重肾脏负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是脂溶性的,过多服用可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铁、锌、钙等矿物质在体内需要保持平衡,超量补充某种元素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和利用。DHA、AA摄入过多会产生过氧化物,破坏组织细胞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喝水有助于消化。许多爸爸妈妈认为,饭前、饭后或吃饭时给宝宝喝点水,有助于宝宝消化吸收食物。无论是饭前、饭后,还是饭中,喝水都是不好的,这是不符合饮食健康原则的。喝水会稀释消化液,减弱消化液的活力,特别是对于消化功能还未发育完善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边吃饭边喝水会出现胃部饱胀感,影响食量。

第五节 本月护理常见问题

1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1)从床上摔下来

宝宝从床上摔下来,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宝宝对未发生的、看不到的危险是没有任何恐惧的。恐惧感更多的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潜意识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方向,避开危险,寻求安全,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护身符。宝宝没有危险的经历,当遇有危险时,没有信息传达给潜意识,潜意识也就不能动员起来帮助“主人”。所以,宝宝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没有经验告诉宝宝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宝宝也想象不出可能有发生潜在危险的威胁。宝宝对发生在眼前的危险产生畏惧,再遇到类似的危险,宝宝可能会有意识地规避。

(2)几乎所有意外都能预防

只要爸爸妈妈或看护人事前想到,几乎可以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就是不能完全预防,至少也能减轻其伤害。

爸爸妈妈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有“不可能发生这样意外”的思想;

当父母或看护人意识到“这样做会有危险”时,应该果断而坚决地制止可能招致危险的行动;

当父母或看护人意识到“这个环境不能保证宝宝安全”时,应该马上把宝宝抱离此地;

尽管父母或看护人已经把宝宝置于自己认为安全的环境中了,也不能让宝宝离开自己的视线;

当父母或看护人不能保证新来的保姆拥有安全知识和技能时,不能把保姆和宝宝单独留在家里;

不要只以父母或看护人的视角考虑环境是否对宝宝安全,还要从宝宝的视角去考虑。父母或看护人认为宝宝够不到,宝宝可能毫不费力就能爬到那些放置危险物品的高处。

2如何训练幼儿大小便

(1)父母不是指挥官

爸爸妈妈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指挥官的位置,像训练士兵一样训练宝宝,这样很可能会遇到麻烦。也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产生无谓的压力。训练宝宝尿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事,不必在意别人说什么,也不要为别人的宝宝比你的宝宝更早地控制尿便而着急。坚信宝宝会成功地控制尿便,只是时间而已。有时需要爸爸妈妈暂时放宝宝一马,给宝宝一个喘息的时机。当宝宝出现行为倒退,以及表现出反抗、抵触、执拗,甚至耍赖等情绪时,能够“软着陆”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2)态度不同,效果不同

如果本来已经学会控制尿便的宝宝,突然又开始尿床、拉裤子了。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对待宝宝?

不耐烦的结果

妈妈一边为宝宝收拾残局,一边唠叨着,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其结果就是,宝宝会有一种羞耻感,觉得自己做了天大的错事,自己的排泄物被妈妈厌恶。宝宝从此或许对排便产生厌恶感,拒绝排便,导致大便干燥;或许会感觉自己被妈妈抛弃了,或许不再信任妈妈。在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心里,妈妈是宝宝最信任、最依赖、最亲近的人,如果宝宝感到妈妈不要他了,或不信任妈妈了,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恐惧感。

平静和蔼的效果

妈妈用平静和蔼的语气告诉宝宝,应该把大便排在便盆中,这样宝宝就会得到明确而清晰的信息。宝宝也不会因为妈妈的好态度和好言语而放纵自己,下次还这么做。宝宝总是想做得好,让妈妈高兴。宝宝需要妈妈的鼓励,希望和妈妈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宝宝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如果爸爸妈妈忽视了这一点,就会极大地伤害宝宝。学会尊重宝宝,爸爸妈妈对宝宝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爸爸妈妈能驾驭好自己的情绪,训练宝宝控制大小便的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3)何时控制并不重要

有的宝宝在满周岁以后就开始乐意接受尿便的训练,也有的宝宝要到了1岁半以后开始乐意接受尿便训练,还有的宝宝到了2岁以后才乐意接受尿便训练。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训练尿便的时间,也不必太在意宝宝训练尿便的过程,只要能获得好的结果,而且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有好的结果。宝宝什么时候能够控制尿便,其实并不重要。

