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豪放抒怀词:渔家傲·塞下秋来
宋朝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十分严重,自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后,连年侵宋,宋军在几年内几次败北。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奉命镇守西北边疆。
在镇守军营期间,他有感于边塞征战的生活,写下了几首名为《渔家傲》的词,每首都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这便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③起。千嶂④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⑤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塞下:边塞,边疆。
②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③连角:军中的号角。
④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⑤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成。燕然,即燕然山,相传东汉窦宪率兵将匈奴军队赶到了离边塞三千余里的地方后,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曾任参军、知州、司谏、礼部员外郎等职,从政期间,他刚正清廉,力主改革,因此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后病逝于徐州,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他在诗词方面颇有成就,今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以散文《岳阳楼记》和词《渔家傲》最为有名。
赏析:
这首词以边塞独特的风光和其艰苦生活为描写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浓郁的乡愁和敬忠职守、报效祖国的精神,作品风格豪迈,情感沉郁顿挫,常被称为“宋代边塞词之冠冕”。
词的上片紧扣“风景异”这三个字,主要描绘了边地荒凉的秋景。开头的第一句,词人就点出了地点和时间,“塞下”和“秋”说明地点是在秋天的延州塞下,这里的风光与内地的秋天相差很大。接着词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简单的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荒凉凄清的边塞景象:北雁南归、四面边声、孤城紧闭。同时,词人借“衡阳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以此反衬边塞地区的荒凉。而“四面边声连角起”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边塞风光,边塞军营特有的边角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斗和死伤,由此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偏远冷清的边塞军营,只有一座紧闭的孤城,这就写出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和战局形势的严峻。
词的下片由景及情,既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也流露出词人和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词人和将士们奉命戍守边城,时间一久难免思念家乡,然而功业未就,又怎么能这样回去呢?思念家乡本是戍边战士常有的感情,可这首词并不只写了这种感情,而是更加突显了“燕然未勒”,这就使人领略到了边关战士高度的责任感和宁愿承受个人痛苦也不忘保卫国家的献身精神。“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通过景物和声音的渲染,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凝重了。在最后,词人以苍凉厚重的笔墨写出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的句子,不禁令人感慨,残酷的现实和崇高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便是导致将军白头征夫难归的主要原因。
知识链接:
范仲淹及其词:
词自五代以来,一直以婉约为正统风格,以抒写艳情为主要内容,而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却一反常调,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风格豪放,情感悲凉沉郁,有着极大的开创性。词人能写出这么有特色的作品,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范仲淹自幼孤苦贫寒,勤奋自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才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后来因为为人正直、体恤百姓疾苦,敢于直言进谏而遭到奸佞小人的排挤和诬陷,几次被贬。在官场生涯中,他曾常年驻守于边塞地区,但也正因如此,才对边塞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对于边塞从军的艰苦生活、行军打仗的残酷和艰辛体验颇深,所以他的边塞词中总是洋溢着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和慷慨悲凉的韵味,很有感染力。可惜他在军中所写的几首名为《渔家傲》的词多数已经散佚,如今只剩下这一首了。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词人苏轼在文学艺术上颇有造诣,可是其仕途之路却几经坎坷。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杭州当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在赴密州任职途中,他因旱灾严重而到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并写了这首出猎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①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③,千骑④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⑦。
注释:
①聊:姑且。
②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
③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的穿戴。
④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⑤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这里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⑦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借指西夏。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词、书法、绘画几乎无所不通。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文词汪洋恣肆,其书法自创新意,尤以行书、楷书见长,其画主张神似。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等称。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赏析:
这是苏轼在密州出猎时写的一首豪放词,作品抒发了词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博大的情怀。
词的上片主要叙述出猎时的情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写词人突发少年情怀,向梁代的张充那样,左手牵着猎犬、右臂举着苍鹰,出城打猎。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不过四十岁,之所以在这里自称“老夫”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同时也显示了其桀骜不驯的个性,为全词定下了豪放的感情基调。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人主要写了出猎时的热闹场景,他说跟随自己出城打猎的卫士人数很多,每一个都威武豪壮,看到这样的情形,全城的百姓也都跟着去看自己如何去射虎擒狼。在这里词人以“千骑卷平冈”和百姓的追随极言打猎的人多和场面的宏大,也显示了太守深得百姓爱戴的蕴意。在最后的两句中,词人更是以三国时孙权射杀老虎的故事自比,彰显出其非凡的豪壮之气。
词的下片主要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报国之情。在一开头,词人就直接点出,自己被这种报国的激情所感染,纵然是满头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表现了词人虽然被贬但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时刻想着报国杀敌,由此流露出其豪壮气概和博大情怀。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词人借用《史记·冯唐传》中的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出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新任用的强烈情感。在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词人以“天狼”暗指入侵的西夏军队,并以掷地有声的语句表现了自己老当益壮、坚定不移的报国豪情与决心。
知识链接:
冯唐解救魏尚的故事: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在镇守边关时屡建奇功,后来因为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而被削职,并被捉拿下狱。
不久,南北边塞频频出事,军情紧急。
当时有个叫冯唐的老郎官对魏尚的遭遇十分同情,于是想办法接近汉文帝寻找机会想为魏尚求情。一次,他终于找到了机会,趁着和汉文帝闲聊的时候说起了廉颇、李牧等历史上有名将领的英雄事迹,汉文帝听后,叹气说:“现在匈奴逞强,屡犯边塞,如果廉颇、李牧尚在,我以他俩为将,还怕匈奴吗?”
