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化茧成蝶:李宁向左 俞敏洪向右
14099000000025

第25章 苦难是成功的词根,影响俞敏洪的童年往事(1)

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我们才能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童年的俞敏洪:老虎和病猫

1962年,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农民家庭。他中关村新东方大厦的办公室里还挂着当年农村老家那间破旧故居的照片。在一片长着荒草的土地上,立着两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那就是俞敏洪在江苏省江阴农村的老家。俞敏洪挂出这张照片,为的是永远记住那段艰苦的岁月。

俞敏洪本来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但是他的哥哥在4岁的时候得了肺炎,因为俞敏洪的外婆迷信,不让送医院,结果最后一刻送到医院已经晚了,医生说如果早来一个小时还是有救的,他的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撕心裂肺地哭了很长时间,之后就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俞敏洪的身上。

俞敏洪小时候老是生病,严重的时候他同时得了哮喘病和肝炎,父母很为他担心,尤其是母亲。自从他哥哥病死后,只要俞敏洪有一点毛病母,亲就送他去打针。所以,俞敏洪小时候最多的记忆就是天天打针。

因为体弱多病,俞敏洪从小就是一只小病猫,但家乡的人们都管他叫做“老虎”。这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俞敏洪小时候爱睡觉,睡得香的时候,他会发出轰隆隆的低音,很像老虎的吼声;另外一个原因是俞敏洪小时候体质不好,家人为了图个好兆头,特意给他起了个“强悍”的小名。不管怎样,俞敏洪说,自己的前30年是以“病猫”的姿态示人的。

因为家贫,俞敏洪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要在农田里干很多的农活,插秧、割稻、撒猪粪,样样都干。农忙时,父母下地干活,俞敏洪就在家做饭、炒菜、洗衣服。每天放学回家,母亲还分配给他一个任务:背个篮子去地里割草、喂猪、放羊。家里的猪和羊,是全家能够换点钱过年的唯一保证。

俞敏洪小时候被母亲打过一次,他至今记忆犹新。农村孩子从小赤脚在地上跑,很少穿鞋,也没钱买,大概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用攒了很久的几块钱,给他买了一双崭新的凉鞋。他穿上后十分高兴,跑出去向伙伴们炫耀,然后就和伙伴一起到河里游泳玩耍,游完泳就赤脚回家了,根本就忘了凉鞋的事。回家后母亲一眼就看到了俞敏洪光着的脚,马上和他一起去河边找,哪里还有凉鞋的影子。母亲一急,把他一顿臭打,还把一根竹竿打断了。刚打完,别人就把捡到的凉鞋送来了。晚上他屁股疼得都坐不住,母亲又抱着他哭了一夜。

母亲爱他,但从来不宠他,在生活上要求他吃苦耐劳,在学习上要求他上进。母亲总说在农村一辈子太苦了,最好能好好读书,将来出去才有希望。连俞敏洪自己都说:“我的勤奋很大程度上是被我妈逼出来的。如果没有我妈,我肯定走不到今天这个地步。”

俞敏洪的母亲是严厉的,而他的父亲是宽厚的,俞敏洪童年调皮贪玩的记忆都与他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父亲很爱喝酒。父亲经常帮助别人造房子,主人请客喝酒是免不了的,父亲出去打工常会带上俞敏洪,所以他在父亲的熏陶下很小就学会了喝酒,后来居然喝出了不错的酒量。有一次过春节时,父亲带他去走亲戚,结果他喝醉了,又去爬树,从树上掉到了河里,差点淹死,为这事父母亲还吵过一架。

俞敏洪的家乡江阴地处长江三角洲,是个河道纵横的地方。在他家的屋后面就有一条小河。有时候家里没有了下饭的菜,父亲就会跳到河里,不一会儿就手抓两只螃蟹上来了,可别人下去什么也抓不到,这让俞敏洪佩服得不行。到秋天,河水快干涸的时候,父亲就会在小河的两头筑上两道坝,然后用水桶把水一桶桶舀干,最后把河里的鱼虾、螃蟹、泥鳅、黄鳝通通抓得一干二净。这一天常常是全村小朋友的节日,所有的小伙伴都和俞敏洪一起投入战斗,弄得浑身是泥,最后大家都满载而归。

