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14105200000012

第12章 何谓孝道(3)

第二天晚上,一户家境殷实的地主留他住宿,他还是没有见到老和尚说的那种人。就这样,连续又走了三四天,眼看就到家门口,杨黼不禁十分失望,在心里暗暗骂那个老和尚是骗子。他有气无力地敲着自己的家门:“我回来了。”就在这时,他看到母亲满脸喜色地打开了门。他惊讶地发现,母亲的衣服是披在身上的,而鞋子也竟然是倒穿的!原来,母亲日夜思念儿子,一听到声响,就马上过来给儿子开门,完全没注意到鞋子是倒穿的。

这时,杨黼一下子明白了老和尚话中的含义,从此就在家里专心侍奉父母,再也没有出去找过佛。因为他知道,双亲就是活佛。

《孝经》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想一想,当今人们所提倡的为人处世要讲究方圆之道,和颜悦色,温婉敦和,这种智慧的生活哲学不正是《孝经》所要求的吗?

忍得了父母啰唆健忘的人,一定忍得了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忍得了父母错怪和委屈的人,一定忍得了朋友的误解。即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有误会的时候,更何况是朋友之间呢。父母之间的误解是可以用爱来化解的,朋友之间的误解就需要多一些包容和坦然,自己做了该做的,不要计较也不用解释,就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为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一定能领悟“吃苦吃补”的奥妙。本来给父母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有时候父母不理解,反过来说你几句,心中难免会添堵。但一想这是自己的父母,自己儿时不知道做过多少让他们操心的事情,这点委屈就算不了什么了。付出得多,正好说明自己的价值,也能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用这样的心情来对待生活中不公平的现实,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

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人,更有执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照顾父母不是靠的嘴上功夫,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父母的饮食起居,一点一滴都要儿女悉心照料。能够做到这些,自然在生活中也能脚踏实地,用行动去改变生活,改变状况。

我们在孩童时期,得到了父母的爱和支持;将来成年之后照顾他们,更使我们懂得了做人和担当。父母教会我们关于人生的种种,他们就是我们苦心寻找的佛。

用良知行孝

处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

——《百孝经》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新闻,有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因为难以承担父母搬进城的生活成本,就干脆对老人不管不顾,让老人在家里受苦受累,还有一位名校的高才生从毕业之后就去国外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从没有回过家,连父亲病逝都不知道,只留下母亲在人行过道里卖菜,让很多人闻之而惊骇:难道这位高才生没有作为子女的良知吗?

良知是什么呢?据说,有一个贼也曾问过这个问题。

王阳明的一个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捉到一个贼,他就对贼讲:“你难道没有良知吗?为什么去做贼呢?”贼大笑起来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天很热,他就对贼说:“你把上身的衣服脱光。”贼照做了,他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呢?”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他向贼大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贼立即悔悟了,向这个学生磕了个头离开了。

这个学生用一句话点醒了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良知。所谓“良知”,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其实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善良,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本性。

良知就像是埋藏在心灵土地中的一颗种子。每一颗种子都蕴涵着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力量,但既然是种子,就要埋在土里,要等它生根发芽,才能冒出土壤,长成幼苗,很多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他们的良知被盖在了土下,一辈子也没有破土而出,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几十年,非常可惜。

有一个老师给学生讲学,他说:“假如你见到一个没人看护的小孩子,爬呀爬的,就要爬到井里去了,这时你是什么反应呢?”

其中一个学生说:“那我肯定冲上去,把他拉回来。”

老师说:“是啊,这就是我们对事物做出的直接的、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让你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不就是你真心的体现吗?”

另一个人说:“我也许不会这样做,因为上个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路上跌倒了,我没有伸手去扶,因为他是我邻居的孩子,我和邻居正在吵架,自然不喜欢他家的孩子,这不也是我本能的反应吗?”

