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艺术常识
14098500000032

第32章 工艺——能工巧匠的手艺(2)

§§§第211章 竹编:集娱乐与实用于一体的手工艺

人类定居生活以后,便开始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有的时候,人们生产出的农作物和其他食物会有些剩余,人们于是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织成篮、筐等器皿。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竹子开裂性强,有弹性和韧性,容易编织且坚固耐用,便将竹子作为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后来,人们不仅学会了用竹子编织各种生活必备品,还学会了编织一些好看的装饰物,于是竹编工艺便形成了。

殷商时期,竹编的纹样日趋丰富,人们用竹子编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印在陶器上以作装饰之用,有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多种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子的利用率进一步扩大,编织技术也逐步向手工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意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秦汉时期的竹编工艺在沿袭了前一时期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此时竹编又多了一项用途——小孩子的玩具,例如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的花灯。隋唐时期,竹编制品花样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以竹编人物形象为主角的戏剧——扎马戏。到了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串巷上门编织竹席、竹篮、竹箱,等等。明代中期以后,竹编制品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大圆盒,等等。再到清代以后,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更加完善,共发展出150多种流行的编织技法。

§§§第212章 金银器:古代辉煌的传世之诗

金银是世界各地传统及现代手工艺品的主要用料,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而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随后,金银制品在希腊、罗马、波斯等地兴起且工艺开始进一步发展。

在我们国家,金银器发展的历史也极为辉煌。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金制品,春秋时期银制品开始出现。那个时候,金银制品多数还只是用于小型装饰品上,造型比较简单。

后来,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及魏晋南北朝时的异域风情后,到唐代时工艺水平达到巅峰,普遍使用钣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捶打、刻凿、镶嵌等技术,技艺成熟而精湛,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而唐代之后的宋元时期,金银器进一步发展,在工艺装饰上加入了绘画艺术的元素,因而比之前的金银器多了一丝诗情画意,显得更为清秀典雅。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点是华丽而浓艳,此时的金银器造型与工艺都特别讲求精细与美观,会在作品上面镶嵌珍珠、宝石,而且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结合在一起,制作中精雕细琢。

现在,在我国的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后妃御用的金银器最为丰富,既有礼乐器、生活用具和各种陈设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龛塔、供器、法器,等等。这些金银器的工艺几乎全部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此外还镶嵌了许多价值不菲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藏品。

§§§第213章 首屈一指的金银器工艺——鎏金

在我国传统的金银器手工艺里,有一种技艺尤其值得一提,那就是鎏(音同“刘”)金。

鎏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汞齐就是汞与一种或几种其他金属所形成的合金),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等水银蒸发后就只剩下金附着在铜器表面且不会脱落的一种手工艺。这种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汉代时也称之为“金涂”或“黄涂”,现代也称为“火镀金”。

我国是最早使用鎏金技术的国家,制作出的鎏金工艺品造型奇特,技艺精湛,但遗憾的是,很多工艺品在世代的流传中已经被破坏了。现存的鎏金工艺品,较有代表性的有藏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的鎏金铜佛像。此像铸于十六国后赵太祖石虎建武四年(338年),整体以青铜铸造,高39.7厘米,表面鎏金,佛像高肉髻,宽额,双手作禅定印,着通肩大衣,衣褶自身体中心线向左右对称雕出,整体造型朴素细致。

战国时期的鎏金人擎铜灯也是鎏金工艺品的代表作,现存于我国湖北省荆门市的荆门博物馆。这是一件照明用具,由灯盘、灯柱和铜人三部分组成,整体高16.3厘米,灯盘口的直径为8.8厘米,铜人高6.9厘米。灯盘较浅,平沿内斜,斜弧壁,盘外有两周凸棱,盘中有高1厘米的锥状钉,用来插蜡烛或缠绕灯芯,灯盘下为上粗下细的圆形灯柱,中间接口为子母口,拆卸非常方便。铜灯上面的铜人遍体鎏金,身着楚服,头挽右髻,发髹黑漆,宽额,浓眉大眼,直鼻小嘴,圆脸,耳微外移,左手扪胸,右手执灯,犹如擎着一把雨伞,神态典雅。鎏金人擎铜灯可以有力地证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鎏金技术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第214章 玉器:古代财富与权贵的象征

