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对嘉宾的语态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主持人要根据嘉宾的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因素来调整语态,因为对不同的嘉宾,话语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如与同性交谈可以随便些,而异性间交谈,特别是男主持人与女嘉宾交谈时就要把握好分寸。而对待普通观众、普通百姓时,主持人也要注意,虽然是心态上充满平和,但若不留心用语习惯和状态,还是会出现交流障碍。《半边天》的节目主持人张越就曾表示:“永远不跟他们(嘉宾)说书面语言。”。她说:“我觉得你要想让嘉宾有一个真实自然的状态,特别简单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有一种特别自然轻松的状态。你要先明白,你为显得自己很有学问,不断地说着各种各样的书面语言,这样几乎就会把嘉宾吓死了。我对嘉宾坚持的首要一点就是我永远不跟他们说书面语言:‘那么请您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完了,他肯定被吓着了,他非说社论不可了。本来中国人民比如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综艺大观》栏目第175期(1999年7月3日播出)中,小品演员赵本山表演了小品《同学会》后,将其同学、辽宁省开元市莲花满族乡农业助理李兴华及其父母请到台上,二老也是赵本山的干爹干妈。周涛和嘉宾主持龙勇与嘉宾交谈。中间龙勇问大娘:本山现在“火”了,成“大腕儿”了,他对您还像以前一样吗?大娘不解。因为大娘这次到北京是第一次出远门儿,也是第一次坐火车,对于新鲜名词怕是“阿拉不晓得”。于是,周涛赶紧“翻译”:本山现在出名了,他对您是不是还像从前那样孝顺。可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这里还是行得通的。
民胆就小,看见镜头就觉得不得了上电视了,上电视就得说些官方语言,你还吓唬他,那他肯定完了。所以你进入那种松弛的状态,你会带着他松弛,跟着你聊天。”当然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嘉宾要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与节目的风格、基调、宗旨相符。
3体态方面
体态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这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体态语虽然可以独立表情达意,但这里也主要指和有声语言复合运用时的情况。而表达俯瞰的体态语这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表情刻板、冷漠、傲慢;眼神眯起、斜视,头部偏侧,表现出一种不屑;双手抱肘、背手;翘二郎腿儿跷二郎腿儿;坐在转椅上左右摇摆,单腿或双腿乱摆等等。这些在人际交往中都被视为禁忌,在大众传播中,主持人更应有所注意。但在实际操作中,节目主持人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客观形态上显现出来的对嘉宾的俯瞰格局是比比皆是。若出于无知,则可通过加强对形体学的练习加以修正;而若是主观上同样源于上面所讲的“优越感”,就另当别论了。
当然,表现在体态方面的俯瞰还有客观原因,即主持人与嘉宾在座椅的安排上有问题,嘉宾的座位高度低于主持人的,也就造成嘉宾不得不仰视主持人,不然就无法交流。但无论怎样,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势总会令主持人有不自觉的优越感,在嘉宾的言谈话语间难免会不经意流露出强主压客的意识,产生一种不平等。
(二)诚惶诚恐,过于恭谦被动
有些主持人由于心理的原因对对方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或紧张慌乱。这中间又有无意与刻意之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会见一位外国元首。会见结束,周总理特意安排记者对这位元首进行采访。当叫一位女记者提问时,她竟因为紧张而窘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事后,周总理委婉地批评了这位记者。这当然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另外,在柯受良飞跃黄河报道中,主持人对柯受良的采访也属类似情况。应当说,这种情况还是情有可原的。
而另一种情形就另当别论了。无意的非常好理解了,如紧张等都可以引起诚惶诚恐。而刻意的,主要指主持人在其主持中故意起了“抬轿子”的作用,极尽吹嘘、拍马、“打托儿”之能事,将自己降格到一个“追星族”的位置。要知道,主持人代表的是媒介的形象,其损害和败坏的也将是媒介整体的形象。因此,应特别注意这种倾向,保持自立、自爱、自省、自强的形象。
(三)过疏或过亲,没有保持恰当的距离
