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畅游台湾
14107200000023

第23章 小城故事(3)

来到三义,话题便离不开木雕。三义乡超过一半上的居民以木雕业为生。这里不但有闻名台湾的木雕街,还建有台湾唯一的一座木雕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木雕之乡。三义木雕起源于日据时期,1918年,乡民吴进宝在山里捡拾枯木,回家加工成摆饰,无意间被日本人看见,视为艺术珍品而心生爱意。吴进宝觉得这或许是个生财之道,便和日本人合作,研究如何大量加工枯木,使其变废为宝,成为艺术品。他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三义的木雕事业。雕刻业是本地的祖传行业,也是农闲时的副业。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三义木雕的鼎盛时期,当时这里的木雕艺术品多以外销为主。1995年木雕博物馆成立后,许多木雕艺术家汇聚在此,发展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木雕创作风格。三义木雕更像根雕,常以樟木巨大的根部或枯木为原料,因材施雕,一刀刀精心雕琢出精致的艺术品,这也成为三义木雕的最大特点。近年来,由于新生代木雕艺术家的加入,展现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风气盛行,各式各样题材的雕刻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令人叹为观止。没来三义之前,我对木雕并不感兴趣,总觉得木雕是老一辈人喜欢的东西,造型繁复,表现手法老旧。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原来木雕作品也可以是抽象形态、简约现代且创意感十足的艺术品。新生代雕刻家运用创意灵感,再加上木料自身的纹理,呈现出时尚且独特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在三义,木雕博物馆是这里的精神地标。馆内不仅收藏着三义木雕的传世之作,也有早年渡海来台湾的先民留下的木雕艺术品。在这里,你还能看到台湾原住民木雕、木雕建筑、木雕家具、宗教木雕与现代木雕工艺品。馆内的展示空间共分3层,其中以二楼的藏品最珍贵精致。如果有兴趣,不妨到三义的木雕集散中心走走。这里最热闹的街区要数水美街、神雕村和雕刻南街,来这里买点小件伴手礼送给喜爱木雕的亲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木雕,每年初夏时节,白色的油桐花和黄色的相思树花漫山遍野盛放。风起花落的美景,犹如冬季飘雪的景致,于是三义“五月雪”也吸引了无数游人。盛夏时分,山间闪烁发光的萤火虫美如满天繁星,为三义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因此夏日观赏萤火虫,也是来三义的另一个理由。

苗栗县三义乡

木雕博物馆营业时间:9:00~17:00(周一与法定假日的第二天休馆)

木雕博物馆门票:80元新台币/人

在台北、台中、台南或高雄均可乘火车,在三义站下车。

彰化鹿港工艺、美食与古迹并存

彰化县位于台湾的中西部,它的东边以八卦山脉与南投县接壤,西边是台湾海峡,南面以浊水溪与云林县为界,而北边则以大肚溪与台中市为界。彰化县以平原为主,它也是台湾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彰化县以鹿港镇最为人所熟知,这全因罗大佑的一首《鹿港小镇》。在大陆,甚至有名为“鹿港小镇”的台式连锁茶餐厅,生意异常火爆,可见彰化县的鹿港镇是多么深得人心。殊不知,将鹿港镇唱红的罗大佑并不是鹿港人,那段感人的歌词,其实仅仅是他的即兴之作而已。古时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说,鹿港曾经的繁华可见一斑。而在年轻人心里,近年崭露头角的彰化县彰化市是一座非常文艺的城市,这要归功于两年前热映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于笔者,一说到彰化县,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彰化肉圆,这种最道地的彰化小吃将我的胃收服得妥妥帖帖,它软糯Q弹的口感和喷香扑鼻的味道让人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垂涎三尺。

好景仔细看

古市街

鹿港老街由埔头街、瑶林街和大有街等几条街道组成,俗称“古市街”。当年,大量从福建泉州移居台湾的先民,选择在中部地区的鹿港登陆,在此繁衍生息。为了与大陆往来贸易,他们纷纷沿着河岸边一带设立商行,将台湾盛产的稻米、砂糖与农特产,以船只运送到大陆,再运回日常用品。在鹿港最繁荣的时期,这里是码头区商行最多且最热闹的主要街区。这里的街道上,每天都进行着大宗货品买卖,老人称之为“船头行”。如今站在这里,听老者娓娓讲述,依稀还能一窥旧时的情景。船头行的喧嚣杂乱,店家忙碌地安排着船期,清点着货品,码头上工头大声吆喝着,苦力们背着沉甸甸的货物,汗流浃背且举步维艰……当时的古市街每天从清晨开始便熙熙攘攘、门庭若市,一派热闹景象。可惜后来因为港湾河沙淤积,河道深度越来越浅,往来行船贸易的功能逐渐消退,人口大量外流去往他乡。古市街昔日繁华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当年兴盛时期华丽无比的街屋。这些蜿蜒建造在弧形河岸两旁的屋宇,一直保存着非常完整的清代闽南建筑格局,造型美轮美奂,风貌清丽婉约。1986年,台湾省政府出资维护修缮,汉宝德教授负责修整各门户的第一进门面与整体公共设施,这也是台湾首次大规模全面修缮与保护古迹的案例。修缮后,古市街渐渐又恢复了当年的繁华景象,只不过如今穿梭于巷弄中的不是当年的买卖人,而是四面八方慕名而至的游客。

