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14098900000010

第10章 心理学与生活——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秘密(4)

随波逐流从人愿——从众心理

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中,虽然每个人都很自信,但我们时常会受到周围人行为的影响,出现“跟别人走”的做事风格,这不是因为人做事缺乏主见,主要是从众心理的后果。

在美国某餐厅有两位服务小姐,一位叫梅莉,一位叫珍妮。她们为了引发客人支付小费,都各自在收取小费的盘子里先放了一枚银币。不过,梅莉放的是10分的,珍妮放的是25分的。结果,两个小时以后,梅莉收到的小费,都是10分的银币,而珍妮收到的却都是25分的。这是因为客人支付小费,大多拿不准以多少为宜,那么就会以别人的做法为自己的标准。

哈佛心理学家解释,在心理学中,个人的观察和行为受群体的引导成压力,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从众”。

从众现象随处可见,想买电脑但不知买什么牌子的,见周围的人都用“苹果”的,便不自觉地将目标锁定于“苹果”上,中午去吃饭,不知吃什么,往往总倾向于去人多的窗口打饭。还有,假如你想去洗手间,而在“洗手间”牌子下面有两个门,但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两个门上的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无从得知哪边是男厕,哪边是女厕。这时候你因为怕走错厕所,让他人和自己都尴尬,你很不自在地、沮丧地站在那里,来回踱步。正在这时,从左边的门里走出来一位体面的绅士,这下你可松了口气,可以大胆前进了,因为你很有把握地确定左边那间是男厕,右边那间是女厕。

这都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而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可靠。

哈佛专家指出,从众心里是把双刃剑,我们做事前还是要相信自己,从自己的认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不要一味盲从。

第4节不良嗜好的心理透视

孩子吃手指的背后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身边有儿童在吃手指。据调查,吮手指和咬指甲是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哈佛心理学家指出,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吮手指的儿童的发病率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的发病率则高达44%。

有统计表明,90%的正常婴儿都有吮手指的行为,特别是儿童长牙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一般说来,儿童到2~3岁后,这种吮手指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但如果过了这一年龄阶段,还仍然经常吮手指,则属于不正常现象了。

咬指甲可在儿童期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生痼癖,但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儿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间,男女人数相等。

兰普森夫妇的孩子现在刚满4个月,从2个半月开始吃右手大拇指以来,就不爱吃奶了,现在更是变本加厉一双手十个指头都放在嘴里吃,吃得津津有味“吱吱”响,连睡觉都要吃着才能睡着。夫妻俩纠正她不让她吃,她就拼命地哭,用其他东西代替她也哭。

几个月大的幼儿为什么会吸吮手指呢?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婴儿在“口腔期”,若能得到父母的耐心照顾,感到亲切和愉快,就能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相反,在“口腔期”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和照顾,婴儿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对别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婴儿时期,爱吮手指、咬乳头,长大后,便会出现咬指甲,甚至吸烟等坏习惯。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吮手指是智力发展的信号:宝宝到了2到3个月时,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婴儿学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用小手在眼前摇动,眼盯着自己的小手看,这是看手游戏;另一个是吸吮手指,因宝宝最初是以舌头感知外界物体的,宝宝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认识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此外,吮手指是宝宝的心理安慰剂。宝宝往往在自己的某种需求达不到满足时,如饿了却等不到奶吃时或宝宝需要妈妈的爱抚却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开始吸吮手指作为安慰剂来稳定自己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吮指并不需要纠正。

但是哈佛专家进一步指出,孩子在两三岁时吃手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到了四五岁甚至更大时还吃的话,就有些不正常了,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毫无疑问,吃手指这一不良习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吃手指的原因有:

1.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对孩子要求过严,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抚和关注,特别是缺乏母爱。

2.缺少同龄伙伴

当孩子从学校、幼儿园回来后,如果常常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吮手指、咬指甲,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3.适应困难

当儿童适应新环境感到困难,或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也会产生此行为。

4.模仿

有的儿童吃手指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从同伴那儿模仿而来的。

5.教育不及时

儿童从吮手指、咬指甲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后,便会时刻想着去吮去咬,如果父母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儿童养成习惯性行为。

6.其他原因

如在饥饿、身体有疼痛或其他不舒服的表现时,吮手指、咬指甲可以转移分散对饥饿、身体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这种饥饿、疾病等不良情境经常出现,则可能使这类动作形成习惯性动作。

吃手指易使儿童手指感染,牙齿发育畸形。咬指甲多发生在紧张不安或心情抑郁时;咬衣襟、咬铅笔或咬类似物品多发生在学龄初,伴随睡眠不良、磨牙、抽动症等行为问题,或焦虑、孤独、退缩等情绪问题。因此,这些顽固性习惯的主要不良后果不在于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而是对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提示。

吸吮手指本来是一种儿童的本能行为,约有90%的婴儿都有这种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慢慢就消失了。但如果上学后仍改不了这个毛病,就会引起同学的嘲笑,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使他精神上产生一定的压力。而且,他们经常咬指甲,常使指甲周围皮肤被咬破,被感染,甚至使指甲脱落,这样将会影响手指的精细动作,影响学习和工作。

那么,该如何矫治孩子吃手指这一毛病呢?