魏尚大声说道:“陛下就是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就会重用他们。听说在这些贤将所处的年代,国君都很重视他们,不会因为他们犯下的一些小错误而责怪他们,可如今呢?云中太守魏尚在守卫边疆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因为在报功中敌首相差六个而被关进监狱。其实魏尚的这些过失,同他的功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陛下这都不能宽容,又怎么算是求贤若渴呢?
汉文帝刚听后很不高兴,可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下令派冯唐到狱中释放魏尚,让他官复原职,立即出镇边疆。
3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两宋交替、金人入侵之时,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时年20岁的岳飞毅然从军。因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岳飞逐渐被提拔为中军统帅,成为南宋时期有名的抗金将领。
在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率领军队出征,收复了襄阳六州;在之后的第三年,他再次率兵北上,收复了原本被敌军占领的洛阳等地,继而围攻陈、蔡地区,逼近黄河。但因为朝廷既不派援兵,也不拨粮草,此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见此情景,岳飞感慨万千,便写出了《满江红》这首千古绝唱。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①,凭栏处,潇潇②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③,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④,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⑤,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⑥。
注释:
①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冠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④等闲:轻易、随便。
⑤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⑥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他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常年率领军队保家卫国,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死后才得到平反。他在诗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至今有《岳武穆集》传世,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为《满江红》。
赏析:
这首词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表现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极具感染力。
词的上片侧重于抒情。在词人生活的那个年代,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经受着严重的苦难,所以词人在登高望远时不禁“怒发冲冠”,以表达自己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尤其是当他看到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情景时,心情非常沉重,忍不住仰天长啸,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战斗的豪情。在之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中,词人表达的主要意思为:自己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了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如今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却寸功未立,这怎么能不令人伤心呢?词句流露出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悲伤。可词人毕竟是豁达之人,也不会因为现在的抑郁而沉沦,所以又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几句既是在缅怀和抒写往事,更是在鼓励自己和勉励世人,传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词的下片在抒情的同时更侧重于言志,主要表达了词人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和誓杀仇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壮志以及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这一部分中,词人以“靖康耻”和“臣子恨”开篇,表明他对于国仇家恨铭记在心,而且报仇雪恨的愿望十分强烈。因为时刻想着国仇家恨,他愿意作为抗敌的先锋,像当年的大汉英雄抗击匈奴那样作战,由此表现出他无畏的斗志和慷慨激昂的情绪。而在最后一句中,词人再一次以热情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使作品显得慷慨激愤,振奋人心。
知识链接:
岳母刺字和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家政局动荡,金兵时常来侵,可国家的当权者腐败无能,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看到这种情景,深明大义的岳飞母亲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从军,保家卫国。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投军。临行前,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飞以高昂的声音说道。
岳母听了,点了点头,“精忠报国”正是她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于是岳母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岳飞,并做好了刺字的准备。岳飞解开上衣,露出脊背,请母亲下针。起初的时候,岳母担心岳飞会忍受不了针刺的痛,可岳飞说:“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听后就先在岳飞背上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她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不仅永不退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更铭记于他的心中,他时刻不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的誓言和承诺,终于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