玉是一种色彩亮丽、质地坚硬的珍稀石头,用玉雕琢而成的工艺品就是玉器。我国玉器工艺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不仅作为装饰物出现,还是财富和权贵的象征。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偶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发现玉比起一般的石头来更为坚硬,于是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由于它又具备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看起来特别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人们就慢慢用它来做装饰品了。后来,随着玉石资源的不断开采和玉器工艺的不断发展,玉器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种类和多种多样的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有句古话叫“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一块玉石只有经过人工的精雕细琢才能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说玉雕工艺成就了价值不菲的玉器工艺品。我国的玉雕制品主要有玉杯、玉镯、玉盘,等等,造型可爱,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我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因而在世界上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我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企及的。

§§§第215章 民间工艺的佳作——漆器

漆器就是将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工艺品和美术品。我国是漆器工艺运用最早的国家,早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学会利用漆来制作工具及装饰品了。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我国的漆器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之一。

由于装饰性强、轻便耐用且工艺精湛等特点,漆器深受人们的喜爱。漆器的种类繁多,有彩绘、描金、堆漆、雕填等20多个品种,有些甚至传到了日本等地,对当地的手工艺品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扬州漆器是我国民间漆器工艺品的代表之一,产于江苏扬州,在西汉年间就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造型稳固雅致,做工细腻精巧,色彩和谐匀称,光泽柔和腴润,具有传统工艺富丽沉静的民族特色。现在的扬州漆器主要有雕漆嵌玉、平磨螺细、骨石镶嵌、红彩勾刀和刻漆五大类,作品有桌柜、家具、屏风、陈设装饰品等300多种。

福州脱胎漆器是漆器工艺品的又一代表,产于福建福州,作品轻巧美观,色泽光亮,防水性好,耐高温和酸碱腐蚀,主要品种有瓶、盘、盒、文具,等等。它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早在清朝时就已经享誉海内外,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第216章 北京工艺品的名旦之一——景泰蓝

相传数百年以前,皇宫里失了一场大火,宫中的一些金银珠宝在熊熊的大火中竟烧成了一种五颜六色的结晶体。当时的人们便从中得到启示,把高温烧制的彩釉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制成了我国有名的美术工艺品——景泰蓝。

景泰蓝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手工工艺品,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是工艺美术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元朝。开头故事里介绍的那场大火是否真的存在成未可知,但能够肯定的是景泰蓝起源于元朝时的京都,盛行于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6年)。由于其所采用的颜料以蓝色为主,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制作景泰蓝的时候,先要以紫铜制胎,然后由工艺师在治好的铜胎上手工绘出各种各样精妙的图案,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我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第217章 盆景:寓情于景,借景传情

盆景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最早源于我国新石器时期,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一般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它是呈现于盆器中的风景或园林花木景观的艺术缩制品,用以表现大自然深远的意境,因而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新石器时期的盆景以草木盆栽为主,夏商时期以玉雕、石玩为主,汉代开始出现木本盆栽。唐代是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文化艺术辉煌发达,盆景随之突飞猛进,其历程经过了由草木盆栽转化到木本盆栽,由原始盆栽转化到艺术盆栽,由以生产为目的转向了以欣赏为主,以及由一般艺术盆栽升华到高级盆景这几个阶段。

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

盆景的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更是千变万化。盆景的艺术性主要以艺术表现手法为衡量。一般来说,盆景造型要具有艺术美,还要具备更深层次的内涵意境,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能看到景,还能通过景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景外的意境。此外,盆景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对比”的手法,对比有主客、高低、大小、远近、疏密、繁简、虚实、藏露、刚柔、巧拙以及色彩等内容,要求做到对比能调和,变化能统一,达到“平中求奇”和“不似之似”的境界。

§§§第218章 我国传统的四大名绣

刺绣,就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在绣料上刺缀运针来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我国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

根据针法风格的不同,刺绣分成多种不同的技艺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我们将这四种刺绣的流派合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苏绣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精细、素雅著称,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苏绣中的极品是双面绣。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收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始创于楚国,清代时成为长沙的主要手工艺品。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绣的作品多为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等。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运用齐针、接针、打粉针等针法外,还独创了掺针法。掺针的针脚参差自如,使不同色的线相互融合,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金银垫绣富于立体感,富丽堂皇。粤绣题材广泛,以百鸟朝阳、龙凤、博古类最多。它从唐朝时技艺开始突飞猛进,刺绣工人用孔雀的羽毛扭成绒缕,绣制服饰,金翠夺目;再用马尾缠绒,作为勒线,绣制轮廓以增强表现力。

蜀绣兴起于四川一带,主要集中于四川成都,在晋代时有“蜀中之宝”之称。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用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100多种针法,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的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