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23

第23章 用心享受饱满的孤独(1)

我们无需逃避孤独,事实上,我们需要孤独。与孤独相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享受内在的探索,在与真实的自己交流时可以免受打扰,我们能够体会更细腻、更鲜活的心理状态。当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处于孤独的状态时,我们的内在已经获得了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无人能给,这种感受无人能替,这种心境无人能说。

孤独是人类的本质,是基因里的烙印

我们必须非常孤独,只有我们的心不再寻找快乐、寻求美德或制造阻力时,才能知道孤独不是由环境造成的。

——克里希那穆提

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孤独,这些孤独让我们的心智恐慌,让我们总想逃离。我们中很多人用节日欢庆、聚会等活动逃避孤独,更有甚者,用酒精、毒品等东西来麻醉自己的孤独。我们不知道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我们的孤独会持续多久。而实际上,孤独是人类的本质,也是我们基因里擦不去的烙印。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在用时间丈量生命,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及所有同时代的人一起在生命的刻度上向前迈进;我们能够觉察到他们发生的每一种变化,包括从成长到衰老、从敏感到麻木。我们自身也有同样的变化。生命的轨迹无论在哪一刻都只有自己能够感受,无人能替,我们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我们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我们往往在未了解孤独是什么之前,就已经开始拒绝它的存在,因为我们知道孤独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自己。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孤独类似于喜悦,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寂寞和快乐一样,是外在事物引起的情绪。孤独是饱满的,寂寞是空瘪的。孤独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宇宙是一体的存在,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物理上的个体时,自然就会产生孤独的感受。

当我们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我们会认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一定也很难和别人相处,而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我们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我们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孤独是不好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然而,正是那种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想法,导致了我们无法承受的巨大孤独感。

孤独本身只是一种感受和一种状态,无所谓好与不好,让我们觉得孤独不好的,是我们对孤独的恐惧。一朵开在茫茫沙漠中的花儿也可能是孤独的,一头在茫茫雪原里和同伴一起寻找猎物的狼也可能是孤独的,南归的雁群中一只从未掉队的雁也可能是孤独的,无尽的宇宙中一颗行迹不定的流星也可能是孤独的。孤独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在宇宙中随处存在着。

我们因为孤独而能够不被尘世的喧嚣扭曲自己的感受,因为孤独而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因为孤独而能够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孤独而觉察到我们和这宇宙是一体的存在。我们必须孤独,因为孤独是人类的本质,是基因里的烙印。

孤独是一个窗口,由此可以看到真实

孤独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不是反应的结果,不是对挑战或刺激的反应。

——克里希那穆提

大部分人其实很少感到孤独,因此在孤独出现时,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此时我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静静地感受孤独、触摸孤独,把它当做宇宙给予的最高馈赠,便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

智者年少时与朋友们路过一个小水塘,朋友们提议下水去摸鱼。智者说这是死水,全是积的雨水,水又清澈见底,根本就没有鱼。可是他们不听劝阻,纷纷卷起衣袖、挽起裤腿下了水,唯有智者默默地坐在岸上看着他们。不一会儿,他们鱼没有摸到一条,衣服上倒沾了不少泥水,可是仍然欢声笑语不断。智者为此觉得很诧异,他敏感地觉察到了观念与感受的差别,开始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都是智者,当我们觉察到一些他人不能觉察到的真实时,就开始忽略外界的喧嚣而直面内心,从而感受到更真实的自己。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孤独时不妨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默默坐在书桌前,用粗糙的手掌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去感受那久违的纸墨清香。洗尽尘俗,褪去铅华,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孤独。孤独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我们静坐,虽然不会给我们以谆谆教导,却会引领我们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孤独时我们可以回味一下过去,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未雨绸缪;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滋养一下干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弥补一下失落的情感;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畅谈一番,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孤独常常不请自来。在广阔的田野上,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我们都能隐约感受到灵魂孤独。在现代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总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诉”人间的不公正。尼采总结道,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这些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而保留一点孤独则可以使我们“远看”事物,即“与事物远离”,对事物进行“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我们可以倾诉一切,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智者总能以孤独之心看孤独之事,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流一江春水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只因我们害怕孤独,孤独才变得不好

大多数的人害怕孤独,他们害怕独立思考,害怕有深刻的感觉,害怕去探险并发现生活的意义。

——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搞清楚寂寞和孤独的定义,常常忍受不了寂寞,便说自己孤独。我们认为孤独不好,就是因为我们弄错了孤独和寂寞,因此在寂寞的时候便已害怕孤独。

一位诗人曾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幸福的密友。”孤独是我们自身觉醒前的必然现象,是一种既不爱人也不被人爱的失重状态,是处于不关心他人也不被他人关心的心灵境界。我们无须害怕孤独,它只是心灵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一种安静的状态,因为没有心智带来的喧嚣,我们才体会到孤独。

