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美德的种子:青少年美德教育的100个经典故事
14105300000029

第29章 分享是聪明的生存之道(1)

荒芜的花园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坐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可是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游客。

篱笆墙是农家用来把房子四周的空地围起来的类似栅栏的东西,有的上面还有荆棘,不小心碰上会扎人。篱笆墙的存在是向别人表示这是属于自己的“领地”,要进入必须征得主人的同意。贝尔太太用一块牌子为自己筑了一道特别的“篱笆墙”,随时防范别人的靠近。这道看不见的篱笆墙就是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顾名思义就是把自我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隔绝与外界的交流与接触。自我封闭的人就像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中的人一样,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因此很容易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自我封闭的人在情绪上的显著特点是情感淡漠,不能对别人给予的情感表达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些人脸上很少能看到笑容,总是一副冷冰冰、心事重重的样子。这无形之中在告诉周围的人:我很烦,请别靠近我!周围的人自然也就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她得到的后果是什么呢?在封闭自己的同时,也使快乐和幸福远离。打开你自己的心灵的篱笆,让阳光进来,让朋友进来,就如开始所说的,你的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故事释评: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分享是聪明的生存之道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一点气力也没有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约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海边。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位生前经常行善的基督徒见到了上帝,他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何区别。于是上帝就让天使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参观。

到了天堂,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围着桌子吃饭的人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可爱的人们都在相互喂对面的人吃饭。可以看得出,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天堂就是这个样子呀!他心中非常失望。

接着,天使又带他来到地狱参观。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同样的一桌佳肴,他心中纳闷:天堂怎么和地狱一样呀!天使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对他说:“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人来到桌前入座。每个人手上也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可是由于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把勺子内的饭送到自己口中,这些人都饿得大喊大叫。

故事释评:

以上的两个小故事中,不约而同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懂得分享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当我们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在这个崇尚合作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全部,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互助的基础之上。许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的拥有,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高贵的秘密

一个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遥远的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里,准备到时候卖上个好价钱。对这种名贵花卉,商人爱护备至,许多亲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却连一粒种子也不给。他计划培植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

第一年的春天,他的花开了,花圃里万紫千红,那种名贵的花开得尤其漂亮,就像一缕缕明媚的阳光。第二年的春天,他的这种名贵的花已经有五六千株,但他和朋友们发现,今年的花没有去年开得好,花朵变小不说,还有一点点的杂色。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的名贵的花已经培植出了上万株,令这位商人沮丧的是,那些名贵的花的花朵已经变得更小,花色也差得多了,完全没有了它在非洲时的那种雍容和高贵。当然,他也没能靠这些花赚上一大笔。

难道这些花退化了吗?可非洲人年年种养这种花,大面积、年复一年地种植,并没有见过这种花会退化呀。百思不得其解,他便去请教一位植物学家。植物学家拄着拐杖来到他的花圃看了看,问他:“你这花圃隔壁是什么?”

他说:“隔壁是别人的花圃。”

植物学家又问他:“他们种植的也是这种花吗?”

他摇摇头说:“这种花在全荷兰,甚至整个欧洲也只有我一个人有,他们的花圃里都是些郁金香、玫瑰、金盏菊之类的普通花卉。”

植物学家沉吟了半天说:“我知道你这名贵之花不再名贵的致命秘密了。”植物学家接着说:“尽管你的花圃里种满了这种名贵之花,但和你的花圃毗邻的花圃却种植着其他花卉,你的这种名贵之花被风传授了花粉后,又染上了毗邻花圃里的其他品种的花粉,所以你的名贵之花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不雍容华贵了。”

商人问植物学家该怎么办,植物学家说:“谁能阻挡住风传授花粉呢?要想使你的名贵之花不失本色,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让你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你的这种花。”于是商人把自己的花种分给了自己的邻居。次年春天花开的时候,商人和邻居的花圃几乎成了这种名贵之花的海洋——花朵又肥又大,花色典雅,朵朵流光溢彩,雍容华贵。这些花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商人和他的邻居都发了大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贵也是这样,没有一种高贵可以遗世独立。要想保持自己的高贵,就必须拥有高贵的“邻居”;要想拥有一片高贵的花的海洋,就必须与人分享美丽,同大家共同培植美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和华贵。

心灵无私,这是我们保持自身高贵的惟一秘密。其实,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下面我们要分享的一个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的。一连好几年,这位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的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虽然看上去很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和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巴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你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的?”“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去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说,“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故事释评:

的确,一个人要高贵地活着,就应该选择去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文中的老妇人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于是,她找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并重新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祷告词应该是:主啊,请你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吧!

秋天里也有童话

有个刚做完手术的孩子,他的眼睛上还蒙着纱布,等待光明。

一天,他摸索着来到了医院后院,坐在一棵大树下。他在黑暗中幻想着将要看到的五彩世界,而又担忧手术不成功。一片树叶飘到了他的头上,他随手一摸,拿到手里,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杨树叶,还是……”“是杨树叶。”一个低沉的声音传过来,接着一双大手摸到了他的脸上。“小朋友,几岁啦?”“12岁。”“你眼睛不好?”“啊,从小就有毛病。伯伯,你说这世界美吗?”

“美啊!你看,这天空是蓝色的,这远处的山雄伟挺立,那云朵洁白可爱。在咱们对面有一泓清水。水面上浮着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这四周绿树成荫。嘿!那边不知是谁在放风筝。你听,这树上的小鸟在叫,你听见了吧?孩子!”“我听见了。”盲童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当他沉浸在欢乐中时,蓦然他抓住那个人的手问道:“伯伯,我的眼睛能治好吗?”“能,能!孩子,只要你认真配合医生治疗,就会好的。”“真的?”“真的!”“那边是什么?还有那儿?”“那边呀,是……”以后,就时常看见这两个人在交谈着。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盲童终于拆了线。他看到了光明。当他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便跑向了后院。

他走到那个黑暗中给予他欢乐的地方,用他那明亮的双眼向四周一望,他愣住了。原来,这里没有花木,没有清水,没有大山,有的只是一堵墙壁和一棵老树。在残秋冷风中坐着一个老人,他戴着一副墨镜,身边放着一根探盲棒。老人捧着一片杨树叶,在低低地说着什么。以后,在这所医院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拉着一位失明的老人,在用他刚刚获得光明的双眼,向那位曾给过他一片光明的老人诉说。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除了用高明的医术医治人们的痛苦,其实人们更需要一束阳光,一阵风,一片叶子,一只飞鸟等带给人们的那种对生命的感动,有了它,人们才不再怨恨,不再遗憾,不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上的落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画家得知后,在一个风雨之夜,冒着生命危险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就这样,老画家虽然不久就去世了,但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释评:

给别人一点希望吧,它可以照亮对方的生命之路。始终相信吧,秋天里也会有童话。当别人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丰盈富足。

狭隘让人步入生命的低谷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