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14105200000003

第3章 孝的经典(3)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爱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地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3.怀橘遗亲——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报乳哺。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4.扇枕温衾——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侍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5.行佣供母——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6.闻雷泣墓——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生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为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哭竹生笋——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8.卧冰求鲤——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王祥,琅玡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其的坏话,使他失去父亲怜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地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扼虎救父——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0.恣蚊饱血——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的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1.尝粪忧心——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想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2.乳姑不怠——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23.涤亲溺器——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24.弃官寻母——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致使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二十四孝子,有很多都走向了礼教的极端,如郭巨埋儿、老莱娱亲,鲁迅先生曾专门就此讨论过他眼中的《二十四孝》,并对这种礼教持否定态度。但不可否认,这本书之所以出现和流传,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孝子的认可,渴望为社会树立孝子的楷模,使整个社会趋向和谐和团结。同时故事里的人物更是广大青少年应该学习的榜样,青少年应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成为一个敬母孝父的好孩子。

刘向:约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他和儿子刘歆共同努力整理古代文献典籍,是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开创性人物,他的《说苑》中记载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动物之孝——禽有五常,人亦从孝

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本草纲目》

人来自动物界,人的孝有动物性,而动物也有五常,也有孝。在学校里,老师常用乌鸦反哺、黑鱼(孝鱼)和羊跪乳的故事来教导我们,动物界尚存有孝,更何况人类?我们需要以孝来滋养自身的人格与品德。

乌鸦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不祥之物,它通体潦黑、面貌丑陋,遇到乌鸦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但它也有一种被人称赞的美德——养老、爱老。

《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乌鸦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飞不动时,成长起来的乌鸦便将觅来的食物喂到母亲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很多人在幼儿园阶段都曾学过一首歌:“妈妈老了不能飞,眼里含着泪哗哗。想起妈妈喂过我,拍拍翅膀飞天下,捉来小虫我不吃,亲亲妈妈喂给它。”这首称赞乌鸦懂得报恩的儿歌,也在教育孩童将来长大应和乌鸦一样照顾年老的父母。

清代一位官员就曾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教育发生纠纷的家庭,这个官员的名字叫做邓钟岳,字东长,号悔庐。他博览群书,尤对《周易》、《礼记》有深入的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举人,十三年之后登进士一甲第一,入翰林。邓钟岳两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时,曾训示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

有一对沈氏兄弟因为家产而对簿公堂,邓钟岳所写批文如下:

“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罗网以为食,蝼蚁塞穴以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争,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沈氏两兄弟看到邓钟岳的批文,又羞又愧,旁人便将这则文章记录下来,传给后人。邓钟岳所引用的动物的各种美德,也成为我们所称赞的楷模。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慈乌夜啼》,来歌颂孝顺的鸟——乌鸦。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那些不孝顺的人连乌鸦都不如,在母亲逝去之后,乌雅还一直守护着母亲生前待过的林子,夜夜悲啼,就像在懊悔自己没有尽到孝顺母亲的责任一样。李密在《陈情表》中也曾写“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此来表明自己辞官回家侍奉祖母的决心。

动物的孝顺,也许只是一种本能和天性,而我们为人的天性和本能中也应该有孝、仁、信、义,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违背自己的天性和良知,甚至做出残忍的举动。

明初文学家宋濂在其著作《猿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福建武平地区,盛产一种猿猴,这种猿猴的毛像闪闪发光的金丝,看起来十分漂亮。小的猿猴性格特别温顺,从不离开母亲,而母猴非常机敏,猎人很难接近,对小猴子保护得非常好。

有一次,猎人在箭上涂了毒,趁着母猴放松警惕的时刻,一箭射中了它。母猴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命地挤出自己的乳汁,洒在林间的石头上,以留给幼猴吃。当母猴把乳汁挤尽后,自己也气绝身亡。

为了抓住幼猴,猎人就用皮鞭打母猴,小猴看着这个情景,就哀叫着从树上跳下来,从而落入了猎人的圈套。小猴每天只有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着,有的抱着母猴的皮心痛地乱蹦乱跳,直至死去。

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人也有母亲,却利用动物的母子相顾之情设下陷阱谋取私利,何其残忍!而对年老的父母不管不顾,又何其冷酷。

用动物的生存智慧启发人的思想,自古有之。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而动物们身上的智慧、美德,是帮助我们回到纯真年代的重要一课。

非洲有一种山羊,懂得尊敬“长者”。年轻的山羊绝不会盛气凌人,去欺负年长的山羊,而是处处表现出对长者的尊敬。只要有一头年老的山羊在场,其他的山羊都不会躺倒在地上。如果偶尔有不懂礼貌的小山羊躺倒在地,周围的山羊就会督促它赶快站起来。还有的小山羊对长者十分尊敬,会亲昵地走上前去,为老山羊舔毛。

山羊反哺的举动众所周知。当老山羊行动已经老迈迟缓的时候,小山羊绝不会丢下自己的父母不管,而是主动承担起照顾老山羊的责任。尤其在百草枯萎、食物难觅的时候,小山羊从不会独享自己历尽艰辛找来的食物,总要先拿去让老山羊吃。

小山羊反哺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子女,如果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你有爱你的父母,那么一定要珍惜这其中亲情,用自己的力量来供养父母,像乌鸦反哺一样。

我们对老人不仅应做到物质上有保障,还要使其精神上有慰藉,竭尽全力地为辛劳一生养育我们的父母营造一个美好的晚年。

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每个青少年,都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倘若有一件衣,应先给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饭,应先给父母吃;倘若有一间房,应先给父母住;记住,人生天地间,孝为百行首。羔羊能够跪乳,乌鸦尚且反哺,何况人乎!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但并非所有内容都是李时珍原创的,他对前人的药方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医学观点和材料,是一部整理汇编的作品。全书记载了1892种药物(在前人成果上新增374种),分成60类,是一部总结我国16世纪以前主要药学成就的作品,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