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14106200000034

第34章 欲得先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2)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没有一块美玉是无瑕纯净的。为了欲望,人们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幸福和快乐也就与他们无缘。

晦堂禅师说:“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侵蚀,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

佛说人有八苦,其中之一便是求不得。有欲而求,无奈求之不得,所以人生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而欲望,永不满足的欲望,就会显露出“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弱点。

正如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所说,欲望是痛苦之源,烦恼之根。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痛苦与生命是无法分离的,人世间真正的痛苦往往源自于对欲望的执著。

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时常有天乐盈空,且遍地金黄,好不粲然。此地有一种极为芬芳而且美丽的花,叫曼陀罗华,此花不分昼夜无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法华经》有载:“乱坠天花有四花,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初见曼陀罗华的人,都会惊诧于它的美丽,极尽目视,无不为之倾倒。相传此花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当灵魂踏上黄泉,渡过忘川,便会忘却生前种种,将曾经的一切留在彼岸,开成妖艳的花,故而,此花又称彼岸花。然而,彼岸花花开彼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此花昭示爱情也好比如此,如果各自欲望太重,彼此爱得不同,欲求太多,就要葬送很多很多,也要忘却很多很多。当然,欲望也不全是可怕的,好的欲望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必得控制好自身的欲望就能让其为己所用。但若不知约束自己,让欲望无穷无尽地蔓延开来,人生也就变得欲壑难填,这样的人生也会变得可悲。

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兴奋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日子,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票,奖金是7.5万美元。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票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票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票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说彩票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法庭上大吵大闹,各说各话,丝毫不妥协、不让步,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前,发行彩票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欲望容易蒙蔽人的眼睛,使其是非难辨,幻想与现实不分,过度的欲望,只能令人陷于痛苦的深渊。故事中的未婚夫妻正是被无尽的欲望填充了心房,而忘却了彼此间的幸福与爱情。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同理,我们也可以说欲望越大,就越容易致祸。的确,古往今来,多少人欲壑难填,多少人被贪婪打败,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轻欲望,懂得舍弃,这样才能从贪婪中解脱,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

红尘禅语:慧律禅师说:“尽量以施与代替取得,来减少心中的欲望。”欲望是魔鬼免费赠送的一剂穿肠毒药,看我们谁能免疫?饮鸩不能止渴,为了摆脱痛苦,就要认清痛苦源于对欲望的执著。为了幸福,为了更好地生活,要学会满足于所拥有的,不要追求得太多。欲望越多,痛苦也会越多。欲望是一朵有剧毒的曼陀罗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唯有放下是唯一的解药。

以舍为得,于人是慈悲,于己是福德

在大千世界里生活,每一次醉人的回眸,深情的拥抱,哪怕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一种给予。而千万种给予中,最真诚的给予便是布施。

王舍城旁住着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个每隔百年才能见到佛祖一次的日子里,南陀很想供养一盏灯火。但她用自己全部的钱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和一盏小灯。于是,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了,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

这是佛教经典之一《贤愚经》中的一则小故事。它告诉人们的道理朴实而平凡,即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虔诚。曾有个江洋大盗给禅院布施香火钱,要求借宿,被禅师断然拒绝了。原因就在于禅师认为凡他所漂白的东西都将被大盗弄黑,不同类的人很难相处在一起。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给予都会被人接受,还要看这个给予是否是真诚的。

所谓布施,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贫穷布施难,如果自己的财物尚且不够用,又何谈布施他人呢?

这里,且举另一则公案为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生活极其贫苦,他们只能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于是只好天天到街上乞讨。乞讨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妇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裤子。没办法,他们只能轮流穿。假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回来的饭,夫妇分着吃。明天呢,就是妻子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裤子。日子也就这样马马虎虎地一天天过了下去。

有一位辟支佛,他有宿命通,能观察人的前世宿命。他看到这对夫妇穷成这个样子,于是用心观察一番,发现这两个人在前世不肯布施,所以今生就只有受穷,穷得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啊!这回我要度他们去!”辟支佛发愿要度这两个人,让他们有机会种福,于是到这对夫妇的门前来化缘。

辟支佛化成一个比丘的样子,托着钵,站在门口。这对夫妇看见有个和尚来化缘,而自己家里除了一条裤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丈夫就对妻子说:“唉!我们要发一点布施心来求求福。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就是因为以前我们不肯布施,所以现在穷成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应该布施。”

