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4101900000011

第11章 化解心智的阻碍力量(1)

我们总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人生,不愿意放弃对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改变眼前的真相而非接受,这份抗拒感成为我们人生的基调。我们的心智害怕觉醒,害怕丧失了“我”的观念,于是我们紧紧抓住欲望,甚至紧紧抓住自己的痛苦。我们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幻觉,即使这些幻觉造成了我们的不幸。

喜悦消失了,因为心智破坏了内在的和谐

世间正处于一个炽热的状态,随着这炽热的世界,心从喜欢变为不喜欢。假使我们能够学习使心平静下来,这将是对世间最大的贡献。

——阿姜查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面,一个人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头脑”,也就是心智。心智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聪明、能力,等等,它似乎比什么都重要。但在灵修大师们看来,心智不过是一种“生化计算机”罢了。我们通过它能够接收信息、学习创造、储存信息、深度思考、复杂运算,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也不能代替我们本身的作用,不能主宰我们的生命,因为它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和谐。

计算机永远只是计算机,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附于程序来实现,对于它没有被安装的程序,它便无法理解和体会,它永远是局部的、片面的、间段的。我们的心智用在读书、写字、猜谜语、解答数学题、购物、聊天等方面,确实已经够了,但它的功能也仅限于此。超越了它的程序所能及的功能,它便无能为力。

爱是人类最根本的本性,也是人性的最高表现。一个人如果内心缺乏爱,就几乎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了。然而对于爱,我们的心智无法感受、衡量、定义。完全被心智束缚的人们对爱是麻木的,和他们谈论爱,就像和沙漠里的仙人掌讨论海底的珊瑚一样。他们也许会用程序化的语言问:“爱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多少钱一斤?保质期多长?”他们是无趣的、公式化、规则化的人,不是本性外露的人。本性外露的人都是受欢迎的人,他们由内而外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就算你认为他是一个坏蛋,也会对他说:“你是个坏蛋,不过我喜欢。”人本来无所谓好坏,那只是我们的心智贴上的标签。无论我们的心智如何影响我们,我们始终都能体会到自己对本性的热爱。

心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无趣,让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也变得无趣,我们很少能感受到内在的喜悦,因为生命是一个更宽更广的有机体,生命不只包含逻辑、条理、理智,生命更包含了矛盾、紊乱与错误。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宽广,包含了所有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爱恨,因此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才充满了盎然的生意与趣味。王菲的一首歌叫做《美错》,意思是美丽的错误,歌词里说“让我感情用事,理智无补于事,至少我就这样开心过一阵子”,这里的“理智”与“感情”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智”与“本体”。

我们认同了心智,被心智主宰着自己的生命,而心智却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和谐,掩盖了我们的本性,让我们无法活出生命的光辉与璀璨。终其一生,生于头脑,也死在头脑,这样的生命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活过。放下心智,用心生活,我们内在的和谐便能重建。

心智对生命的错误主宰,带来了僵化思维

思考已经变成了一种疾病。当事情失去平衡的时候,疾病便因应而生。

——艾克哈特·托利

心智如同计算机一样,只能执行所拥有程序的功能,它是有局限的。它并不懂得感受,对于内在的爱、喜悦与和平,更是无法触及。当我们的生命被心智错误地主宰,我们就会如同一个拥有僵化思维的机器,丧失了生机与活力,失去了喜悦与爱。

我们的心智功能很强大,在它合适的使用范围内,他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处理事情,但当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时,错误便时常发生。心智的运作按照数学计算以及逻辑和推理来进行,就像遵循一些公式而得出结果一样。运作模式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公式是不是正确。我们常常获得一个错误的公式,然后将所有相关的事情按照错误的公式来操作,用这种僵化的思维来处理一切事情,结果导致各种明显却不为我们察觉的错误。

