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地理(上)
14104300000019

第19章 神秘的地理未解之谜(2)

近几年,一些科学家又发表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这里地心引力小是催人长高的直接原因,因为曾有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居留半年后,每人身高都增加了3厘米,这就是失重和引力减少的结果。

遗憾的是,上面的几种说法都缺乏确实的依据,不足以使人信服,因此这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知识链接:

西印度群岛。

西印度群岛是北美洲的岛群,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之间。它北隔佛罗里达海峡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相望,东南邻近委内瑞拉北岸,从西端的古巴岛到委内瑞拉北海岸的阿鲁巴岛,呈自西向东突出的弧形,延伸4700多千米,面积约为24万平方千米。

神秘地带——北纬30度。

沿着地球北纬30度线前行,眼前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现象。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有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海底最深的处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世界几大著名河流如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均在这一纬度上注入大海。

这个神秘地带还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古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撒哈拉大沙漠中的岩画、令人惊恐的“百慕大三角”以及远古玛雅文明遗址都会聚于此。同时,北纬30度线又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

为什么北纬30度这么有趣而神秘呢?它们是偶然巧合,还是受到人类暂不可知的某种力量主宰?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猜测和假想。

有人认为,北纬30度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带,所以早期文明和社会很容易在这个地带发展起来。

也有人认为,地球由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这7大板块构成,其中6大板块的交接地带都在北纬30度附近。板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漂移的过程当中,有的俯冲,有的被抬升,比如印度板块把欧亚板块抬升起来,形成了最高的世界屋脊。这种观点对北纬30线上的自然奇观作出了一些解释。

还有人认为,这些神秘现象可能是地球磁场、重力场和电场以及其他物理量的差异所致。在以上诸多说法中,你同意哪种观点呢?

知识链接:

海沟。

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指的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沟槽,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

地球上主要的海沟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地区。1951年英国“挑战者Ⅱ”号在太平洋关岛附近发现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最知名的海沟,它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南侧,深度大约为11034米。

海底洞穴壁画之谜。

1998年7月的一天,法国职业潜水员亨利·库斯奎和3位潜水学员一起潜入地中海摩休奥湾40米深的海底,并在此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洞穴。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潜入洞穴时,发现那竟然是一条一米宽的水下隧道。他们继续向前探索,来到了一个拱形洞窟,在洞窟内,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缺口。从缺口望进去,那里还有一个洞室,30米高的洞顶俯瞰着一个被岩壁包围着的小湖。库斯奎将手电筒的灯光照在洞壁上,发现洞壁上有一些图案,他赶紧把洞内的奇妙图案拍了下来。

过了几天,他们再次来到海底。这次,他们惊奇地看到洞窟的西壁上有一横排小马,洞顶上有一幅巨角黑山羊图,还有一幅雄鹿图。东壁上画着两头大野牛和更多手印般的手掌,甚至还有怪异的几何符号。

他们随即向法国的考古研究部门作了报告。起初一些专家对此表示怀疑,于是,库尔丹等专家随库斯奎潜入隧道,经过几天的紧张鉴定之后,再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了。壁画不仅完全像库斯奎先前所描述的那样精美,而且专家们还找到了更多之前没有发现的壁画。后来经碳测年法测定,这批画已有18000多年的历史了。

然而,人们疑惑不解的是,一万多年前的古代艺术家是怎样潜入这个海底洞穴的?洞穴壁画为何奇迹般地完好如初?有的考古学家解释说,那时海平面比今天要低,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悬崖下的隧道口进入洞穴。也有一些人认为壁画完好如初,可能不是一万多年前的作品,这些壁画很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知识链接:

碳测年法。

放射性碳定年法,又叫碳测年法,是利用自然存在的碳-14同位素的放射性定年法,用以确定原先存活的动物和植物的年龄的一种方法,可测定早至5万年前有机物质的年代。对于考古学来讲,这是较准确的定年法技术。

撒哈拉沙漠的古老岩画。

撒哈拉位于非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这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就是“大荒漠”的意思。可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在撒哈拉沙漠中竟然存在着许多绮丽多彩的岩画,见证着曾经的远古文明。

1933年,法国殖民军的两个军官在阿尔及利亚南部地区巡查的时候,偶然在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塔西里高原上发现了精美奇异的岩画,刻在岩石上的壁画有猎人、车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仪式和家庭生活场面等。于是,其中一个军官用速写的方法描下了壁画上的一些场景。回国后,他把这些图画公布于世,引起了探险家们的极大兴趣。

此后,不少人来到撒哈拉沙漠探险。1958年,法国探险家亨利·洛特带领探险队来到这里,并将这些岩画临摹下来。回到巴黎后,他在卢浮宫展出了临摹抄本,立即引起强烈的轰动。在撒哈拉岩画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还有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人们从中看到了远古时代人类祭神的场面、狩猎的情景和举办宴会的盛况,还看到了真实自然的田园风光。

在撒哈拉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精彩的岩画呢?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呢?这些问题,迄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知识链接: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大约形成于250万年以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千米,几乎占非洲北部全部。它西濒大西洋,北临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为红海,南为萨赫勒一个半沙漠乾草原的过渡区。

