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14102900000048

第48章 中式生活,诗意栖居(4)

讲求养生之道,应该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那就是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用于自己的方法,然后再顺其自然、灵活养生。同时,在养生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兼养。顺其自然,就是说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形神兼养,就是说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形体养护,更要注重保持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动静结合则要求保持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讲求养生之道,首先要保持和维护好健康的心理。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是财富创造和国家富强的保障;对于个人而言,健康的心理是个人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并走上成功之路的保障,也是个人幸福的源泉。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结果发现健康的心理能让个人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并且具有诸多良好的特质,比如,能准确充分的认识现实;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约束;易于接受民主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具有良好发展的、非敌意的幽默感;具有创造性;能抵制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等。而这些特质,对于个人的成才和成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要在饮食和药物进补等方面加以注意。这也就是中医养生之术中常说的“食养”和“药养”。食养的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涵盖了医、药、食、茶及民间习俗等许多方面。药养则是以药物或以药物为主,并适当配伍其他食物,以养生的方法。在养生中,这两方面的学问是非常精深的,而且需要注意的事项都很多,在此只做提点,就不一一详述了。

再次是要做到动静结合,坚持适量的运动。这方面,中国人在自己的摸索、尝试和总结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养生之术,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太极拳、气功等,其中太极拳在前面的章节已有说明,在此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气功吧。

中国特色养生——气功:

看武侠小说或是一些功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身轻如燕,飞檐走壁的武林大侠。他们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练习了轻功。而轻功就是气功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气功好包括动功和静功。总体而言,气功主要通过调节呼吸、身体活动和心理意识等,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等目的,它是富于中国特色的养生方式之一。

1. 动功

“动功”是相对于“静功”而言的,它是练功夫的入门的第一课,强调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特别注重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

道家对于练气功夫,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非常精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所谓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宗旨。

动功也分为各宗各派,它们之间有差别,也有一致的要点。动功讲究“柔道”,要求全身的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儿硬性和使用一丝的气力。然后气沉丹田,下盘要稳,整个运气过程要缓慢平和。呼吸要讲究柔软,延绵不绝。最重要的是动功的柔,也在于动作的缓慢和细致,要能够感觉什么是“蛇行”和“涌动”。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然和人自己本身,以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练习动功能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目的。如果勤加练习,很能强身健体、防病养生。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刚,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静功

静功就是保持身体不动和精力集中,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增强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在古代,道家一般把静功称为服气、炼丹、修道、养气、练气等;而在佛家,静功则一般叫坐禅。它们都是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

静功根据练法的不同,也分各种派别,而且每个派别的修炼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吐纳派强调呼吸锻炼,禅定派强调意念锻炼,要求练功者思想内敛、静坐凝心。静功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周身的运气而达到身体和精神入静的境界,然后由入静而让人体自动进行平衡调整。所以在练功时,练功者要用各自的办法来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据说静功练得好,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现象。

3.轻功

轻功在武侠小说中被赋予了浪漫色彩,几乎成了飞的代名词。古时的练武之人,常重视身法的轻灵,所以轻功也就成了各派的长练功夫。在现代,轻功武学上的功用淡化了,但养生的意义却在增强。

轻功的关键在于轻巧和稳健,它不需要助跑,只需两足一蹬,就可起高和跃远,如飞燕掠空、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练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要练就这样的本领,需要练气行功。除有恒心苦练外,还需有较高的悟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悟性。

古时习武之人练的轻功的方法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顶功,就是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屈膝,不用拙力,要尽量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而铁锡碑,就把锡瓦铁衣穿在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来练功。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刻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一旦去掉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能顿感轻松,行走奔跳也会非常舒适和迅疾。其实这个道理,和平时运动员的训练是一样的,平时严格要求,等到到了比赛,反而会应付自如。

§§§第十节 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概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我们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礼不仅是一套规范,更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庄重和美的思想。中国的古人非常重视礼,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礼仪体系,今天我们将之成为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的产生,与古人敬神拜神的活动相关。比如我国家产生得最早的礼仪是 “食礼”,这是人们在饮食生活中所要讲究的礼仪。而它的出现,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先民把黍米和猪肉放在烧石上烤炙,献给神明享用,在地上凿坑当做酒樽,用双手掬捧着给神明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表达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食礼是人与神鬼的沟通,后来,这种原始的礼仪被引入到宗法社会中,逐渐扩展出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进而又延伸出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严格的立法制度,这样就演变出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礼制的基础,后来,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整理,最终形成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礼思想成了社会的核心与灵魂。

五礼:

“五礼”作为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所说的五礼,指的是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吉礼是五礼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对天地、人鬼的祭祀典礼。祭祀的对象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先王、先祖等等。由于人们相信祭祀祖先神明可以得到保佑,如果天降灾祸则是神明发怒了,所以这种吉礼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情,古人慎之又慎。

2.嘉礼:嘉礼是关于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包括生活的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这种礼仪是对日常生活的规范,越到后来越详细,而对女性的“三从四德”,则是宋代人的发明,之前对不特别要求妇女。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使者的礼仪,主要是外交方面的。

4.军礼:军礼带兵和打仗的礼节。古人打仗要约定好时间地点,也会通报自己的主将姓名,交战前相互问候、按时到达、讲信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到了春秋以后,有人说“春秋无义战”,那时候礼崩乐坏了,人们就不讲信用、使用欺诈的手法了。

演奏军乐也是军礼中的内容,还有士兵的穿着,临行时的祈福活动、回来以后的处理伤病活阵亡士兵的后事,这些都有要求。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古人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五谷歉收或者疾病流行,以吊礼哀灾祸,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暴动和寇乱。

在古代社会中,这“五礼”对国家的规范管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和维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礼节:

现代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成长过程的延续性,虽然我们会习惯性地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比如幼年、青年、中年、暮年或者晚年、老年,而且会在每一个阶段都给自己制定不同的人生目标和任务,但却不会在每阶段开始时都举行一个仪式来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但是在古代,古人们是很看重成长阶段的仪式的,他们会在每个阶段开始之初都举行一个仪式,以此来确证自己的成长。而在这诸多成长阶段的仪式中,成年仪式是特别被古人看重的。

从原始社会起,就产生了成年礼,在古人看来,这种礼节是年轻人踏入社会的关键。古时候,男女均留长头发,在幼年时,每个人的头发都是自然披散的,最多也只是扎成两束垂在脑后,名之为“总角”。成年之后,就要精心收拾了,男子加冠,女子加笄,这两项礼仪完成后,才意味着男女青年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资格参加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