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14100100000012

第12章 熟知心理学的诡计(3)

火上三竿要学会冷处理

课堂导读:

有一个男孩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最终成功地把她变为自己的妻子。他的方法是:刚开始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女孩下班的时候送她一件小礼物,没有一天间断,一连送了十五天。到了第十六天的时候,他突然就不送了,第十七天他仍然没有送,第十八天他又送……

显然,这个男孩是操纵人心的高手。前面十五天都送,已经让女孩习惯了他对自己的关怀;第十六天开始突然不送,能够让女孩冷静地想清楚男孩对她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有男孩自己会少了什么;第十八天又送,是为了防止女孩忘记自己而习惯没有他的生活。

课堂精讲:

适时冷却不但不会使彼此关系冷淡,反而会加深彼此的交往,更利于彼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淬火效应。

淬火效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为适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发生争吵,而争吵往往是由于两人极其不冷静,或者至少是有一个人失去了理智而造成的。无论是哪一方的原因,当争吵发生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即冷处理,将怒火先压制住。

如果是对方感情冲动,无论你赞同还是劝诫都是火上浇油。这时,你只要当好倾听者,让对方发泄就好。

如果不冷静的人是自己,你不妨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还可以利用伸展腿的动作来放松自己,给自己降火,使自己冷静。

课堂总结:

当你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暂时冷却彼此的关系,往往会比穷追猛打更有利。淬火效应就是一种冷却的处理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彼此的关系,而且能够缓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把阻碍你的墙变成承载你的路

课堂导读:

乔治和吉姆是邻居,两家一向不和。

一天,吉姆突然发现乔治家的草已很高了。附近的人都明白这是家里长期无人的信号,吉姆想,这不是等于公开邀请小偷入户吗?

尽管心里非常不愿意,但第二天早晨,吉姆还是把那块长疯了的草坪除好了。

几天之后的一个周日下午,乔治和妻子多拉从外地回到了家。他们发现有人帮他们除了草,感激不已,挨家挨户地询问寻找好心人,这当中自然不包括吉姆。

但是,所有被询问的邻居都说不是自己做的。最后,乔治敲了吉姆家的门,问道:“吉姆,你帮我除草了?我问了所有的人,他们都没除。杰克说是你干的,是真的吗?”

“是的,乔治,是我除的。”吉姆答道。乔治犹豫了片刻,最终,用那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嘟囔说“谢谢”之后,急转身马上走开了。

从那以后,两家的关系便缓和了许多。吉姆的主动帮忙就这样消除了他与乔治之间的敌意,两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课堂精讲: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那么,我们如何化解他人敌意呢?

想要化敌为友,你必须学会率先迈出第一步,主动示好。毕竟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你肯先迈出示好的第一步,对方一般都会放下对你的敌意。有些时候,一两次的示好并不能改善你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坚持这种行为不放弃,那么对方早晚有一天会感受到你的诚意,从而对你放下戒备,最终变成朋友。

课堂总结:

你眼前的敌人,在未来的生活里是继续充当你的敌人,还是成为你的挚友,这完全在于你的决定和做法,在于你如何去做。我们说敌人仿佛一堵墙,只要你能率先拆掉这堵墙,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本树在你面前阻碍前进的墙,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铺在脚下的一条路,带领你走向更远的地方。

第4周人存于世,要通晓处世方圆

让自己倾听的耳朵更灵敏

课堂导读:

纽约电话公司接待过一个恶意咒骂接线员的顾客。这位顾客态度刁蛮、满腹牢骚,十分不容易对付,他甚至威胁要拆毁电话,拒绝支付他认为不合理的费用,他写信发给报社,还向消协屡屡投诉,致使电话公司引起数起诉讼案件。

最后公司中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被派去访问这位不近情理的顾客。这位调解员静静地听着,让这位好争论的顾客尽情发泄他的满腹怨言。

“在这几次访问中,我耐心倾听,并且同情他所说的每一点。我从未像电话公司其他人那样同他谈话,他的态度慢慢变得和善了。我要见他的真实目的,在第一次访问时没有提到,在随后的两次也没有提到,在第四次我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案件,使他把所有的欠款都付清了,他也撤销了向消协的投诉。”

课堂精讲:

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尊重你、在背后称赞你,较好的一个方法是耐心倾听对方的话。要知道,即使一个最不讲道理、最顽固的人,也会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听者面前软化下来,变得温顺可人。

反之,如果你希望别人躲闪你、轻视你、在背后嘲笑你,也有一个方法:绝不要听人家讲三句话以上,不断地谈论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就不要等他说完。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一个脾气最温和的人,也会在你面前变得不近人情。

请记住,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比对任何人、任何事更感兴趣。

课堂总结:

交际学上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则是:“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倾听就是最好的鼓励,这表示你对他的观点感兴趣,欣赏他说话的方式,甚至是欣赏他整个人。

人未出头时,要能而有度

课堂导读:

古代的皇帝在选择太子时心里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太子贤明,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皇帝的这种心态,让太子很难处理:不能不得人心,也不能太得人心;不能太不及父皇,也不能太胜过父皇,这中间的尺寸确实很难把握。

隋炀帝的太子杨柬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父皇产生隔阂。隋炀帝去狩猎,命令杨柬率领一队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柬猎获颇丰而炀帝一无所得。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左右侍从害怕被炀帝迁怒,推说是猎物被杨柬手下一队人阻挡,所以打不到。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柬来,认为他是为了想出风头,于是处处寻找杨柬的不是。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杨柬本非圣人,结果太子的名号也就无法保留了。炀帝父子间从此结怨,直到后来宇文化及谋反,派人分别去囚禁、杀害炀帝父子时,炀帝还认为是杨柬派人来抓自己的,而杨柬也认为是炀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也没有消除误会。

课堂精讲:

太子过于仁弱,力不服众,难以驾驭天下;过于贤明,众望所归,又危及皇帝的地位,使其持有戒心。因此,为了继承皇位,太子只得隐忍,能而有度。

我们平时为人处世也亦如此。俗话说,棒打出头鸟,在你还未出头时,即使你自认为你的能力过人,也要注意彰显的度。过犹不及,倘若太过表现自己,那么最后吃亏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低调是一种隐忍的处世态度,既可以帮你保存实力,又可以避免招致旁人的嫉妒。只有懂得能而有度、低调做人,才能为自身长远的发展做好计划。我们常常会说某个有成就的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事实上,仔细观察这些人,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懂得能而有度的处世哲学的人。

课堂总结:

能力太强,容易招人妒忌;处处出头,容易受到打击。在个人力量没有达到强大之时,把握能而有度的方圆之道,是很关键的。

圆润处世,不以权势论亲疏

课堂导读:

有这样一场家宴:宴席上坐着男主人、男主人单位的领导以及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让人感觉十分满意了,可是,围着花布裙的女主人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直对领导说:“没有什么好吃的,请领导对付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领导面前吃得半空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又放在他面前,热情有余地给领导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面对这样尊卑有别的款待,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即便不觉得难堪,也会觉得主人对他们款待不周。未等宴席告终,有些同事就以有事为由告辞了。

课堂精讲:

在宴席中,男主人眼里只有领导,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心理隔阂,如此尊卑有别的待客之道实属不智之举。

既不要过于亲近地位比你高的人,也不要过于疏远那些地位比较低的人。尽管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同,但每个人都需要受到尊重,维护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如果你忘记这一事实,与人们交际时,对重要人物谦卑有加,而对其他人却毫不在意,则会刺伤后者的自尊,日后有什么事要求人家帮忙,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的做法是不值得的。

在圆润处世时,要注意不能过分亲近权势。以权势视其关系亲疏,实则亲一时,疏一世。因为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才是圆润为人之道。

课堂总结:

圆润的为人之道,须持不尊不卑的姿态,与他人和谐相处。

过河拆桥,拆的是自己的人脉

课堂导读:

王璐有一个朋友,是她的高中同学。她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朋友就主动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王璐,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王璐就疏远她了。她有时也会向王璐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王璐总是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她。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王璐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当王璐下决心与她断交时,她伤心地流下了泪——她除了王璐竟没有一个朋友。

课堂精讲:

事后不要过河拆桥,人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灵魂,倘若失了人情,失了人心,你的人际关系网自然也就被无情摧毁了。可能你拆的只是一座桥,但旁观者清,你的行为势必会在他人心中留下不良的印象。这样一来,你还如何去赢得好人缘,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帮助呢?

课堂总结:

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将人情做好,尤其是办完事情后千万不要过河拆桥,而应该时时铭记着别人的好处,经常保持必要的联系。唯有这样,我们的关系网才会牢不可破。

切忌过犹不及,方能得力生存

课堂导读: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那一个更好些呢?”

子张是孙师,子夏是卜商,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

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课堂精讲:

上面的故事正是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

过犹不及是与人交往时应始终持有的一种观念。即使你与对方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也应当把握一个度。正如古人所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说,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地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

这种掌控有度的做法可以说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中庸,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比如吃饭,吃到恰到好处,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保持健康的胃口。

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有些人认为孔子讲的中庸就是不讲原则,那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中庸思想的本质是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这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法则。

课堂总结:

所谓中庸,并不是人际关系中的妥协和调和,也不是不明就里地充当老好人,而是说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无论交际对方是何类人,都一定要记住“过犹不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