纳斯卡荒原巨画之谜。

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飞行员从秘鲁西南部一个小镇与安第斯山之间的纳斯卡荒原上空飞过时,看到地面上有一些非常醒目的纵横交错的“线条”。

1940年,美国考古学家科逊克率领一支考察队进入纳斯卡荒原,并且确实在这片布满沙石的荒地上发现了一条条或直或弯像沟槽似的线条。为了弄清这些沟槽所构成的图案,考察队员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各自手拿指南针,分别沿着“沟”行走,同时在地图上画下自己所走过的“沟”的方位和形状。当他们最后把各人所画的图形汇总到一张地图上时,惊奇地发现出现在地图上的分明是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鹰!这只鹰的翅膀长90米,尾巴长40米,而它的嘴足足有100米长,并且还有一条1700米长的笔直的沟相连接,好像它正伸嘴到沟里饮水似的。

这使考察队员们大为振奋,随后他们用直升机观察这片荒原上的巨画。当飞机飞到一定的高度,从某个适当的角度向下看去时,展现在人们眼中的情景,竟如同一张巨大的画布,上面描绘着各式各样的图案。这些画一般有几百平方米大,有三角形、圆形等几何状的图案,还有各种动植物图案和一些人形图案。

有人认为,纳斯卡线画大概创作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可能是印加王朝兴起前由秘鲁的土著人完成的,图像和线条代表一部“世界最大的天文学书籍”。但当初为何要刻这些,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知识链接:

纳斯卡荒原。

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隅,有一座名字叫纳斯卡的小镇。小镇边上有一片广袤的荒原,即纳斯卡荒原,也就是纳斯卡荒原巨画的所在之地。

关于荒原巨画,有人猜测它们可能是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巨画标明了宝藏的所在之地,但一般人无法读懂这些“密码”。也有人认为,巨画所在地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盛大体育活动的场所,那些图案是为各项体育活动而设计的。还有人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地,那些图案中的每个图像分别为各个氏族的图腾。不过,以上种种均为人们的假想和猜测而已。

巨石浮雕的神秘面纱。

20世纪初,一支墨西哥考察队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古城遗址,耗时很久仍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一天,他们正在休息时,一个考察队员发现了静卧在草丛中的一块巨石。这块巨石的面积非常大,表面上还有许多不太明显的奇怪图案。他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同伴们,大家的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可令他们失望的是,考察队员们搜寻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再发现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由于劳累加之天色已晚,考察队员们只好在巨石旁扎营休息。

第二天清晨,当太阳升起,阳光以特定的角度照射到巨石上时,奇迹出现了,这块巨石上出现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美妙图像,让人眼花缭乱。当阳光转移而偏离了这个角度时,图像就随之消失。

考察队的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考古学家前往此地欣赏那些神秘的图像。考古学家们观察发现,这块巨石上的浮雕图像共有7幅。中间一幅是一条巨蛇,近蛇头处刻着几个大钟;还有一幅图像是一个穿着奇怪装束、头戴盔甲的武士,除此之外还有一幅极像人但又不是人的“怪物”。

显然,这巨大的美妙图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雕刻出来的。图像和石块表面的刻痕以及阳光照射的角度肯定有着某种关系。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目前人们也说不清楚。唯有一点可以肯定——雕刻者对光学原理有一定的研究,通过对光学原理的把握,巧妙而准确地调整了雕刻的角度和刀口深度,因而只有阳光射到某一角度时才能清楚地看到浮雕的图案。

知识链接:

浮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塑造出三维的立体形态,在建筑上使用较多,日常用品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

浮雕艺术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墙壁和墓碑上都有浮雕。我国的庙宇、洞窟和君王的陵墓也有许多浮雕艺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陵墓中的浮雕——昭陵六骏。

图坦卡蒙墓中的死亡诅咒。

1915年,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和卡尔纳冯伯爵带领一支考察队,对埃及第十八朝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进行发掘。里面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法老的棺材、木乃伊、黄金面罩和一大批价值连城的珠宝,当他们挖到金字塔第二道门时,见到门边有一段话:“死亡将张大翅膀扼杀敢于扰乱法老安宁的任何人。”

第一个被诅咒的是卡尔纳冯伯爵,他在被蚊子叮了以后突然死去。接着,曾帮着推倒墓墙的莫瑟染上神经错乱症而毙命。随后,死亡的阴影再次扩散。参观过王陵的威尔夫·尤埃尔,乘船时竟莫名其妙地掉进河里淹死了;卡特博士的一名助手皮切尔睡觉时突然断了气;卡尔纳冯伯爵的母亲被一种虫子叮咬后,也一命呜呼,连护理过她的护士也无缘无故地命丧黄泉。1922—1925年,凡是与陵墓有关的人中,有22人先后神秘死亡。

有关专家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试图解开这些人的死亡之谜。埃及开罗大学的教授塔豪解释说,墓穴内有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又极其危险的病毒,进入墓穴的人都感染上了这种病毒,可是,运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化验,仍找不到这种病菌。也有人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是心理暗示作用引起的恐惧症。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至今人们仍然不得而知。

知识链接:

图坦卡蒙。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法老(前1334年—前1323年),他脸上有一张独具一格的金色面具,是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法老形象。

图坦卡蒙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即“阿蒙”的形象,这就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转变为崇拜阿蒙神。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是今天最为著名的埃及法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