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随处可见传统的手工艺作坊和古玩店,有卖绸缎衣裳和绣花鞋的,有卖纸灯笼与古拙器物的,也有卖传统小童玩意的……煞是有趣,也不乏一些现代手工艺品店与传统小吃店穿插其间,整个街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群人围着一样东西细声议论。走近一瞧,才知道人们谈论的是半口井。被围在红砖墙外的这半边井是有故事的。这井并非不完整,它一半在墙内一半在墙外,中间隔着一道墙。据说,围墙内的这户人家为了让没条件凿井的街坊、邻居与路人可以喝到清澈甘甜的井水,把自家的水井一半隔在围墙内,另一半隔在围墙外,为他人提供便利,可以随时取水汲饮。这浓浓的人情味与淳朴的民风,让这个故事如这口井一样流传了下来,让游客驻足而心生感动。

彰化县鹿港镇埔头街、瑶林街与大有街一带

传统庙宇(天后宫与龙山寺)

来到鹿港,除了那些深巷古宅,这里传统的庙宇是善男信女和四方游客必到之处。鹿港有天后宫妈祖庙、龙山寺、城隍庙、郑成功庙……大大小小的庙宇遍布大街小巷,其中香火最旺,也是最著名的当属天后宫妈祖庙与龙山寺了。无论晨昏,这里都能看到朝拜者虔诚的面容与殿堂中缭绕的香火。踏入殿内,烛火与长明灯的微光抚慰着人们的内心,善男信女谦卑且虔诚的表情让人动容。

鹿港天后宫兴建于1685年,后来经过重建整修,才拥有如今的富丽堂皇。古时候,沿海村镇里的渔民与船工要靠海为生,常年在海上漂泊,只能以自己脆弱的生命与大海相搏。渔家将生命安全与渔获收成都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妈祖就是沿海居民精神的依附。鹿港天后宫在台湾各妈祖庙中地位极高,因为这座天后宫供奉的妈祖神像是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1683年从莆田湄洲天后宫恭迎到台湾的。旧时,福建湄洲开基圣母神像共有6尊,分别在福建湄洲、浙江宁波、马来西亚马六甲和台湾鹿港。这6尊妈祖像经历了无数历史变迁后,如今鹿港的这尊妈祖神像,是世上仅存的一尊由湄洲而来的祖神。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台湾70多座由鹿港天后宫分出香火的妈祖庙神像,便会全副銮驾前来鹿港朝谒祖庙。那时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在鹿港,龙山寺也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龙山寺始建于1653年,1786年迁至现址。如今的龙山寺,是1831年修缮改建之后的模样。龙山寺正殿奉祀观世音菩萨,后殿供奉日据时期由日本京都运送来的立式阿弥陀佛像。在台湾5座龙山寺中,这座寺庙是保存最完整且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建筑格局为三进两院,被列为一级古迹。踏进山门内,便可见到斑驳退色的门神彩绘,这9对门神彩绘皆是名师的呕心沥血之作。岁月让彩绘变得不再鲜艳,却赋予了它特殊的沧桑魅力。寺内戏台顶棚的蜘蛛网八卦藻井十分精美,自1831年重修时便成为寺庙的一部分,100多年来阅尽人间百态。藻井,是建筑物顶棚最尊贵的一种建造方法,不仅是装饰,还有避火灾、共鸣、保持室温和避免灰尘下落的功能。看着寺庙里潜心礼佛的善信,我相信信仰让人向善,有信仰的人内心必定富足宁静。

天后宫地址:彰化县鹿港镇中山路475号

龙山寺地址:彰化县鹿港镇金门巷81号

04-7772472

传统建筑

——元昌行、十宜楼和民俗文物馆

鹿港的特色建筑多聚集在中山路和古市街上。中山路一带原是昔日鹿港最热闹的商业街,附近许多3层楼的老建筑美轮美奂,从中可见当日的繁华。古市街更是名声在外,这里便不再赘述。假如你对古建筑兴趣浓厚,千万别错过这两条街,在这里可细细鉴赏别具一格的古老建筑。