3 宝宝睡眠有啥变化

(1)晚上睡眠更好了

满周岁以后,宝宝白天睡眠时间开始逐渐缩短,上午不再睡觉了,只是在午饭后睡上一觉,或许傍晚不再小睡,夜间睡眠时间越来越长了,可能会一觉睡到天亮。这会让爸爸妈妈很高兴,爸爸妈妈再也不用半夜起来哄宝宝了。

(2)开始半夜醒来

当宝宝开始半夜醒来时,爸爸妈妈一定要保持安静,并耐心地对待半夜醒来的宝宝,这样会让宝宝更早地再次入睡。

(3)早睡早起

有的宝宝喜欢早睡早起,这是非常好的睡眠习惯。但大多数城市中的爸爸妈妈喜欢晚睡晚起,早晨早早醒来的宝宝,是不会让爸爸妈妈睡懒觉的。虽然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但一些爸爸妈妈确实无法实现早睡早起。爸爸妈妈应该要尊重宝宝的睡眠习惯,相信总有一天宝宝会养成和爸爸妈妈同样的睡眠习惯。

(4)早睡但不早起

有的宝宝虽然晚上睡得很早,但早晨却很晚才起床,原因主要是这些宝宝会半夜醒来要爸爸妈妈陪着玩。其中,半夜醒来哭闹的宝宝是爸爸妈妈最难以忍受的,这样会让爸爸妈妈怀疑宝宝是否正常的,所以爸爸妈妈会经常带着宝宝去医院,或请医生到家里为宝宝看病。

如果宝宝经常都这样,爸爸妈妈的忍耐可能就到了极限,或者夫妻吵架,或者把气撒到宝宝身上。遇到类似情况,爸爸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接受和理解。宝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进步,爸爸妈妈的接受和理解会使宝宝更早地建立起良好的睡眠习惯。

爱心提示

希望爸爸妈妈一定要记住,面对宝宝的问题,当无计可施时,不作为,平静等待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5)变化无常

到了这个月,宝宝的睡眠每天都在变化。面对宝宝的变化无常,让爸爸妈妈坦然处之是非常不容易的。假如宝宝不睡觉,但精神很好,玩得也很开心,没有任何异常情况,爸爸妈妈的担心程度就会小得多。但如果宝宝在睡眠前后或睡眠中哭闹,就会使爸爸妈妈很紧张,急着带宝宝上医院看病。这些都是爸爸妈妈对宝宝睡眠变化无常缺少心理准备造成的。

4 宝宝外出疾病应急护理

(1)发烧

妈妈很容易发现宝宝发热的症状,即使宝宝没有任何症状,妈妈也能通过与宝宝皮肤的接触感受到宝宝可能发烧了。一旦宝宝发烧了,就应该马上给宝宝测量体温。知道宝宝目前的体温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体温过高就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需要尽快把体温降下来,而且在选择降温药物的方法,以及药物剂量等方面都需要结合宝宝体温的高低。如果宝宝发烧的同时伴有精神不好、呕吐、剧烈咳嗽或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或直接带宝宝去医院。

爱心提示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容易发生高热惊厥,所以,爸爸妈妈要尽量避免宝宝高热。当宝宝发烧时,爸爸妈妈一定不要捂着宝宝,一定要让宝宝充分散热。爸爸妈妈可用温湿毛巾放在宝宝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地方帮助宝宝散热,同时要给宝宝多喝水。

(2)皮肤擦伤

当宝宝皮肤有擦伤时,爸爸妈妈应先用清水把伤口清洗干净,再用双氧水给伤口消毒,用消毒棉签把伤口上的血迹擦干,最后涂上红药水。

(3)被蚊虫叮咬

当宝宝被蚊虫叮咬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涂上风油精,但千万不要把风油精弄到宝宝眼睛里,也不能入口。如果宝宝皮肤出了小红疹,又很痒,可以涂肤轻松软膏。

(4)口腔糜烂

当宝宝口腔或口唇、口角有糜烂或溃疡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涂一些紫药水。

(5)腹泻

当宝宝拉稀时,爸爸妈妈应该马上给宝宝喂一袋思密达;当宝宝不再拉稀时,不必继续服药。如果又拉了,爸爸妈妈就再给宝宝服用,但并不是每次拉稀后都要服用,24小时内服药不能超过3次。同时,爸爸妈妈最好适当地给宝宝喝口服补液。

(6)消化不良

当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时,爸爸妈妈除了给宝宝吃助消化药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限制宝宝进食。

(7)流鼻涕、打喷嚏

当宝宝流鼻涕,打喷嚏时,爸爸妈妈不要为此担心,也不需要给宝宝吃任何药。

十五.1岁3个月宝(15个月)

