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14099800000027

第27章 活跃的当下(3)

我们都知道存在着一个无限的外在的空间,而不知道我们里面是否也有一个空间。其实,我们内在也存在一个空间,它是由一个中心和周围的圆周线组成,由那个中心起向四周扩张的范围,都是空间。而只要有一个有限的中心,那么空间必定也总是受到限制的。在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更容易产生冲突,因为自我总是创造出一个空间来把自己围住,在周围建立起一堵墙来自我防护,然后把自己孤立起来。我们看着对面的一张脸庞时出现的喜欢与厌恶等情绪,都是从自我的中心点出发的,而这个中心点就造成了人与人的隔阂,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空虚无情。我们看东西也是带着过去的记忆和意象来观察的,因此产生了对象和“我”的隔离,物与“我”的空间导致了我们不能真正地去觉知被观察的对象。

只要存在中心,就没有自由。我们有没有可能去除时空的间隙,去除一个人和他所害怕的东西之间的隔阂?答案是:只有当我们不再延续自我感觉时才有此可能,即当我们能够结束内心累积的一切知识,即我们的经验、记忆、伤痕、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的生活方式,那个中心就会消失,时间和空间便不再是问题。

每天都是活跃的当下

现在的生活、每天的生活是活跃的当下。因此,如果我们试图用过去的东西即思想来了解当下的行为,那我们就根本不会明白爱意味着什么。于是分裂就出现了,生活变成了冲突。

——《智慧的觉醒》

佛家常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任何事物都是随风即逝的,没有一种可以延续的东西存在,只有当下才是活跃的、真实的。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悬崖,幸好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挂在半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面虎视眈眈;他往下看,脚下是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他向旁边看了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几颗熟透了的野草莓,红得十分诱人。于是他左手拽紧藤条,右手摘下野草莓放入了口中。

也许我们会问,他就要被老虎吃掉了或者即将掉入万丈深渊,怎么还有心情考虑吃野草莓?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三种选择:沿着藤条爬上去、掉下去或者悬挂在空中,但我们忘了,他当下立即能做的是吃野草莓。不用担心上去被老虎吃掉,也不用担心掉下去会粉身碎骨,不去想别的未知的事,就是先吃野草莓,或许等享受完野草莓之后老虎已经走了呢?这就是活在当下的心态。

对于活在当下,我们还可以解释得更简单。曾经有一个人问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是活在当下。”生活中,如果你能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做到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做好眼前的事情,你就已经在享受新鲜的、活跃的当下了。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每天反反复复的生活都感到疲倦,厌倦过去的日常经验,所以我们越老成、越聪明,就越只想活在当下,并发明关于“当下”的哲学。然而不幸的是,过去的每个经验都在我们的头脑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快乐的或不快乐的,并且我们都想保留那些快乐的记忆或经验。我们的思想总是怀旧的,而我们的欲望又想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的心被分裂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回忆过去,另一部分用来幻想未来,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在物质层面上,过去的经验对我们的技术领域可能有所帮助,但在生活领域,过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现在,如果我们不能看现在就因为我们背负着过去、背负着传统。思想是过去经验、知识、记忆的积累,是历史的、已经死了的东西,因此它只能使心灵陷入悔恨和眷恋当中,从而不可能看到新鲜的、活跃的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如果我们试图用过去的东西即思想来了解当下的行为,那我们根本不会明白。于是分裂就出现了,生活变成了冲突。

和已知的过去不同,明天是未知的,还没有到来,甚至我们应该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明天”这个概念?

我们的生存需要通过钟表显示的物理时间,否则就无法赶上公车、无法煮饭、无法做很多事。还有另一种我们承认的时间,我们在心理上创造的时间——明天。心理上的明天存在吗?这么严肃的质疑令我们充满恐惧。因为我们企盼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明天”因而成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但它其实是不存在的,它不仅不能为我们带来真相,反而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总之,如果我们靠抽象的概念去生活,那么我们就无法实际地体验。我们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过去、透过现在来投射未来,只有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保持敏感,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要想着昨天吃过什么山珍海味,睡觉的时候也不要去担心明天的工作和银行贷款,那样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活在当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享受幸福的滋味

幸福不是感觉,不是一样可以追求和寻找的东西。它会出现,但是如果你寻求它,它就会躲避你。

——《生命之书:365天克里希那穆提禅修》

有一个人问一位老先生:“什么叫幸福?”

老先生说:“幸福的福字就是一件衣服一口田,够吃够穿就得,知足常乐。”

那么,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幸福在于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想要一辆汽车,就有一辆汽车;想要和某人在一起,就能和某人在一起;想拥有一所大房子就有一所大房子;想成为一个政治家就能成为政治家,那就是幸福。如果这些想要没有得到实现,那么我们就是不幸的。所以我们所谓的幸福就是得到我们想得到的,诸如成功、名望、地位、金钱等。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事情、关系、思想和观念来寻求幸福。当我们通过某种东西来寻求幸福时,那东西就比幸福本身具有更大的价值。比如,我们在财产中、在家庭中、在名望中寻求幸福,于是财产、家庭和观念成了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人们眼中,事情、关系和观念成了首要的,而不是幸福。这就使得幸福常常被那些所谓的成就掩盖起来,我们感觉到的是那种能触摸得到、看得到、听得到的物质,而不是幸福本身。

幸福是一种满足的状态,而不是物质的东西。有些人通过工作、学习、结婚、生孩子、买房子、买车等的实现来感觉幸福,那种幸福特别短暂,而那短暂的幸福又很容易因为时间而转化为陈旧的东西,接着换来悲伤。当人们抛弃这些物质的支撑时,就已经身在幸福之中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斯·梅特林克的《青鸟》一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幸福的童话故事。圣诞前夜,棣棣和咪棣家来了一位仙女。她请兄妹俩为她生病的女儿寻找青鸟,并送给棣棣一顶能看到事物灵魂的神奇的帽子。两个孩子在猫、狗和各种静物的灵魂的陪伴下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光神的指引下寻找青鸟。他们在回忆国、夜神宫殿、幸福花园、未来世界、墓地和森林里寻找青鸟,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年的期限到了,两个孩子回到家,邻居太太的女儿一直生病很想要棣棣的小鸟,棣棣以前舍不得,当天却一口答应送给她。这时小鸟变成了“青鸟”,邻居女孩的病也好了。原来青鸟一直在他家里,青鸟就是幸福的象征。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每一个正在寻找幸福的人一个启示:幸福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并不难得到。如果我们经常怀着无私、良好的意愿,那幸福就在咫尺之间。

幸福既然无处不在,为什么我们要去“寻找”幸福,而不是“觉知”幸福?可以寻找的东西定然不是永恒的东西,那肯定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的头脑也绝不可能找到幸福。幸福不是感觉,它也不像感觉是一样可以追求和寻找的东西。感觉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因为它一直会失去,但是幸福无法被找到。记忆中的幸福也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现在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过去的东西并不是幸福,对过去幸福的经验就是感觉,因为记忆是过去的,而过去就是感觉。无论过去我们曾经多么幸福,它永远也不能保证我们现在的幸福。

幸福就是当下,我们要在每一个当下即刻地享受幸福。我们无需到处寻找,它不存在于过去,也无需寄存于将来。我们若想拥有一种持续的、永恒的幸福,那么就必须一刻接一刻地在每一个当下体验生活、觉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