老师说:“其实你是知道要去扶一把的啊,至少你往孩子的方向看了一眼,但是你这个时候做了一个判断,正是这个判断把你的良知阻断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这种小智,是蒙蔽你真正智慧的灰尘。”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让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耻的。孝也需要良知。良知看起来可有可无,那些有良知的人看起来比麻木的人生活得更加辛苦,但他们的生活充满爱,内心安稳,这就是良知给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回报。而作为子女的良知,就是要懂得感恩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孝”这一品德,从而让内心感到无愧。如果父母在世却无视他们,再正当的理由也难以让自己的内心安宁,良知就像住在我们心中的警钟,提醒我们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大都来自一颗善良的心,在现代社会,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体会自己真正的内心,它会让你的行为变得明澈,清亮而无所愧畏。

孝顺的心灵中,正是良知在闪烁和指引我们的行动、表情。当我们在有意识地实战自己的孝心时,我们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支持的声音也会随之增加。不论我们过去做过怎样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了自己心灵中美好而脆弱的良知,就可以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爱,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

孝有三:尊重、孝敬、孝养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当然连养老送终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大家知道赡养老人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那绝不是多下一碗米,多炒一盘菜的问题,他们的衣食起居,你时时都要注意,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要注意。

有一次,小桑到邮政局给朋友拍电报。在他身边坐着一位老太太,她把头低低地俯在电报纸上。她在上面写了些字,随后把电报纸拿到眼前,眯缝着眼睛看。看过之后,把纸揉成了一团,又拿了一张新的,重新填写,写完了又揉成一团,然后又伏在桌子上,想再填写一张。

小桑要帮助这位老太太填写,可是老太太怎么也不肯。她自己又拿了一张电文纸,打算再重新填写。后来她叹了口气说:

“我就住在这儿附近,可是往五层楼上爬很吃力,不戴眼镜又写不了……您若是不急着走的话,请替我写一下。”

小桑拿过电报纸,老太太一字一句地说出地址,然后沉默片刻,叹息地说:“请写上:亲爱的妈妈,祝贺您的生日。到我们这儿来吧。吻您。”

小桑看了看老太太,问她:“您的妈妈还健在?”

老太太很不愉快地冷笑一下说:“妈妈——就是我。”

“啊?”

“明天是我的生日,女儿很可能忘了给我拍贺电,因此,我就决定……免得邻居们责怪她。她是我的好女儿,大家都很尊重她,她还在大城市里当主任工程师。”

小桑想象得出来,她的女儿一定是整天很疲劳,很操心的人。在单位里和在家里都有好多事情要做。可能女儿过去有时候忘记了给妈妈拍贺电,老人就会抱怨:“你看,孩子们不需要我们了,把我们忘记了……”

“女儿不会忘记向您祝贺的,不过偶然情况总是免不了……”

老太太抬起一双忧伤的眼睛望着小桑,低声说:“她已经忘记十二年了。”

小桑对老人家还能说什么呢?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她?是不是要责怪她的女儿呢!虽说这是有理由的。可是老大娘已经平静下来,她对小桑说:

“对不起,请您帮我买一张带玫瑰花的贺电专用电报纸,我的女儿干什么都喜欢漂亮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儿女考虑得那么周到,作为儿女的我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大孝尊亲,可有多少人对自己的生日念念不忘,却忘了向至爱的亲人献上一句问候?青少年朋友们,我们从出生到成年,一生受过父母太多的恩情与照顾,而我们对父母的回报,与他们给予的爱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更有一些不孝子嫌弃自己的父母,打骂父母,把他们送到孤儿院,这些不孝的行为令人发指。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而现今的文明社会里,新一代的青少年似乎把这些全都淡忘,全都忽视了。劳累一天的父母回到家,我们还对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一些同学甚至把父母当做仆人来使唤。父母亲为了我们时刻操劳,他们曾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他们曾是我们的避风港;他们曾是为我们遮风避雨的大翅膀。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爱护又让我们用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不去尊重、孝敬、孝养他们?