印度心灵导师梅耶曾经讲过这么一个寓言:有人曾苦苦思考生和死的区别,却怎么也琢磨不透。他的妻子告诉他:“这还不简单,只要一个人手脚冰凉僵硬就是死了!”这人恍然大悟,记住了这种简单方便的区分方法。一天,他在雪地里行走被冻得四肢麻木,觉得自己是死了,脑子里又冒出一个念头:“死人是不会走路的,所以我应该像尸体一样躺着。”他真的这么做了。一群旅行者经过发现了他,为他是不是死了发生了争论。那人很想说话,可是他知道死人是不能说话的,于是一直强忍着。最后旅行者们判定他是个死人,扛着他准备送到公墓。走到一个岔路口,他们又为该走哪条路爆发了争论。假装尸体的那人忍了很久后终于爆发了,他坐起来说:“左边那条就是!我知道尸体不该讲话,可是你们太愚蠢了!好了我该躺下了,我保证我会躺得好好的。”

这个寓言看上去很荒诞,我们谁也不会在自己思考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死了,可这就是心智常有的错误,我们每天都在这么思考却浑然不觉。我们每天都使用着一样的错误公式,只不过这个寓言里的公式是“一个人手脚冰凉僵硬就是死了”,而我们生活中的公式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生活就会不幸福”、“我失去了工作,是个失败者,全世界都会看不起我”、“他是个危险人物,我不先对他下手他就会害我”,等等。这样的错误公式往往产生于一个实在的现象,却因为错误的逻辑而扩大了。一个死去的人手脚冰凉僵硬是事实,可这绝对不能反推过来,而我们常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心智的僵化而错误的逻辑思维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本来拥有的喜悦与生机,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痛苦,也让我们成为制造他人痛苦的工具。只要我们不走出这种错误的心智模式,我们就永远是这个世界里的受害者与加害者。

心智产生负面情绪,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

如果在负面情绪中,你当时就能够了解到:“此刻我正在为我自己创造痛苦。”这份觉知,就足以让你超越被制约的小我状态和它所产生的反应的限制。

——艾克哈特·托利

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头脑中产生的念头都是十分认同的,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声音。随着那些声音出现的,往往还有相关的情绪,这些情绪都是因为心智的思考而产生的。很多人对此毫无知觉,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

在大多数的情形中,当你说“我”的时候,其实是心智在说话,而不是你。它包含了思想、情绪、回忆、习惯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体的认同等。它还包括了个人的认同,不仅是认同于个人拥有的东西,还包括个人意见、外表、长久以来的怨恨,或是关于你自己比别人好或是不如别人,还有自己是成功或失败的概念。

心智的内容因人而异,但是其差异只是表象,它们都靠认同和分离为生。当你通过心智认同自己的时候,你的身份基础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所以每一个小我都不断地,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为了维护自己,小我需要制造出他人的概念。因为“我”是相对于“他人”和“外界”而存在的,没有“他人”和“外界”,便没有“我”的区分。心智总是有强迫性地责怪、埋怨别人的习惯。在批评或责怪他人时,心智觉得有优越感,也比较强大,但是负面情绪也就由此而生。

当我们被心智牢牢掌握时,对他人的抱怨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理标签,无论是当着他们的面还是在别人面前说一些流言飞语,或是在心里为他们贴上标签,都是抱怨的一部分。怨恨则是伴随着抱怨和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就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

同时,心智也看不清他人被心智掌控后的无意识的行为,反而把它变成他人的身份认同。有时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更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时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是真的,但我们越是关注它,就越是会让它扩大,甚至扩大到让我们看不到其他的东西,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你对他人内在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

当负面情绪发作时,做心智的观察者

所有的情绪,甚至是毁灭性的情绪,在协助你实现命运时都可能是有用的工具,因此你必须体验所有的情绪。

——佩姬·马克尔

我们的情绪大部分都是身体对心智活动的反应产物。在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平静地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它,不回避、不抵触,全然接纳,它就会很快消失,甚至转化为喜悦。

