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08

第8章 用婴儿的目光看世界(1)

如果我们早起时看到太阳,便只是看着太阳,把自己的心智放下、头脑放空,看着它的美丽和光芒,我们的心情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喜悦,感受到天地万物的灵性存在。如果每时每刻都能够这样感受宇宙、观察宇宙,我们自然能够回归本性,让心智重新为本性所掌控,让心灵安住当下。

无论站在对面的人是谁,你看到的都是自己

如果你因为讨厌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现,那就说明这种特质是你刻意压抑的;如果你特别反感某一类人,就应该寻找自己与他们的相似之处。

——黛比·福特

我们心中的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的镜子,我们讨厌的或喜欢的别人的品质实际上都是我们自身的投射。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现出某种特质,你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承认和接纳我们身上具备的所有特质,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因为讨厌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刻意地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现,那就说明这种特质是你刻意压抑的;如果你对某一类人特别反感,就应该寻找自己与他们的相似之处。

我们不仅会把自己的消极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也会用自己的积极特质去影响别人。许多富有才干和创造力的人,都会对周围的人们造成积极的影响。当你崇拜某些人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投影到他们身上。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来,发掘自己的积极特质,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别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样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关键在于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而不是把自己刻意压抑的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

如果我们压抑了自己的积极特质,就会觉得别人身上的这些特质是我们所不具有的。当我们崇拜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在崇拜自己的影子。这种积极的投影作用与消极的投影作用一样,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出投影的源泉,承认这些特质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找回完整的自我。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心中潜藏的积极特质投影到他们所崇拜的人身上,偶像变成了代表某些积极特质的符号,人们所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们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积极特质。如果你觉得别人很伟大,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了你自己也有可能表现出来的伟大。你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自己的伟大。

你所崇拜的必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这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你自己同样拥有这些特质。你对这个人的崇拜,反映了你想要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愿望。乔布拉曾说:“愿望本身就包含了实现愿望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凡是我们心中的愿望,必然是我们有能力实现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能实现,我们也就不会把它作为愿望了。

空气对鸟儿来说是一个谜,水对鱼儿来说是一个谜,人对自己来说是一个谜。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特质,往往是我们自身的投射。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这些特质,就可以用更自然、更轻松的眼光看待别人。我们很难直接认清真实的自我,只能把周围的世界当成镜子,从镜子里看清自己的形象。

所谓经验,不过是过往记忆的错误叠加

抛弃自己的经验是不会有什么损失的。相反,你会感到受益匪浅。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自己的经验,整个人类世界都会受益。

——阿玛斯

我们对这个世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记忆,在一件特定的事情上,我们会搜集记忆里包括标签、概念、情感等相关的信息,来帮助自己作出判断,这个判断所引用的过去的材料则被我们称为经验。经验看似不是一成不变甚至可以说是灵活多变的,因为它往往随着事情的出乎意料而进行修正。可既然事情是会出乎意料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所谓经验,不过是一种固化的反应模式的集合,一种过往记忆的错误叠加罢了。

假想这么一个场景:一个警察局局长正在和三个老头儿打麻将,这时局长的儿子过来了,喊了一声“妈妈”。是不是你眼中浮现的画面一直是一个中年男性,看到最后才想到警察局局长是个女的?这就是我们的固化经验。我们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来的信息让我们的大脑僵化了,所有的思考都变得先入为主。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在思考之前就已经有了答案,思考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通过心智建立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罢了。如果最终的事实与我们的答案不符合,我们要么歪曲、否定这个事实,要么把它容纳在一个经过“改良”的反应模式里,重新建立问题与答案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新的经验。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地重复。”这句话放在经验上也一样成立。我们真正拥有的是鲜活的当下,而我们的心智拥有的却是已经死去的当下——记忆。通过死去的当下来衡量鲜活的当下,这是一种错误的叠加。佛家说人生无常,我们的当下和之前的任何一个当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心智却总是深陷在那些过往里,这是一种悲哀。

