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14103500000019

第19章 西晋灭吴

公元263年,掌握了魏国实权的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国,蜀国灭亡。由此,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吴人见蜀国被灭,十分恐惧,都希望能有一位年长的君主施行开明的统治,众臣便推选孙皓为吴王,改年号为元兴,大赦天下。

孙皓即位之初体恤百姓,开仓赈济灾民,又按例放宫女出宫婚配,受到臣民的称赞。但在自己的权势地位巩固后,孙皓变得粗暴骄横,沉湎于酒色之中,甚至做出诛杀无辜大臣的事情,使得全国上下对其大失所望。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不同于曹魏集团的刻薄奢侈,司马炎主张节俭,不仅大赦天下,还大力发展经济、文化,选贤任能,为其统一全国的大业做准备。

反观吴国,吴王不改骄奢淫逸的禀性,花费巨资,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丞相陆凯苦苦劝阻,不但没有作用,反而被孙皓记恨。由于吴王喜好奢靡,结果上行下效,吴国百姓也变得奢侈起来。百姓家中即使穷得连一石粮都没有,出门也一定要穿着鲜亮的丝质衣衫,整个吴国的风气就这样开始败坏。

公元269年,晋武帝司马炎开始策划灭吴,他听从羊祜的意见,决定凭借上游地势进攻吴国,所以命人大量建造战船。后来,极力主张伐吴的羊祜病逝,再加上胡人不断骚扰西晋边境,伐吴的计划只得搁置下来。直到公元279年,司马炎终于正式下令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西晋的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扑向东吴。

吴王孙皓听说晋兵南下,急忙调兵遣将迎敌。无奈吴军长期疏于操练,军心涣散,上至将领下至士兵都认为吴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屡战屡败,晋军则步步紧逼。为了阻止晋军顺流东下,吴军把江边浅滩处的要害区域全部用铁锁封锁,另打造了众多长达一丈余的大铁锥放入江中,用来阻挡晋军的战船。晋军将领王浚用巨大的火炬将铁索烧化,使之断开;又派人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木筏走在水军的战船前面,一遇到铁锥,铁锥就会扎进木筏中,被木筏顺水带走。这样一来,吴军的防御设施全无用处,王浚顺利攻克西陵。与此同时,乐乡、江陵等重地也落入另一路晋军将领杜预手中。吴军吓得魂飞魄散,说:“那些晋军难不成是飞过长江的吗?”很快,晋军控制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吴国的都城建业岌岌可危。

吴王孙皓见情势危急,急忙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多吴军渡江迎击晋军。张悌手下的将领劝阻他说:“晋国常年操练水军,战斗力很强,而我们这边的名将都已经不在人世,那些少年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怎么和人家打?不如坚守不出,要是勉强和敌军一战,胜了固然可以鼓舞士气,但要是败了,就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了。”张悌叹气说:“东吴要灭亡了,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现在我们的军队士气低落,但还可以作战,要是等到敌军的几路大军会合,那就连勉强一战的机会也没有了。”于是下令军队渡江迎战。

渡江后,张悌的军队成功包围了一支七千人的晋军。晋军请求投降,张悌的手下认为敌军诈降,建议将这支晋军全部斩杀,张悌没有同意。后来,晋吴两军在板桥正面交锋,张悌的精锐部队三次冲击晋军都没能冲破晋军的防御,于是吴军开始溃散。而那支原本投降的晋军也趁机从吴军的背后发起进攻,结果张悌战死,吴军近乎全军覆没。

张悌兵败后,吴王孙皓又派万人前去抵御,无奈这些吴军毫无斗志,还没兵戎相见就已尽数投降了。孙皓想要再凑出两万士兵拼死一战,结果这些临时找来的士兵在出发的前一夜全部逃跑了。孙皓如今已无兵可用,无将可派,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东吴的世家大族和众官员根本就不担心吴国灭亡,准备晋军一到就开城投降。对他们来说,吴国灭亡的后果不过是换一个皇帝,他们的财富和地位不会有丝毫影响。

公元280年,晋军兵临东吴都城建业。吴王孙皓走投无路,只得向晋军上书请求投降,被晋军接纳。晋国大将王浚率领八万士兵,擂鼓呐喊进入建业。孙皓献上吴国的地图和百姓户籍,正式投降西晋。至此,吴国灭亡,西晋成功地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