我们在寂寞时,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该怎么面对。我们不断地给自己找事情,让自己从寂寞中脱离出来,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个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妇人感受到严重的寂寞,每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度过。她对朋友哭诉,朋友安慰她说,她的寂寞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岁便失去了生活的伴侣,自然令人悲痛异常,但只要顺其自然,静静地看着它存在,这些伤痛和寂寞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她也能开始新的生活。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如果照做,她会发现自己痛苦的根源不在于她失去了什么。可是她被寂寞包围着,她害怕寂寞,越是努力挣扎想摆脱,就越是摆脱不了。后来,孩子们只好共同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这更加重了她的寂寞。这位妇人一直只是寂寞,即使曾经有机会改变,但她始终没有摆脱心智的困扰。如果她能够面对寂寞,想想为什么会产生寂寞,她会感受到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多的幸福与孤独,并享受这孤独。

19世纪时有一个勇敢的年轻探险家,想尝试《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的荒岛生活。于是,他来到一个荒岛上独居了4年。在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应付自然界的残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却无法忍受寂寞。他养了一条狗、一只鹦鹉,以及几头野兽,每天和这些动物们长谈。但是,他仍然常常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不能自拔。4年后,他虽然重新回到家人的身边,却无法完全恢复以前与人交往的能力。他摆脱寂寞的方式是求助于外界,甚至和动物交谈,却不能与自己的内在交谈。他的心智是如此的牢固,以至于他从来没有触摸到心灵的真实。

一位叫伯尔的海军上将曾经在他的著作《孤独》中讲述自己在北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的小木屋中寂寞地度过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仅仅寂寞地生活了3个月,就陷入极度的忧郁,又3个月后,他结束了这种生活。只有一个寂寞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摆脱寂寞,然后体会到更深的寂寞。

我们总是如此害怕寂寞并误解孤独,总是在外界寻求各种方式摆脱寂寞,最后却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寂寞;而孤独的人从不寻求摆脱孤独。当你在寻求摆脱孤独时,你陷入的一定是寂寞。孤独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寂寞,于是害怕了孤独。

学会孤独,在孤独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寂寞孤独交流时,就会有感情,就会有爱。

——克里希那穆提

每个人都是生而孤独的,只是后来失去了孤独。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感受敏锐的小孩子常常喜欢一个人独处,想着很多问题。很显然这个孩子是孤独的,而我们总是用自己心智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常常去干预他的孤独,使他为心智所困,逐渐地陷入寂寞。

自从有了孤独的感受,我们就会开始探索一些问题。我们疑惑于存在:身体从哪里来?思想又从哪里来?我们会往哪里去?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这些问题困扰过每一个人,然而,绝大部分人已经不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孤独感,只有极少数人接纳自己的孤独,在孤独中找到了答案。

孤独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个机遇。现代社会中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人在心智的束缚下总是忙忙碌碌,而静下来直面孤独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平静而喜悦的。很多人都误解了孤独,因为实在太久都不曾品尝过。孤独不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受,更没有内在的空虚和无聊,我们不必去寻求外界的刺激和安慰来摆脱它,而应用心享受这饱满的孤独。孤独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是一朵盛开的花。我们从此不再向外界寻求任何东西,因为自身已经能够提供所需。孤独是心智安宁时倾听内在声音而生的感受,是一种对外界无欲无求的超然。产生孤独时,我们终于能够保持心灵的静谧,不带分别心地看待所有事物,触摸到我们内在那最真实的热忱。只有通过孤独,我们才能有真正领悟,只有孤独才能让我们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彻底地对自己开诚布公、开门见山。

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极平常的小村落,父母都是犹太人,母亲是个农家女。他在另外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在木匠店里工作。30岁后开始旅行布道3年之久。他没有写过一本书,也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甚至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屋,没有自己的小家。他从来没有进过大学,也不曾涉足过繁华的大城市,他的足迹没有覆盖多大的地方,一辈子离家最远也不超过两百英里。看上去一切和伟大有密切关系的东西,他全没有,甚至连一张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也没有,他只有他自己。在他年轻的时候,人们看不起他,反对他。他的学生有的抛弃他,其中还有一个出卖了他。他被交到当时的统治者手中,受到审判,被人嬉笑、嘲弄。他被钉在一个木头十字架上,钉在两个强盗当中。他在世上拥有的唯一一件外衣,被士兵们抓阄来分。他死后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埋葬在一个借来的坟墓里。这个坟墓是他的一个朋友让出来的。2000年后的今天,有人说把全世界所有的陆军、海军,所有议会的议员,所有统治过人类的帝王都加起来,对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这个孤独的人。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孤独了一辈子的人是谁,他是一位智者,他的名字叫耶稣。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内在的使命。”面对人生,我们要学会孤独,在我们的孤独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观念不存在时,我们才会感受到孤独

孤独不是孤立,它不是寂寞的反面。它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当全部的经验和知识不在的时候。

——克里希那穆提

大多数的人害怕孤独,害怕真正地独立思考,害怕有深刻的感觉,害怕去探险并发现生活的意义。我们通常所谓的孤独,不过是心智产生的寂寞,这种寂寞是依赖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情绪。观念依然存在于寂寞之中,当观念不存在时,我们才会感受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