每一个记忆都曾经是一个当下,过去的所有当下构成了你完整的记忆,而未来则是我们通过过去的所有当下想象出来的,是我们心智的投射。当未来到来时,它就是当下;而当你想到未来时,你只是在当下通过过去投射罢了。过去和未来本身是不存在的,我们通过记忆中死去的当下给自己制造了过去,又通过心智对过去当下的投射给自己制造了未来。我们的经验也是如此,经验是我们制造出的过去经过当下的心智产生的,而我们却用它来应对自己制造的未来,而且一直沉迷于这种行为中不能自知、不能自拔。

有人会觉得知识经验是不能放弃的,例如我们的语言、数学计算等,我们放弃了它们就会失去现有的沟通工具和学习工具,我们不能这么做,但我们可以放弃依附于它们之上的固着观念。例如我们放弃了只有十进制的固着观念,就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二进制、四进制、八进制乃至无数可能;我们放弃了欧式几何,就能够获得非欧几何;我们放弃了地球中心、太阳中心,就能离宇宙的真相更近一步。因此,知识经验根基之上的,我们也可以放弃。

放弃经验,似乎是一种失去,而我们得到的却更多;放弃经验,我们放弃的是僵化的唯一,得到的却是无限的可能。

让人变得不敏感的,通常是我们固着的习惯

如果我们能诚实和不做评判地看着自己有着固着习惯模式的心智,我们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实的自己。

——吉噶·康楚仁波切

我们总认为我们是活在现在的,实则不然。我们都是活在过去的,只不过在经历现在。我们心智的根深扎在过去,我们的观念、看法都形成于过去,活在现在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我们只不过抱着固有的习惯活在过去,并经过每一个当下,把每一个当下活成过去。我们遵循着心智的模式,逐渐变得不敏感。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现在的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过去才是真正的时间。现在只不过是从过去到未来的一道门,是暂时存在的,因此过去才是真实的,现在是虚幻的。对于未来也是如此,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只是过去经验的延伸,我们内心的未来只是过去的重复投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头脑只是累积的经验记忆。你做过的、没做过的、想做的、不想做的、想象过的,都是心智的表现。心智是僵化的存在,犹如一面沾满灰尘的镜子,灰尘积得越多,就越是看不到当下。

我们的心智让固有的习惯毒害我们,让我们深陷在过去的泥沼里不能自拔。比如前天你压抑了对某人的愤怒,于是昨天你爆发了愤怒,昨天的愤怒记忆成为今天你见到某人后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于是你又成为昨天记忆的受害者。心智用每一天固有的习惯毒害着我们,不会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模式,我们于是变得麻木。就这样,每一个行为都会不断地延续下去,每一个念头也都会不断地延续下去,你做出某种行为是惯性使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所说的“本性”便是心智束缚产生的习惯,我们真正的本性被压抑了,而习惯则取代了它。在我们的生命之书里,本性变成了一丁点的附录或注脚,而习惯却成了主要内容。

我们活在习惯中而不觉察,渐渐地变成了习惯的奴隶,被习惯驱使着前进。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是自己习惯的受害者,而不是自己的主人。实验内容是将一个人孤立起来不能与人联络,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能被满足,他住在空调房里,不必工作、没有烦恼、没有问题。可是他改不掉生气的习惯。一天早上,这个人忽然发觉自己没有任何原因地就生气了。

习惯总是迫使我们做一些事情,我们成为习惯的受害者,但是我们还常常骗自己,让自己以为是自己决定的。我们生气时,会为自己找到借口:“我不生气孩子就不听话”、“我不生气他们就不服从命令”、“我不发脾气他就不会让步”。这些都是借口,心智用这种方式让我们以为自己是主人,但事实上不是。我们盲目地跟随着习惯,失去了觉察和发现的敏感的心。

因思考而丢失的喜悦,可以通过感受去找回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给这个世界遮羞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