俞敏洪说:“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宽厚,学到了退一步海阔天高的态度,我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坚忍不拔、绝不放弃的精神。我父母成就了我的个性,我的个性融入父母的优点,也把他们个性矛盾地结合到了我一个人身上。今天我做事的风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几乎每一点都能够从我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父亲的魔术:碎砖头变房子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匠,在家乡一带小有名气,所以在村子的方圆十里之内,只要有人家盖房子,一般都会请他的父亲去帮忙。

俞敏洪从小就发现父亲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喜欢捡拾碎砖头。因为他父亲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丢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两块,或三块五块。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带回家。久而久之,俞敏洪家的院子里就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在俞敏洪看来,这无异于一个累赘,没有用处的砖头碎瓦堆把本来就小的院子弄得更加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等到砖头碎瓦堆积到一定的高度后,俞敏洪的父亲开始在院子一角的空地上测量,开沟挖地基,和泥砌墙,用那堆碎砖左拼右凑,一间有模有样的小房子拔地而起。房子建好后,父亲把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干净漂亮的房子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俞敏洪的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在小小年纪的俞敏洪看来,父亲就像一个魔术师,一堆无用的碎砖瓦竟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房子。他觉得父亲很了不起。

父亲做的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影响着他此后做人做事的态度,他说:“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我父亲向我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当时我家穷得几乎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但我父亲没有放弃,日复一日捡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有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无论是在上大学的日子里,还是在新东方的创业历程中,这种精神力量一直在激励着俞敏洪,也成了他做事的指导思想。俞敏洪在做事之前,他一般都会问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只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做任何事都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正如俞敏洪所说:“把所有的小目标加起来就是一个大目标,就像搬砖头一样。你搬一辈子的小砖头,你就永远办不了大事,但是你有一个目标,要造房子,你就能成功。”

如果将创业目标比做大房子的话,那么到达终极目标的路程就是一个建造大房子的艰难过程。漂亮美观的大房子,就是由一块一块砖头垒起来的,这一块块的砖头就是一个个被细化了的小目标,没有它们,作为终极目标的大房子就不可能建造起来。

俞敏洪是一个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许多小目标的高手,在他生命中有三件事便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件是俞敏洪参加高考,目标明确。他说:“我要上大学,第一、第二年我都没考上,我的砖头没有捡够,第三年我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

第二件是俞敏洪背单词,目标明确。他最初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他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背。在背过的单词不断遗忘的痛苦中,父亲捡砖头的形象总能浮现在他的眼前,最后俞敏洪记住两三万个单词,成了一名不错的词汇老师。

第三件事是俞敏洪做新东方,目标明确。他立志要把新东方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他平均每天给学生上6~10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放弃了,他也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次上课他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到今天为止他还在努力着,新东方这座房子越建越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俞敏洪看来,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等于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做好点点滴滴的小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只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小事积多,就会慢慢发展壮大,最终定能走向成功。

当时,新东方越办越红火,俞敏洪越来越接近成功的时候,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俞敏洪来,并把他称作传奇人物。俞敏洪听到这个称呼时,笑着反驳说:“传奇人物?我才不是呢!我见过很多被封为‘传奇人物’的人,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传奇的地方。很多人只是认认真真比别人多做了一点事情,或者做事的方式独特了一些,就被叫做传奇人物了。其实,他们只是比常人更加努力和用心一点,做出了一般人认为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也有很多媒体称我为传奇人物,我觉得自己再普通不过,甚至觉得自己很笨,因为我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一般,考大学考了3年才考上。怎么做成新东方的?慢慢磨出来的呗。因为大脑不够用,只能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我和大家一样,每天吃三顿饭,晚上也睡觉,不同的是可能很多人干一件事久了就烦了,我不烦,我干一件事干得越久越来劲,所以到今天还在对学生不亦乐乎地重复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