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13

第13章 化解心智的阻碍力量(3)

宽恕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爱,是不可能宽恕的;如果我们心中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只是心智层面的爱,不是真正的爱,也是不可能宽恕的。当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本体,感受到我们对自己的爱,我们就能够宽恕自己。宽恕自己意味着接纳自己,也就是必须放弃自我谴责。我们常常无情地贬低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成功,甚至不值得存在。这是心智对我们本身的审判,是心智予取予求的一种表达。有一句法国谚语说:能够了解一切事物就能够宽恕一切事物。当我们看清这一点,这种自我谴责便会消失,我们自己也就得到了宽恕。

至于宽恕他人,心灵大师海灵格曾说“人是没有权利宽恕别人的,宽恕他人是一种僭越”。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同一个世界。当我们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在宽恕自己时也就宽恕了世界。而他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的他人只是自己的镜子,帮你看清了自己。

如果从心智层面讲宽恕,我们的宽恕更像是一种交易。如果某人对你造成了经济损失,你本来要惩罚他,却因为他苦苦哀求而放弃了,这不是宽恕。这就像一种投资和回报一样,你准备的惩罚、你的经济损失是投资,而他对你的苦苦哀求及你对此事的控制感则是回报。这种对投资与回报的关注让你对自己的心智的认同感更为强烈,你又一次让你和全世界分离开了。心智上的宽恕从来都不是宽恕,它只是交易。

宽恕要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唯有宽恕了自己,我们才能宽恕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宽恕。宽恕是无条件的,虽然我们在学习宽恕的过程中难免会附加一些条件。宽恕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对自己或别人所作的任何批判,都需要不断以宽恕来响应。不管我们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要表达出宽恕的心意就已经很好了。这份体谅使我们能怀着宽恕的心态来练习宽恕。

直面内心恐惧,找回心灵失落的力量

人能够想到、能够相信的,一定是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克服我们心中的恐惧,因为恐惧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黛比·福特

恐惧到底是什么?恐惧是一种害怕失去的极端情绪。当我们非常害怕失去生命、爱、信任、记忆及财产、亲人、地位、权力、名声等东西时,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恐惧。我们为什么恐惧,我们该怎么面对恐惧?

恐惧和希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恐惧,有恐惧的地方就有希望,期望得到与害怕失去是孪生兄弟。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希望或依赖,就必然产生对这件事情往相反方向发展的恐惧;而在我们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却看不到相应诞生的希望。因此,在我们心存希望时,我们同时感受着恐惧;当我们面临恐惧时,常常没有看到希望。这种觉察的局限性让我们的生活似乎完全为恐惧笼罩,恐惧成了情绪的常态,我们变得无法安然面对一切,所拥有的力量也被恐惧吞没。

我们常常无法直面恐惧。当意识到了恐惧的存在,我们总是回避它、忽略它,假装它不存在,然而这样无法让我们真正地正确认识恐惧本身。我们只有知道了它的来源,学会与它相处,才能找到不再恐惧的方法。

我们可能尝试过很多种在心智层面隐藏和忽略恐惧的方法,最后发现它们要么是没有用处,要么只是暂时起到一点作用。它们如同麻醉剂,无法根治疼痛。实际上,恐惧大多是因为失控的心智的欲望产生的,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恐惧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有一种恐惧,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是生命普遍性的经验,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即使是最原始的生命也都会有的恐惧。百足虫会在你碰到它时把身体缩成一个圆圈来表达它的恐惧,猫在无处可逃的胡同里与好奇的狗狭路相逢时会弓起身子发出呜呜的声音表达它的恐惧,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恐惧反应,人类也不例外。面对未知就感到恐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那是活着的一部分,所有生命共有的一部分。当我们感到自己可能变得孤独、不安全,感觉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抓住,内心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无论遇到什么恐惧,只要能够安然面对,不刻意逃避,我们自然就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而当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恐惧自然就开始变得平和。

无论是哪种恐惧,当我们变得安然,能够直面时,我们便重新找回了心灵的力量。

我们能纾解的,便是第八十四个烦恼

修行并不是要为我们带来没有困难的人生,修行的目的是要发现我们到底是谁。通过修行,我们和烦恼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变得轻松起来。

——艾兹拉·贝达

我们不想要烦恼,也就是我们追求“不烦恼”。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一个烦恼。如果我们能放弃这个追求,自然就能够不烦恼。我们的心智所生的所有烦恼,其实都是这第八十四种烦恼。

什么是第八十四种烦恼?这是佛陀说过的话。所有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其中有些烦恼也许会偶尔消失,但很快又会生出其他烦恼,因此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佛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纾解第八十四个烦恼。这第八十四个烦恼就是: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却有了烦恼。

这段话来源于这么一个故事。农夫向佛陀倾诉烦恼,他告诉佛陀种地很辛苦,无论雨季旱季都很麻烦;他告诉佛陀他爱他的妻子,但还是不能忍受她的缺点;他告诉佛陀他爱他的孩子,不过孩子始终让他不满意。他满怀期待地向佛陀寻求解答,结果佛陀说自己没能力帮他。农夫很生气地说:“你是佛陀,怎么可能帮不了我?”于是佛陀便说了有关第八十四个烦恼的那段话。

佛陀其实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心智想要或不想要什么,什么就会不来或来到。因为心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想要和不想要都是欲望的表现。我们心中有了不想要烦恼的欲望,想通过这种欲望抛弃烦恼,结果便是新添了一种烦恼。信佛为成佛,信道为成仙,这些都是欲望,而佛与仙是没有欲望的,所以这样的人是无法成功的。

我们寻求抛弃烦恼,是因为不满于现状,我们想让自己的人生没有痛苦,这一切都是心智驱使的。我们不可能在心智的主宰下完成放弃心智的主宰地位的过程。就像我们意图结束国王的专制统治,而国王却告诉我们:“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你们都可以做,前提是经过我的同意。”这是一个荒谬的、不可能有结果的前提。唯一能达到“不烦恼”的便是发现真实的自己,不再为心智驱使,放弃任何寻求不烦恼的念头和行为。

我们总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人生,总是不愿意放弃对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改变眼前的真相而非接受,这份抗拒感就成了我们人生的基调。我们的心智害怕我们觉醒,害怕丧失了“我”的观念,于是紧紧抓住我们的欲望,甚至紧紧抓住自己的痛苦。我们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幻觉,即使这些幻觉造成了我们的不幸。

佛陀所说的前面八十三个烦恼,不过是烦恼的表象罢了,那第八十四个烦恼才是真正的根源。我们总是忽略了根源而去注意表象,就像我们想通过割草来阻止草的生长一样无效。而当我们发现了这一切,我们就能够走出这个人生的死循环,离开第八十四个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