妻子说:“布施?我们有什么可以布施呢?”丈夫说:“我们还有一条裤子啊!可以布施给这个出家人。”妻子听了之后就发了脾气,说:“你真是糊涂!我们就一条裤子,如果布施给比丘,连出去要饭的本钱都没有了,不能出去要饭,我们怎么活呢?”丈夫就劝妻子说:“不错,这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你看,那比丘在这儿也不走。再说我们生活已经如此贫苦,简直是生不如死,还不如布施掉这条裤子,我们在这里饿死算了。”妻子一听,叹了一口气说:“唉!好吧,你喜欢布施,就布施好了!”这夫妇俩就把这条裤子从窗户递给了比丘。

比丘接过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方才在一个穷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们全家的财产,可是却布施给我了。”

释迦牟尼佛接受了这条裤子,说:“他家里就这么一条裤子,都能布施出来,尤其供养的是辟支佛,所以将来能得福无量。”

当时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里,国王也在这里,国王一听,就想:“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穷得连饭也没得吃、连衣服也没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宫里却吃得好,穿得暖,这怎么对得起百姓呢?”于是,国王生了大惭愧心,就派人给这穷苦的家庭送米、送面、送吃、送穿。

夫妇俩只布施一条裤子,便得到了许多的回报,心里非常感动于是便去拜见佛祖。两个人经历了贫困的种种波折,一听到佛法,立刻就了悟了。

贫穷布施难,但人在困难的时候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难越能做,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很多人总害怕别人劝他布施,以为这样自己便会失去很多。其实,布施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非要把财物给人才叫布施,就算是我们贫穷得一无所有,仍可以布施。比如说,见到别人的时候,主动与人打招呼,长此以往坚持下去,不但会有很好的人缘,而且这也是在行语言的布施。除此之外,见到他人时含笑、慈颜、注目,这就是容颜的布施。见到他人迷路时,指引他或者带他去;见到有人拿不动东西,事情做不了时,主动前去帮助,这就是身行的布施。见人受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这就是心意的布施。

这里所举出的语言、容颜、身行、心意等布施,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佛法不是陈列品,不是贵族独享的,佛法是大众化的,是人人都能奉行的。

所以,人世间,不管贫富,一直贪图拥有,即使有钱,也是富有的穷人;一个人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乐于予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富人。”

给,不是锦上添花;给,要雪中送炭。给,要给得不勉强,给得不后悔,甚至给得皆大欢喜。这是无上的修养,也是无上的智慧。

红尘禅语:《吉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真诚的给予不但让人解燃眉之急,还能让人从心底感知我们的一片慈悲之心。真诚的给予便是布施,布施也让给予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益。

提放自如,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提起和放下也是有所选择的,就像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什么应该提起,什么应该放下,都不是灵光一现就能确定的。

释迦牟尼成佛后,走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愤怒的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对释迦牟尼有仇视心理,因为他一直仇视佛教,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看到众生都这么尊敬释迦牟尼,心里更是难受,便生出一个毒计,想害死释迦牟尼。

他和众生一样,跟在释迦牟尼身后,在释迦牟尼没有注意的时候,蹑手蹑脚地靠近释迦牟尼,趁世尊讲佛法的时候,抓了两大把沙子,向世尊的眼睛扔去。

可就在沙子扔出去的那一瞬间,突然一阵风把沙子向婆罗门吹来,沙子全部都吹到婆罗门的眼中,他疼痛不已,倒在地上。

他疼得在地上翻滚,整个脸都涨得通红。

众生看到这一幕,都嘲笑他。面对这么多嘲笑的目光,那个狠毒的婆罗门不得不向世尊跪下。

这时,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响起:“如果想玷污或陷害善良的人,最终只会伤害自己,众生切记!婆罗门,你也起来吧。”

婆罗门听后感慨万千,也终于大彻大悟。

觉悟之前的婆罗门,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应该拿起的,什么是应该放下的,所以才会被自己的心魔所困,以致误入歧途。释迦牟尼面对提放已经自如自在,所以能够平静面对心怀不轨的婆罗门,并诚恳地教诲他,使婆罗门得以开悟。

要做到提放自如,首先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把争名逐利的心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去恶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行善是分内事,止恶也是该主动承担的责任。善恶的标准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为依据,而应以佛法因果为准则。名利的纠缠如毒蛇猛兽,只要贪心起,必定会招致厄运。古语云:“嚼破虚名无滋味。”真正的智者应该孑然一身,不受虚名牵绊,也不为富贵诱惑。

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别人,只有充实了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充实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要能够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是沉醉在收获的快乐或者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红尘禅语:无明慧经禅师说:“要如把舵人,提放自如。”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须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是所有人应该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抛却自我的观念,时刻把世人的幸福挂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