主持人对待嘉宾应表现得谦逊、平和、对等、礼貌、不卑不亢。既大度豁达,又独立自尊,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挥洒。这要求主持人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同时,更要求主持人有高度的自信,特别是在与大人物交往的时候。这种自信建立在深厚的业务功底的积淀和超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这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同等重要的支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充分的案头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得苛刻的采访条件悄然解冻,僵硬的问答变成有趣的智力游戏。自然,也就将初始的不对等关系逐渐拉平、拉近。
但这也不意味着主持人与嘉宾关系表现得太随意,满口“哥们儿”。在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到底要保持多远的距离为适宜呢?美国学者、近体学创始人霍尔把人的交际距离分为四种类型,即第一类“亲密距离”,如恋人、夫妻、母子等,保持从身体接触到18英寸(约0.46米)的距离;第二类是“个人距离”,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身体距离为18英寸到四4英尺(约1。。2米);第三类为“社会距离”,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距离为4到12英尺(约3.7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如演讲厅和课堂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距离为12英尺到目力可及、听力可至。由此便很容易看出大致的人际关系。进而,我们又可从交往人的体态语中大略分辨出尊卑长幼等。按照前边霍尔的说法,若是主持人和一位嘉宾交谈,可以保持1米的距离,这样既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又不至于因距离过近而显得太亲密、缺乏空间感(搞成促膝谈心式的也似不妥);若是几位一起交谈,则可各保持在0.5米左右的距离,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合理,既不紧又不疏。如果主持人和嘉宾距离过远,如2米左右,就不利于沟通,显得疏远。
主持人与嘉宾一般都是“坐谈”的,因此,身边总是有一个访淡台身边总是有一个访谈台,而访谈台的形状也是影响主持人与嘉宾位势的因素之—。也就是说,主持人与嘉宾不宜于坐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应有一个夹角。这样,主持人和嘉宾间可以相互照应,免去了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不雅形体举止,特别是在人数稍多些的时候。访谈台可以做成椭圆形、T型、弧形、半圆形、曲尺形等。
(四) 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错位
林鞒秩擞爰伪龅墓叵荡砦华“错位”不同于“易位”,主持人与嘉宾关系的合理的易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的时候,节目请来的嘉宾本身就是知名主持人,为了节目效果,嘉宾与主持人例如:《欢乐总动员》第1期中,邀请台湾的主持人巴戈、导演侯冠群做嘉宾,程前和张延为主持,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位置互易,程、张成了嘉宾,巴、侯做了主持。就会“易位”。所谓“易位”,就是嘉宾和主持互换位置,嘉宾做主持,主持成为嘉宾,这是节目一开始就事先声明好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节目趣味。而“错位”是指嘉宾与主持在节目进行中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嘉宾不像嘉宾,主持不像主持。
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10周年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2000年4月23日第2套节目播出)中,主持人是张政、吉雪萍,而10年中先后主持过这个栏目的姜昆、杨澜、赵忠祥、姜丰、袁鸣、王雪纯、朱迅、方卉等也被邀做嘉宾,当节目需要的时候,他们又重操旧业,再度登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7周年特别节目(20叩年5月1日播出)中,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都成了崔永元的嘉宾。
但主持人与嘉宾关系的“错位”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嘉宾无视主持人与观众的存在和感受,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离题万里,谈起话来忘了主题与内容,主持人想拉都拉不回来。
在主持人处理与嘉宾关系时,造成以上误区的主观原因可有“主观上的无意”与“主观上的故意”之分。前者比如,某主持人采访一刑事案件,在6名犯罪嫌疑人中询问谁是主犯,问道:“你们哪‘位’是……”需知,“位”系量词是量词,用于人,含敬意。这里显然属于语误。