亲情让心灵堆满善良的土壤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知道,我们的枕头下有一份宁静的信念——亲情。这种持久不变、无条件的关爱,会改变生活上的任何困境。亲情常常会以爱的形式让人的心灵相通,让人的心灵不禁为之一振。

圣诞节时,李罗的儿子送他一辆新车。圣诞节当天,李罗离开办公室时,一个男孩绕着那辆闪闪发亮的新车,十分赞叹地问:“先生,这是你的车?”

李罗点点头:“这是我儿子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男孩满脸惊讶,支支吾吾地说:“你是说这是你儿子送的礼物,没花你半毛钱?我也好希望能……”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送车给父母的孩子。”男孩继续说。

李罗惊愕地看着那男孩,冲口而出邀请他:“你要不要坐我的车去兜风?”

男孩兴高采烈地坐上车,绕了一小段路之后,那孩子眼中充满兴奋地说:“先生,你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家门前?”

李罗微笑,他心想那男孩必定是要向邻居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部大车子回家,没想到李罗这次猜错了。“你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阶梯前?”男孩要求。

男孩跑上了阶梯,过了一会儿李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原来他带着跛脚的父亲出来,将他安置在台阶上,紧紧地抱着他,指着那辆新车。

只听那男孩告诉父亲:“爸爸,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告诉你的那辆新车。这是李罗他儿子送给他的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这样的车,到时候你便能去看看那些挂在窗口上的圣诞节漂亮饰品了。”

李罗走下车子,将跛脚父亲扶到车子的前座。高兴的父亲坐上车子,坐在儿子的旁边。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那一次的圣诞夜,李罗真正体会到,只要有亲情,就会有快乐。

小男孩简单真挚的话语,相信给了很多人深刻的感触和启发。孝顺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感情,它不仅仅是快乐的源泉,而且还是难能可贵、千金不换的宝物。

动物王国的“快乐酒吧”里,一个年老的侍者猩猩问每晚必来喝上两杯的小象:“孩子,你每晚都来泡吧,难道就没想过回家陪父母过一晚吗?”

“陪他们?”小象一甩鼻子说,“我还真没想过,再说也没有必要,它们在家有吃有喝的,用不着我担心啊!”

“虽然有吃有喝,我想它们肯定希望你能常回家看看。”

“我每个月都给它们足够多的钱,用不着经常回家。”

“可是,钱归钱,金钱能替代亲情吗?”

的确,金钱替代不了亲情!

我们敢肯定,天下为父母者,宁愿常常看到回家的儿女,而不是代替他们的一张张钞票。

在这世间,没有什么比亲情更可贵,亲情高于一切,胜过一切。漠视亲情,不体谅父母的年轻人或许并不多,但是我们不希望你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常陪父母聊聊天,为他们亲自洗一次脚、捶一次背,这一切对于父母来说,比金钱更珍贵,更能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幸福。

人,不光需要财富,更离不开亲情和爱。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金钱固然重要,但如果因为索取金钱而抛弃亲情,则金钱带来的满足绝不会持久。唯有亲情所赋予的力量,能够持久地使人身心健康,愉快自如地应付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亲情是最大的财富,是最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没有亲情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有了亲情,即便贫困、残疾,也能坚强面对。有了亲情,会发现家才是温馨的港湾,在遭遇恶劣天气或意外打击时,我们只想朝家飞奔,在走过流浪汉的身边时,我们更加向往家的温暖与安全。

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支持、鼓励,能使我们乐观地面对失意和不幸,使我们勇攀事业的高峰,使我们畅享人生的丰盈。

家是最舒服、安全、稳定和快乐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为有家而感到幸福。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馥郁,永远都是我们最渴望、最迷恋的生活内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家人共处上,体会、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快乐,给予亲人尽可能多的爱,让彼此的心灵相通,这对任何一个有家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