第一节 本月特点

1运动能力

(1)手的运用更加精细

这个月的宝宝,小手越来越灵活了,手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宝宝已经能用手做很多事情了,会自己拿玩具玩,会自己拿起勺和饭碗吃饭,会自己拿奶瓶喝奶、喝水。宝宝还能用手指捏起细小的东西,这可能让爸爸妈妈感到很惊讶。

(2)两只胳膊张着往前走

爸爸妈妈会注意到,刚会走的宝宝,总是张着两只胳膊走路,而不是放在身体两侧。这是因为宝宝要用两只胳膊来调整身体的平衡。走路时,两只胳膊向两边张着,小手也会张着,这是这个月龄宝宝特有的走路姿势。以后,宝宝走得比较稳妥了,就不会出现此类动作了。

(3)脚也长本事了

到了这个月,有些会走的宝宝,已经可以扶着某些物体,用脚踢球了。到了这个月龄,宝宝的平衡能力已经进一步增强了,凭借本能已经明白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状态。当宝宝的腿力能够完全支撑起整个身体,同时又能够抬起一条腿,并能摆动时,才能把球踢出去。

爱心提示

中耳内的平衡传感器能够使人体保持平衡,帮助宝宝学会在斜坡上、水平面、黑暗中保持身体直立。因此,只有宝宝同时具备很多能力才能完成踢球动作。

(4)走路不再摇摆

刚学会走的宝宝,走路时,总是摇摇摆摆的,像个不倒翁。很多宝宝到了这个月的时候,已经能够自如地行走了,但有的宝宝可能到1岁半还不能自如行走,父母不要为此着急,因为无论宝宝是否已经迈出第一步,或者是否走得稳,从开始学习走路到走得很稳,一般需要半年的时间。

(5)不再用脚尖站立

前几个月还用脚尖站立的宝宝,到了这个月已经不再用脚尖站立了。有些宝宝学习走路时,或者刚学会走路,父母可能会发现宝宝会抬起脚后跟,用脚尖走路。爸爸妈妈不要为此担心,这是宝宝在运动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如果不是疾病引起,宝宝不会一直这样走下去的,爸爸妈妈只需要等待,宝宝接下来就会用脚掌代替脚尖走路了。

(6)弯腰拾东西

宝宝到了这个月已经能够自己蹲下来,弯腰拾起地上的东西,而且站起来时不会摔倒了。有的宝宝也许要到以后的几个月才会弯腰拾东西;有的宝宝可能早在上个月,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宝宝能力发育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宝宝会经常因为弯腰拾东西而摔倒,爸爸妈妈不要太担心,因为宝宝就是这样跌跌撞撞长大的。

2语言能力

(1)能说三个字的语句了

说话早的宝宝到了这个月可能会说一些简单的语句了。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体能发育很好的宝宝,语言发育就可能相对落后些;而语言发育很好的宝宝,体能发育可能相对落后些。这个月的宝宝已经长了很多了不起的本事,爸爸妈妈可别太贪心了。宝宝潜能有赖于发育关键期的适时开发和引导,同时爸爸妈妈要给宝宝创造发展潜能的条件。

(2)有意识地喊爸爸妈妈

这个月,大多数宝宝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叫妈妈、爸爸,有的宝宝甚至会叫一些亲人了,如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有些宝宝早在1岁前就会有意识地叫妈妈、爸爸了,但到了这个月可能仍然停留在这个水平,那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3)主动与外界交流

这个月的宝宝开始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了。宝宝对于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警觉性更高了。如果陌生人想接近宝宝,宝宝可能会本能地躲避,并寻求亲人的保护,同时警惕地看着陌生人。虽然宝宝有些害怕陌生人,但还是能勇敢地直视陌生人。如果陌生人与宝宝有很好的交流,做宝宝喜欢的游戏,或给吸引宝宝的物品,宝宝可能很快就会和陌生人成为“好朋友”。如果玩的兴趣很浓时,“好朋友”要离去,宝宝很可能不让其走,甚至会以哭来挽留“好朋友”。这时,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送客人到户外,这是一个不错的转移方法。到了户外,新的兴趣会让宝宝很快忘却刚才的事情。

3吃饭难与父母引导

(1)开始挑食了

从这个月开始,宝宝对食物种类的好恶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父母一定要注意并正确地对待宝宝的这个特点,避免宝宝养成真正挑食、偏食的习惯。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正确对待,就会出现吃饭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