而主观上的故意则是因为与对方不具备平等对话的可能,只是由于媒介提供的机会和偶然才使其有此殊荣。因此,不免心虚,便以自大和过度包装的自尊来加以掩饰,但又欲盖弥彰,使错位更加凸显。
四、让嘉宾为节目“服务”
要办好有嘉宾共同主持的节目,主持人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选题,物色嘉宾,主宰节目
首先要精心选题,选择广大听众非常想了解而又不了解或认识模糊(模棱两可)的话题,选择那些与广大听众休戚相关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话题。选择好选题之后,主持人要围绕选题的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采访,并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准备和背景调查。在有了第一手比较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挑选物色好嘉宾。选择嘉宾可以从三个标准来考虑,一是嘉宾必须是所谈论的这个话题方面的专家,二是选择嘉宾必须合适、适当(指知识层次与听众的亲近性或接近性),三是嘉宾必须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积极准备,加强沟通,妙语编串
当选择好嘉宾后,要尽可能地与嘉宾进行交流,加强双向之间的思想沟通。主持人清楚详尽地向嘉宾阐明自己的节目意图和宗旨,和嘉宾一起共同协商、研究节目,共同策划,共同写稿,如果采访材料不够,主持人还要细致地补充相关的知识材料。这样在节目运作播出中才能主宾相和,配合默契,得心应手,相得益彰。而事实上,主持人和嘉宾共同主持的节目,其播出效果是否尽如人意,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持人在事先的知识材料的准备及主持人与嘉宾交流、沟通程度,节目准备、编串分析得越细、越充分越好。
(三)注意引导,把握节奏,渲染主题
在主持人与嘉宾共同主持节目的过程当中,主持人千万不要因为嘉宾是领导或某一方面的权威、专家、知名人士就畏畏缩缩,束手无策。主持人与嘉宾共同主持节目时,主持人应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有的主持人在知名度更高,权力更大的人面前显得很卑微。例如:《都市流行风》节目主持人在广播中与电影明星王志文交谈之前,说了这样几句话:“许多朋友关心电影明星王志文的情况,我们却无从相告,前几天偶然见到他,求他直接跟大家谈谈,他虽然很忙,他想了想,答应了我,现在他就坐在我身边……”话中“电影明星”四个字,自卑的感觉就显露出来了,而“想了想,答应了我”,明显使演员和主持人之间产生了高低区别,仿佛采访他是乞求他,节目主持人自己贬低了自己的形象。我们应该明白在主持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主人,嘉宾只是客人和友邻,客人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的态度和行为,但是主持人也不能随意打断嘉宾的谈话,随意割裂进行中的话题,使节目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主持人要把握全局,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好节目的节奏,引导嘉宾进入主题,使嘉宾临场发挥出色,充分调动每一位嘉宾的积极性,引导话题不断深入、展开,使节目统一连贯,呈线性运作,主线分明。这是节目主持人功力、底蕴是否丰厚的实际表现过程。对一切的嘉宾、采访对象一视同仁,平常心对待。不管是在哪种类型的嘉宾关系中,主持人与嘉宾都是一对独立而平等的个体,他们在权利和义务以及地位和人格上完全平等,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应平等和对称。主持人既不应怠慢嘉宾、戏弄嘉宾,也没有必要迁就嘉宾或在嘉宾面前低人一等。这用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的话说就是:“我把一个嘉宾找来,不是一定要压过他,或者他压过我,我就想把一场谈话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不过在节目中,主持人始终是把握节目主题的“主人”,而嘉宾则是“客人”或“友邻”,“客人”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的态度和行为,因此主持人要懂得尊重嘉宾,适当引导,把握全局,使嘉宾呈现出最佳状态,使节目精彩纷呈。这是节目主持人功力、底蕴是否丰厚的实际表现过程。
(四)画龙点占睛,统领全局,得出结论
在有的广播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最后不出来,在节目进行中又不善引导,一档节目主持下来,使听众稀里糊涂,模模糊糊,如入云里雾里,茫茫然不知所云。主持人一定要有统领全局的能力,要有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节目的结尾处,认真进行总结,引出结论,使节目有头有尾,从而加深听众对节目的印象。好的主持人直播节目在总结结论中总有画龙点睛之笔,短短几句话,节目的主题豁然展现,听众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