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14107000000004

第4章 让本性做主——佛说本心(3)

玄奇的道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永动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宣传永动机学说者坚称人们会生产出一种无须消耗能量就可以一直工作的机器。但实际上,这种机器不可能出现,它的设计原理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同样的道理,被玄奇的道理遮住双眼的人也是非常可悲的。他们不仅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意愿,还将看到的幻影当做事情的“真相”,并渴望从“真相”中寻求快乐和解脱。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人们越是执著,离自己的本心就越远,离真正的快乐就越远。

曾有人留下这样一个佛偈:“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不必直接去灵鹫山求佛,因为佛就在你心中,向自己心中求就可以了。学习真理也是如此,只要顺应自己的内心意愿,不被玄奇的道理遮住自己的一双慧眼,我们就可以学到真理的精髓,并过上有信仰的生活。

【莲心慧语】

圆悟禅师说:“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只有不被玄奇的道理遮住双眼,坚守自己的本心,我们才能应用各种道理,才能使自然和他人成为我们的同伴,才能到达最高层次的快乐。

传你安顿身心法门

身心安顿是人生一宝。身心安顿的人,行事中往往透露出一种智慧的力量。这是一群成熟稳重、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的人。生活上的安逸或艰辛与工作中的顺利失败都不会令他们陷入惊慌失措、焦虑忧伤的情境,坦然面对、珍惜幸福是他们生活的底色。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他们都是身心安顿的人;而没有获得幸福的人却有各自的不幸福,也许你我正是其中的一员。生活中越滚越大的压力、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由此,焦虑、不平等负面情绪就会在心中不断堆积。负面情绪堆积的结果就是自己失去了掌控自我身心的能力,只能任由它们随着物象的变化而沉浮。同时,力量变得越来越大的负面情绪还打破了内心的清净和平衡。我们对于幸福的期许感越来越弱,并且开始害怕生活会不会就这样抛弃自己。

幸运的是,获得幸福的途径并不难找到,它真正的来源即安顿的身心。当安顿身心的法门被找到时,幸福的大门就会打开。世间的种种繁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顿,它们带来的欢乐都是短暂的,就像是听了一场音乐会,曲终人散之后,心中落寞依然。而禅师告诉我们,顺应天性、应用自然之道才是身心安顿的至宝。

李太尉问昙颖禅师道:“禅师,请您告诉我人们常提到的地狱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如果本来没有却说有,就像眼睛看到的幻景一样,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你现在是从有生无,实在是可笑。如果人们能够看到地狱,为什么却没从心中看到天堂呢?所谓的天堂或是地狱都只在一念之间。你如果内心平和,没有忧惧之心,自然就会没有疑惑了。”

太尉继续问:“怎样才能做到内心平和,没有忧惧之心呢?”

昙颖禅师回答:“就是不思善恶。”

太尉又问:“如果不思量之后,我的心该安放在什么地方呢?”

昙颖禅师回答:“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会回到哪里去呢?”

昙颖禅师回答:“不知道生,怎么会知道死呢?”

太尉说:“生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啊。”

昙颖禅师问:“那么,请你说说生从何而来?”

太尉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陷入了深思。正思量间,昙颖禅师突然用手捣了太尉的胸一下,说道:“你只是在这里思量什么啊?”

太尉说道:“是啊,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呢?”

昙颖禅师答道:“忧虑和烦恼之所以会来找你,都是因为你内心一直不平静呀。”

李太尉和昙颖禅师你来我往,有问有答,涉及有无、生死等多个问题,但是,他们谈论的核心其实始终没有离开安顿身心的问题。人们会忧惧深思,忧惧不安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一直没有安顿下来。唯有以自然之道安顿身心,一切忧虑和烦恼之心才会离我们远去。

为此,我们必须接受无常就是世间的真相。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合必有离。与其忧虑烦恼缠身,不如坦然接受事实。心情放松之后,我们才能逐步体会到自然之道的快乐,才会发现在这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还有一处可以安顿自己身心的角落。

人心就是一汪源头活水,如果人心散乱,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主张,为物象所迷惑,为心障所羁绊。我们将变成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反之,身心安顿的人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才能向幸福迈出坚定的步伐。

【莲心慧语】

佛说:“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仁者心动。”心是人生的源头活水,身心安顿能够带来无边的幸福,否则便会将我们带向痛苦的深渊。顺应天性、应用自然之道安顿身心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欣然接受时间的雕琢

在现代紧张急迫的节奏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处在疲于奔命的状态,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恋爱,没有时间看望父母,甚至没有时间休息。每当不堪重负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时,心中还在盘算着会不会因为休息而错过某些重要的事情。对物欲的追求之心和恐惧的想法交替折磨着人们的心灵,人们也因此陷入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是紧跟生活节奏的步伐,还是顺着自己的本心而行?

生活不需要一味地急行军。佛家有言:“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平衡之道,一味地急行军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只有一张一弛,按照自己的本心渐进而行,我们才会不再迷茫,才能在照顾好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同时欣赏沿途的风景。《碧岩录》中就记载了一段云门文偃禅师就此向他的徒众进行开示的公案。

有一天,云门文偃禅师对他的弟子们说:“本来每个人都有一片光明之心。不过,你如果想看到它的话,又会遇到些困难。你会像掉进一个黑乎乎的漆桶里一样,什么也看不清楚。那么你们各位的光明之心到底是什么呢?”

弟子们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过了一会儿,云门禅师自己代替弟子们回答道:“厨库三门。”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好事不如无。”

云门禅师问弟子们的问题并不难理解,可答案非常耐人寻味。所谓“三门”又称“山门”,是指佛寺前面的大门。云门禅师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用佛寺大门来比喻人的心门。穿过心门的重重障碍,人们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光明之心。

雪窦禅师把穿过心门的重重障碍称为“倒骑牛兮入佛殿”。这需要一系列的过程。首先,人们要见到牛,得到牛,进而放牧牛。其次,要把牛骑回家。再次,要忘记牛的存在,进而达到人牛俱忘的境界。最后,要回到最初的状态,完成垂手悟道的修证。经过如此循序渐行的过程,人们才能看到自己的光明之心。

其实,这颗光明之心就是我们本心的化身。按照自己的本心渐进而行,我们就能迎来生活的曙光和事业的精进。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喜,不过,急切的态度可能会使我们错过成功的最佳时机,背离成功的条件。毕竟,世上有许多事都需要时间的雕琢,需要渐进而行。

千万不要怕生活节奏慢下来。很多时候,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焦急的做事态度之夹击下,我们会变得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窒息的情况。此外,忧惧之心也会成为侵袭我们的常客。长此以往,我们就会不断背上阻断我们与现实及梦想的心障。随着心障的不断增加,我们就如同一只不堪重负的货轮,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同时,我们渴望的成功也将迟迟不至,这让我们心怀忧惧,阵脚大乱。

若是能够将节奏慢下来,渐进而行,妩媚的春花、磅礴的夏雨、寂寥的秋月、晶莹的冬雪、歌唱的鸟儿,一切都会陆续出现在眼前。此时,我们便可以在悠闲安然的小憩中得到心的宁静,欣赏途中美丽的风景。

【莲心慧语】

佛说:“禅悦,便花开。”当我们真正体悟到禅的真谛时,心中就会绽开最美的花。紧张急迫只会为我们带来忧惧之心,使我们与真理背道而驰。唯有依照本心,渐进而行,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