——艾克哈特·托利

人生旅途看似繁杂纷沓,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日复一日的机械般的枯燥重复,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似曾相识,每一个熟悉的瞬间都恍然如梦。我们都是独来独往、行走江湖的孤独客,也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般游戏人间的路人甲,我们内心无休无止的思考让我们无法停下来感受自己的本体及整个世界,让我们切断了与整个世界的连接。我们变得感觉麻木、焦躁不安、冲动易怒、害怕孤独,是思考让我们丢失了喜悦。

我们的思考停不下来,我们就没办法单纯地感受世界。有些思考的过程是非常散漫的,比如我们看到太阳后想到了日本国旗,然后想到了樱花,再想到了桃花、故乡、鲁迅、孔乙己、昨天喝醉的老头吐了我一身……想到这里我们的负面情绪就升腾起来了。我们看到太阳并不会有负面情绪,可是经过漫不经心的思考后就引起了负面情绪,这就是思考的影响。思考似乎也能带来积极影响,比如最后由孔乙己想到了昨天电视节目中说相声的老头。可是这会引发我们再一次看相声的欲望,接着欲望又会驱使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下班后急匆匆赶回家看电视。在等待的过程中,每一个广告都让人心生反感。节目开始了,老板却打电话来了,我们的心情突然变得很不好。这样连锁的事件天天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我们却不知不觉,依然被心智驱使着。

如果我们早起时看到太阳,便只是看着太阳,把自己的心智放下,把自己的头脑放空,看着它的美丽和光芒,感受自己与它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喜悦,我们会感受到天地万物的灵性存在,而不会从中滋生任何欲望和负面情绪,更不会出现为心智驱使的连锁事件。

我们需要思考,却不需要无休止的思考,更不需要被思考掌控,当我们回归本性后,便能够在思考时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我们因思考而丢失的喜悦,才能够重新为我们所体验。

当我们从察觉到敏感,就会发现生命的奇迹

从你觉察到内在小我的那一刻起,严格来说,它就不再是小我,而只是一个旧有的、被制约的心智模式。

——艾克哈特·托利

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比我们知道的更为敏感,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体验到那种敏感。最敏感的是我们的本体,我们却用心智思考产生的嘈杂噪音让它变得不敏感了。在我们察觉到心智的主宰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后,我们必须变得敏感,敏感到能察觉任何一个念头或情绪的升起与消失,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生命的奇迹。

克里希那穆提曾和几个朋友坐汽车去某地,克里希那穆提坐在副驾驶位置,几个朋友则坐在后面几个座位上热火朝天地谈论着“觉察”。司机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不时地插话。过了一会儿,车子突然震动了一下,随即恢复了正常行驶。克里希那穆提突然问他的朋友们:“你们刚才在讨论什么?”朋友们回答说:“我们在讨论觉察,敏感地觉察。”克里希那穆提的神情变得很怪异,过了一会儿他说:“你们知不知道刚才我们的车撞上了一只山羊?”朋友们这才知道为什么刚才车子猛地震动了一下,并为他们讨论着“敏感地察觉”而对外界毫无敏感的察觉感到惭愧。

初为人父母的人对孩子的任何表现都十分敏感。孩子的哭闹声、喃喃自语声甚至随便一个动作发生时衣服的摩擦声,都能被父母察觉,这就是敏感的表现。就算是父母睡着了,只要孩子一小声哼哼,还没开始哭,父母就会立即醒来。对孩子的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小心谨慎让父母睡着时跟醒来时一样敏感。如果父母对待孩子可以这样,那我们能不能用同样敏感的表现来对待我们的内在呢?

有多少人曾经完全沉默地坐着?没有一丝注意力放到任何地方,没有一丝努力去想什么,只是完全地安静,真正地静止?那时候我们就会听到一切声音。远处的、近处的、身边的,都能够听见。每个声音都直接而清晰,不带有任何心智的标签和思考,这才真正意味着我们在倾听万物。同样的,我们看风景、看对面谈话的人,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与风中摇曳的花朵,也不带有一丝注意,只是完全地静止,我们就会看到它们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