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14100100000045

第45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定律(1)

第1周心情的颜色决定世界的颜色

光环效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光环

课堂导读: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当被试者看完照片后,戴恩让他们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了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课堂精讲: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所以在他人时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的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人们经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少量的信息对别人或其他事物作出全面结论。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或事物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并被扩大,其他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导读中提到的博达列夫实验,证明了同样的道理。

既然我们知道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就要实事求是,全面考虑。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而导致的错误。

课后总结:

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的意识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作判断,不要以偏概全,要有全面的了解,避免光环效应的误导。

情绪定律:情绪是生活的心势能

课堂导读:

有一天,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由于牙病,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

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给科学杂志写信,加以推荐。

后来,这篇论文发表了,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课堂精讲:

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结果又会怎样呢?事实上,情绪的好与坏与我们的心态及想法密不可分,这里所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中的情绪定律。

同样一件事会由于不同的情绪状态而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使我们乐观、豁达、开朗,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使人变得悲观、孤闭,面对一些问题时,很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由此陷入心理困境。

快乐的钥匙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郁闷也好,快乐也好,都不是由外界原因造成的,而是由自己的情绪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能被情绪所左右。正如心理学家所证明的,人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放大镜,而且也是积极情绪的制造者,生气郁闷只能是折磨自己,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积极情绪。

保持积极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宽容别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等。如果你不慎掉进了河沟里,不妨想想正好衣服该洗了;当你参加一些重要的考试或活动时,感到非常紧张,可以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不要慌,我有实力,一定能成功”,这样就会冷静下来,信心百倍;当遭遇困难和逆境时,想想“这是在为成功创造条件、积攒经验”,只要振作精神,下一步就会走向成功。

课后总结:

情绪定律,指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我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及时将消极的负面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

情感宣泄定律:适时给情绪一个出口

课堂导读: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作为《祝福》的主人公,以“喋喋不休地讲述阿毛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由于第二个丈夫的死,特别是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的心理处于极度的紊乱状态,正常的精神发展在屡次的灾祸中严重受阻,只能依赖倾诉阿毛的故事,来宣泄她被压抑的痛苦情感。

课堂精讲:

其实,祥林嫂这种倾诉,确切说就是一种宣泄,是求得心理安慰的需要。

情感宣泄定律,指情感如果不及时宣泄,会引起心理问题。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只是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来。

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下去、克制下去,不让其发泄出来,殊不知,情绪和意愿如果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若不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释放,它自身丝毫不会减少,如同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这种能量若持续积累,将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情,由此所产生的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及时排解,就会像水库里不断涨高的洪水,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强大压力。对此,我们不能采用堵的方法,因为堵塞只能是暂时缓解,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就更严重了。所以,我们应适时地给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保护我们的心理世界而不至于彻底崩塌。

课后总结:

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光靠自己的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不经意间,它会向外流露。因此,我们应适时地给情绪一个出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轻松,获得心灵的自由。

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导读: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这是因为,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课堂精讲:

蝴蝶效应,指的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经过系统放大,会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蝴蝶效应所说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它最早是用来说明天气变化的,后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情绪同样也具有蝴蝶效应。人的心理变化是十分微妙的,也许一丝的不快会导致你一天闷闷不乐,说不定还会招来诸多的烦恼,更有甚者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

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微小的不良细节,就有可能酿成大祸。西方流传的一首童谣说:“少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良驹;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灭亡,居然是因为一颗小小的铁钉。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点滴的不良变化,都有可能酿成一场灾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课后总结:

情绪对人产生的作用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蝴蝶效应所说的是一个极其微妙的情绪变化都可能致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动,因此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细心留意那些微妙的情绪,及时扭转不利于我们健康生活的不良情绪,多以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导生活。

巴纳姆效应:防止接收错误的暗示

课堂导读: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课堂精讲:

你是否觉得上文中的那段话真实地描述了你的个性习惯呢?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调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容易将导人们进入误区,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避免接收错误的暗示。人们可以在平时生活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指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判断。

再有,可以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课后总结:

人们总是容易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或遭遇对号入座,并对这些话深信不疑,而这些话同时又会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未必都是好的。要挣脱巴纳姆效应的怪圈,就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本来模样。

第2周找到窍门,事半功倍

跳蚤效应:目标决定人生的走向

课堂导读:

跳蚤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于是,生物学家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跳起来会撞到盖子。一再地让跳蚤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生命结束都是如此。

课堂精讲:

在实验中,跳蚤调节了自己弹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状况,不愿再改变。与此类似,人生由目标决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人生舞台,这就是跳蚤效应。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存在社会的中下层,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可见,目标对于人生发展的路线和高度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要想获得成功,我们要树立长足的目标。

课后总结:

目标决定人生。要想做出卓越的成就,首先就要设定好目标,然后为目标奋起努力。此外,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及时清除掉那些阻碍我们的盖子,以免被无谓的限制所干扰。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一团乱麻中找到关键

课堂导读:

某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设定了一个一年内销售100万件的目标,公司中最优秀的营销精英们开了8个小时的群策会后,得出了几十种实现100万件销售量的方案,每一种方案的复杂程度都不同。这时,美国著名激励和营销大师博恩·崔西建议他们不妨应用奥卡姆剃刀原理。

他说:“为什么你们只想着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渠道,向这么多不同的客户销售数目不等的新产品,却不选择通过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或买主销售100万件新产品呢?”

当时整个房间内鸦雀无声,有些人看博恩·崔西的表情就像在看一个疯子,然后有一名管理人员开口说话了:“我知道一家公司,这种产品可以成为他们送给客户的非常好的礼物或奖励,而他们有几百万客户。”

最后,根据这一想法,他们得到了一笔100万件产品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