第一,要消除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如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或对孩子要求太严,经常打骂,这些不良环境因素都会加剧孩子吮手指和咬指甲的毛病。温馨和谐的家庭,才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有利于克服吮手指和咬指甲的毛病。

第二,在儿童吮手指和咬指甲时分散、转移他的注意力。总让小儿有事可干,如画画、搭积木,或帮父母干点事。这样儿童吮吸手指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这种不良行为习惯也有可能最终消失。

第三,家长不要暗示或强化这种行为。如在孩子出现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时,家长就叫嚷:“看,他又在咬了!”这样做,不但不能使他克服这种毛病,有时反而变本加厉。当他听到叫嚷时会感到紧张,越紧张,越是不由自主地咬起来。因此,遇到这样的儿童时,首先家长不要神经质地老盯着他。

第四,运用“厌恶疗法”。在不得已时,可在孩子的手指上抹点黄连素或胡椒粉,使他吮吸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习惯。

此外,也可运用“行为疗法”。如他在看电视时出现吮手指或咬指甲的行为你就把电视关了,以表示惩罚。当他长时间没有这种不良行为时,可以给予奖励。

总之,只要家长能正确对待孩子吃手指的行为,就一定能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且还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任何伤害。

吸烟成瘾的心理解读

莱克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他只有17岁,但是他已经有了4年的烟龄,从初中三年级他就开始吸烟了。下面是他有关香烟的一段告白:“我挺喜欢吸烟的。我觉得烟这个东西挺适合我的,虽然我年龄不大,但各种好烟我都尝过,这方面的经历我不比任何人差。现在进入高三了,我越发感到我离不开烟了。有时候学习到深夜,非要抽上一根烟才可以提神。平时上课的时候,当觉得有点疲劳时,也会偷偷去厕所过烟瘾。有时候,我很想戒掉抽烟,但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也有不少‘老烟鬼’,大家课间聚在学校的一角,就会轮着发烟抽。每次当我发誓要开始戒烟时,这些人就三番五次地劝我,最后我就挡不住别人三言两语的劝诱,重新开始抽。父母对我抽烟早有耳闻,也不想拿我怎样,只不过内心里,我很想以新的形象表现给父母看,只是我也不能肯定什么时候我才会戒烟成功。”

日常生活中,像莱克这样的烟民随处可见。他们把烟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需要烟的力量振奋自己的情绪。有些嗜烟成瘾的人一时也不可离开香烟,而一些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也盲目地抽烟以显示自己的“成熟”与“潇洒”。当然男女吸烟的心理也存在差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戴尔菲诺和贾姆纳通过研究发现,男性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如很多人希望通过吸烟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少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也有些人通过吸烟解除疲劳,集中注意力。相反,女性吸烟则较少出于上述动机。她们之所以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或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

吸烟的习俗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开始的,其历史不过几百年,但在世界各地,吸烟的人数却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加。吸烟是一种后天形成的不良嗜好,它对自己、他人和环境都有较大危害。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达250万之多,可以说,烟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吸烟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好奇。

对于大多数吸烟的青少年来说,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看到成年人吸烟,他们想亲自去体验其中的滋味。

2.模仿。

香烟具有多种象征作用,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大烟鬼,例如丘吉尔的雪茄,斯大林的大烟斗,这些伟人形象与香烟联系得如此紧密,无形中便成了一种力量和自信的象征,吸引着许多青少年去模仿。此外,成人或同伴的影响,吸烟者那种潇洒自如、悠然自得的神态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吸引着年轻人去模仿。

3.消愁。

有不少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以后,便借抽烟来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消除烦恼。

4.提神。

吸烟上瘾之后,人们发现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而生理上的烟瘾使得抽烟成为一种习惯和享受,许多吸烟成瘾的人不吸烟就没精神,而一抽烟,就精神焕发,思路大开。

5.显示自己的成熟。

在许多青少年眼里,吸烟是一种男子汉的标志,是成熟的标志。他们为了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而选择了吸烟这种方式。

由于吸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环境的影响极大,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哈佛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些戒烟的方法:

1.首先要加强戒烟意识。

刚开始戒烟,人的感觉总是不太舒服,但是要有这种意识,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2.寻找替代办法。

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如果你喜欢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烟,那么你把每天早晨喝咖啡换成喝茶。

3.打赌。

一些过去曾吸烟的人有过打赌戒烟的好经验,其效果之一是公开戒烟,能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支持和监督。

4.少参加聚会。

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大多吸烟,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应婉言拒绝参加此类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5.消除紧张情绪。

如果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是你吸烟的主要原因,那么拿走你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生活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矿泉水,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几分钟就行。

6.游泳、打球和洗蒸汽浴。

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淡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

7.扔掉吸烟用具。

烟灰缸、打火机和香烟都会对戒烟者产生刺激,应该让它们从戒烟者的视野中消失。

8.转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烟初期,多花点时间从事一些会带来乐趣的活动,以便转移吸烟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样在电视机前度过,可以去按摩、听唱片、上网与家人散步,或与朋友通电话讨论股市行情等。

9.经受得住重新吸烟的考验。

戒烟后又吸烟等于戒烟失败,但要仔细分析重新吸烟的原因,避免以后再犯。

这些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后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戒烟效果。

饮酒者的心痕

很多人喜欢饮酒,世界各国都在喜庆的欢宴中少不了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美酒更是一种时尚。作为礼仪交流的一种方式,酒文化的含义早已超越了它原本的内涵,但是这只能是在“适当”饮酒中才能展示其高雅和喜庆的风范,一旦陷入酗酒成瘾状态就完全变了性质。嗜酒者对酒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这在没有酒瘾的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那么酒瘾是怎样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