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14102900000017

第17章 科技星火,可以燎原(1)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是全世界所公认的“四大文明发源地”,遗憾的是,除中国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迄今已在地球上消失了,仅留下了一些历史遗迹。所以,中国便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续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唯一古代文明。这一特殊性引起了人们的充分好奇: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发展起来的呢?

在流传下来的中国史籍中,很多都是以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而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算,得出了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历史这一结论。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的不断进步,许多科学家又提出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新的设想和研究,尤其是旧、新石器时代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发现出现后,诸多系统而又丰富的发现与中国已有的一些古文献记载相印证,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根据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这三者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是最新的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三元说,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史观中认为的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最后才有了边裔民族这一思想。考古学家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条线索扩散发展的结果,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了多元并行和不平衡发展的趋向。

一、黄河文明

黄河文明大体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为两千年之久。此时的黄河文明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以大中原地区文化为中心,并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

在黄河文明起源之时,华夏族有两个强大的氏族部落,黄帝与炎帝。黄帝部落的发源地大致位于今天陕西北部的沮河,也就是古时所说的“姬水之滨”,后来,皇帝率领部落迁移到了河北涿鹿一带。炎帝部落主要起源于陕西岐山之东的姜水河畔,后来,在首领的率领之下,部落沿渭河向东而下进入河南与东南部等地,最终到达山东。

起先,在炎帝与另外一个部族蚩尤族发生的战争中,炎帝战败了,他就向黄帝求助,最后使得黄炎两个部族结合起来,在涿鹿摆开了战场,同蚩尤厮杀。这也是最初我们后世所谓“炎黄子孙”的来处。涿鹿之战的结果是黄炎部落杀死了蚩尤,学到了当时只有蚩尤部落才懂得的冶铜技术,并将蚩尤部落的一部分成员并入了炎黄部落。而蚩尤的另一部分则向南撤,或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南方诸族或是从海上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文化史研究专家看来,在古时缺乏信息传播媒介的条件下,迁徙和战争都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而炎黄部落的迁徙及涿鹿之战正好促成了文明形成之初各种文化的碰撞及交融。这场战争使得黄河流域原本分散的诸种文化融合了起来,并由此促成了中华早期文明中心的形成。

战争之后,炎黄部落及后来合并进入的部分蚩尤部落开始了繁衍生息和发展之路,并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据史料记载,这时的社会出现了众多城市和国家,农业生产和艺术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礼制制度也在初步形成,继而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分化。史学家们将这称之为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中,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由于在生产力上的发展水平较高,黄帝族后裔的一支夏后氏逐渐从个部落中脱颖而出,之后,这个部落的夏禹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禹的儿子启子承父业,破坏了原来的禅让制,而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此时,黄河文明已经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迈进的过程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礼乐制度和文字等也渐趋向规范和成熟,生产力和经济飞速发展。

二、长江文明

与黄河文明并列的中华文明的源泉还有长江文明,顾名思义,长江文明就是长江流域一种文明,它包括广阔的长江流域。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在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等诸古代文明的影响和融合下逐渐形成了。

根据现代的考古学研究发现,远在距今约7000至6000年,长江文明就已形成并发展起来了。据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来分析,长江流域当时已进入农业定居生活,有了家畜饲养、渔猎捕捞,并有了原始的乐器和艺术品。而且,考古学家还发现,距今约5500至4300年的以余杭良渚镇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在长江三角洲分布很广,这一发现也足以证明当时长江流域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90年代发现的比较完整的祭坛和一些大墓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个地区在很远古的时期就已经具有了国家和城市的形态,而且还是一个政权的中心。类似的证据还有江苏昆山赵陵山的良渚文化遗址,那里也发现了大型土筑高台、大墓和大量人殉现象,而这诸多现象,都是文明的体现。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诸多地方,近代考古学也有很多能证明文明产生和存在的证据,比如距今约5500至4800年前的大溪文化和约4700至46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前者得名于巫山(属重庆市)大溪镇,后者得名于湖北京山屈家岭。相关的证据还有90年代发现的以湖北石门皂市为代表的皂市下层文化,以及湖南澧县城头山发现的古城遗址等等。

而在长江的上游区域,现代考古学的成就也能证明长江文明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如在成都平原上,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金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的数量非常多,制作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充分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文明状况。

三、北方草原文明

前两大文明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北方草原文明作为文明的发祥地则是考古学家们在历史遗迹的发现中新近证明的。

中国的北部边疆,这里是高原、平川、沙漠、丘陵和山脉的地形,但也就是这片广袤的土地却有着茫茫的草原,适合牛羊的养育。从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开始,中国古代北方狩猎畜牧民族就已驯化了马,因为有了马,畜牧业才发展成游牧业,才发展成游牧文明,这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而随着游牧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使游牧文明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如优良畜种的培育、草场的合理使用、兽医技术的发展等等,无不体现游牧文明一种内在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创造力,才使游牧生产逐步发展,使游牧文明的根基逐步牢固。

从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开始的孕育,到夏商时期游牧文明形态大体就形成了。这种游牧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兴繁演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奴隶社会开始,到封建社会孕育形成,并走过很长一段发展时期,在明清时候达到辉煌顶峰,最终而又走向衰落……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匪浅。

§§§第二节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概说:

初听这书名,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有些疑惑,莫非这是一本修炼内在气功的书?因为我们在武侠剧中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以“经”结尾的书,基本上都是一些能练就盖世功夫的武林秘籍,可这本《黄帝内经》却并非如此。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本中医理论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它的名字来源于远古时代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在医学理论界,它的地位是很独特的,这不仅在于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还因为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在总结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各个做了全面的阐述,并将天文、历算、生物、地理、心理方面的思想纳入其中,从而使得中医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术体系。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主要讲的并不是人体的内在规律或是内科知识,更重要的内容在于讲述“内求”。内求”,就是为了使生命健康长寿,而不断去提升自己的内部秩序和气血。与内求相反的是外求,即是通过吃药、手术来治病,但是《黄帝内经》则是提倡调理身心来治愈疾病的。这本书中只有13个药方,这就是它求内的一个表现。它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感受五脏六腑的状态和气血的流动,通过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来保持健康,这种思想很像我们现在的养生学。

这本书的问世,对中国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曾经学习和钻研过这本医书,并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

《黄帝内经》名句: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解读: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养生时一定要先“养气”,保持平和的心态。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解读: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意志不仅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发挥作用,在保持内在健康方面也是有功效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解读: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不治已病治未病。

解读:治疗不应该是针对已经病了的,而是针对还没有病的。这种观点虽然是针对医学治疗而言的,但其实它在我们为人处世的方面也有指导意义。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联系周围的情况来看,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找问题、解决问题。就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不仅要从做练习入手,还可以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各个方面来入手一样。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解读: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由此可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能让情景的进展更加顺利,还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解读: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可见,经常动怒的确不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解读:人如果思虑太多,精神过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思则气结。在生活中,思考是必需的,但我们也不能思虑太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身体健康。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解读:懂得养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充足调畅固密,所以肌肉皮肤坚固紧密,而能抗拒邪气的侵扰,纵然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养生不仅是保养形体,还要保持精神的健康。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解读:智慧的人养生,要顺应四季来适应寒暑气候,要心平气和、自得其乐,顺应阴阳的道理。养生不是要好吃好喝,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宁静的境界。内心无忧无虑的人,才会长寿而快乐。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解读: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是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