鹿港的老店面多以门面窄小且屋宇深长为特点,这种长条形的楼井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山路上的“元昌行”。元昌行原为布庄,从清光绪年间到日治之前,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期。日据时期,由于机械化染布技术兴起,传统手工染布方式无法与之抗衡,因而日趋没落。单层楼井在鹿港原是极为常见的建筑样式,元昌行里却有一处别具特色的建筑景观——双层楼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2楼与3楼之间的第二层楼井,两层楼井之间大小与层次错落有致,形成一种非常特别的建筑景观。这种建筑风格还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九重天”。双层楼井雕工精细且构造巧妙,为鹿港名匠施水龙老先生的杰作,在鹿港传统建筑群中堪称独一无二。走进元昌行,仰头向上,便可以见到这里的楼井。若是正午,缕缕阳光从楼井上方的天窗照射到楼道里,在墙上映照出斑驳的影子,感觉恍若隔世。想象着过去这里人头攒动,而今却是人去楼空。

另外一处比较有特色的建筑,要数同样位于中山路上的“十宜楼”。清嘉庆年间,陈克勤从大陆来台经商,在鹿港创办了庆昌号,十宜楼位于鹿港金盛巷内,是庆昌陈家的宅第。在全盛时期,从中山路121号的庆昌意楼,到149号的庆昌十宜楼都属陈家产业。十宜楼属于二坎二进一院的建筑格局,十宜意指琴、棋、诗、酒、画、花、月、博、烟、茶皆宜。鹿港竹枝词有云“九曲巷中风不到,十宜楼上士闲吟。”可见十宜楼与九曲巷同样是昔日文人骚客最喜欢的聚会场所。

另外,鹿港的民俗文物馆也是当地的特色建筑。它原为台湾早期望族辜显荣家族的祖宅。辜氏家族为保存鹿港传统文化,捐出祖居土地、建筑、家具、器皿和收藏品,成立专门的机构经营管理,让这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陈列馆。馆内分两栋建筑,包括一栋具有200年历史的传统闽南式建筑“古风楼”,还有一栋近百年历史的巴洛克式建筑“洋楼”。文物馆内藏品丰富,忠实地再现了台湾先民开疆拓荒时的生活形态。

在中山路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新旧参半的特色屋宇。这些建筑是日据时代为了拓宽马路,被拆去第一进再修建牌楼面的特色产物。在桃园的大溪老街上也有类似的建筑,但除了鹿港与大溪,其他城镇极少看到此类建筑。

十宜楼地址:彰化县鹿港镇中山路149号

元昌行地址:彰化县鹿港镇中山路188号

民俗文物馆地址:彰化县鹿港镇中山路152号

摸乳巷

这条名字听上去令人尴尬的小巷位于鹿港镇菜园路,拥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我很难理解为何这条狭窄的巷子会有如此匪夷所思的名字。原来,因为鹿港近海,每年夏秋台风季节时海风吹袭强劲,破坏力大;而每年9月至翌年3月又经常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尘沙,被称为“九降风”。当地居民为了阻挡强劲海风的吹袭与破坏,只能尽量在建造房屋时,将房屋之间的间距缩小,屋宇之间只留一条极狭窄的走火巷。这条名为“摸乳巷”的小巷弄仅容一人通过,最窄的地方不足70厘米。如果碰巧两个人在巷子里迎面相遇,跻身而过时难免会有身体的碰触,因此才衍生出这个不太文雅却饶有俚趣的名称。但正因为这个名字,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巷名声大噪,引来无数慕名而至的游客,其中也不乏金发碧眼的老外。

彰化县鹿港镇菜园路38号

美味抢鲜尝

庙口第一家

鹿港的特色小吃有两种,其一是蚵嗲,另一样名为蝦猴。蚵嗲是一种加入蚵仔的韭菜盒子,而蝦猴是鹿港附近海域生长的一种大头虾,用盐腌制后食用。从天后宫出来已是中午12点多,早就听说天后宫门口有一家不错的餐厅,于是按图索骥找到了这家名为“庙口第一家”的小店。照例,当地特色菜是必点的,另外又加了两份蚵仔煎和两碗蚵仔汤。因为鹿港海域出产的蚵仔特别肥美鲜嫩,所以我们在鹿港点的几道菜几乎都与蚵仔有关。

说实在的,蚵嗲油炸后口感有点硬,而蝦猴经过腌制后又很咸,再加上台湾的蚵仔煎都是用薯粉制成,口感过于绵软,酱料又有点甜。在台北、基隆和鹿港吃了几次,都是一样的口感和味道,我不是很喜欢,所以鹿港这顿饭没给我留下太深印象。倒是那碗蚵仔汤还不错,非常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