在我们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情绪时,我们的身体反应可能会很激烈,于是,我们马上就开始思考发生了什么事,并试着向自己解释一切情况。我们开始压制它或者忽视它的存在,然后让情绪在所有努力都无效后爆发出来。女性往往被教育不应该有愤怒的情绪;男性则往往被教育不应该觉得容易受伤。可是无论理由有多充足,如果我们有压抑情绪的这种习惯,就应该放弃它并学会观察。

如何去观察情绪?很多人甚至连自己对他人生气了都没有察觉,一直到自己突然爆发出来才知道自己生气了。其实观察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观察身体的反应: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已经紧绷了,拳头是不是握紧了,胃部是不是很不舒服,心口是不是堵得慌或者一阵抽痛,身体有没有颤抖,这些都是情绪在身体上作用的结果。观察它、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全然地去经历它,不要抗拒。你会发现,你的全然接纳和全然经历,会让它更快消失,甚至转化为喜悦。

一旦我们开始重视自己微妙的不安或不快乐感,我们就会找到自己的感觉,并做出有意识的决定,看看是否要抛开那种情绪或是加强那种情绪,抑或是先从中学习再让它融化在爱的光芒中。在我们体会到那种安静的片刻时,不要忘记反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会心烦意乱?”答案可能是因为你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没有价值。你刚刚体验到某件事,你的潜意识判断那是你没有价值的证据,于是你觉得没有价值。当你觉得不安时,自然会抗拒探讨情绪的过程。如果你只是感到局促不安、烦躁或是忧郁,还不到重重压力、暴怒或沮丧的地步,就比较容易忽略这种些微不愉快的感觉,因为你害怕更深入观察会让自己的感觉更糟糕。但你也等于失去了机会,无法发现引导你体验负面情绪的思考模式。这就像走路时后面绑着装满垃圾的大袋子,辛苦跋涉向前。检视自己不愉快的情绪,才会帮助你放开那些垃圾袋,那些装着“我没有成就”“我绝不会有成就”,或是“我太穷了,没有人会爱我”这类想法的垃圾袋。

探索自己的情绪会让我们知道情绪的来源,当我们知道情绪的来源时,我们会慢慢看清楚自己心智模式的荒谬。

全然接受当下,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做一个不受未来掌控的人吧,就像云中的飞鸟,田野中的百合。不忧虑未来,只关注当下,这便是圣人。

——安东尼·德·梅勒

假想一下这么一个场景:人类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或者是,回到上百万年以前,总之是一个没有现代文明的人类的地球,一个只有植物和动物栖息的、安宁祥和的地球。那里会有过去和未来吗?我们还能一本正经地谈论时间吗?假如有个人在那里问“现在几点钟”或“今天几号”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显得十分荒唐呢?地上的青草或天上的飞鸟,都不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它们会被问得茫然不知所措,它们也许会这么回答:“时间?时间不就是现在吗?除了现在还会有什么时间?”

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它们出生了,长大了,老了,死了,这些它们正经历的,都是“现在”发生的事情。它们不会为过去和未来的事情烦恼和忧愁,唯一的事情就在此刻,也就是当下。而当下的事情,只需要面对、接受、处理。它们不是没有痛苦和恐惧,但这些恐惧只是当下发生的,处理完后,便不存在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并不是不需要时间,我们依然需要心智认同的时间,这是一种物理时间,是一种计时工具,是宇宙存在的一个衡量维度,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明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应该用来衡量我们的生命,接管我们生命的轨迹。可是现在它接管了,这也是人类的恐惧、痛苦和悲伤产生的源泉。

我们开始执著于过去,幻想未来,却抗拒和忽略当下。我们对待现实的态度便是如此,于是在思想上产生了抗拒,在情感上产生了痛苦。这种抗拒和痛苦会加剧我们对心智的认同,而对心智的认同会让我们更加抗拒与忽略当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个死循环。我们唯有接受当下,才能跳出这个循环。我们接受当下的程度越高,痛苦和抗拒也就越少,我们对心智的认同也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