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52

第52章 制度经济学(7)

四、简要评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经济体制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时期。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对传统比较经济体制研究进行理论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进展,是出现了“比较制度分析”这一前沿性的成果。青木昌彦在书中对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义,讨论了在公共资源、社会交换、组织结构等领域的制度产生和演化的条件及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借鉴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制度安排的案例,构建了关于制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用以分析经济整体制度安排的系统特征及其变迁。尤其是,作者根据该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中现实且更复杂的制度安排进行比较制度分析,包括公司治理机制、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日本主银行制和硅谷模式等,综合上述分析,作者归纳了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几种重要模型,并对全球范围内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在全球一体化加深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情况下仍然呈现多样性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设想。本书代表了近年来国际比较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理论发展,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反响,本书把比较制度学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图为新比较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近20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制度转型之中。有关制度和制度变迁、激进制度转型与渐进制度转型、制度变迁的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等问题的思考和论辩,对于中国的制度转型和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书以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制度和制度比较,为这些问题的思考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和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比如,“共有信念”的博弈制度观和用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性来说明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历史过程在选择特定均衡结果时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这对于研究中国制度变迁提供了较有意义的理论基础。

扩展性阅读文献

[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林木西,曹艳秋.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名著32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日]青木昌彦,[日]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4]周冰,靳涛.青木昌彦的制度观与制度演化的进化博弈思想评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3).

[5]张欢.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04(01).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蓉)

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①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著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一、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1920— )是美国经济学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是新经济史学的先驱者、开拓者。诺斯于1950年成为华盛顿大学的教授,1972年担任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斯“始终如一地站在近些年来席卷经济史学界的新浪潮的最前沿,而这股浪潮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于悬而未决的经济史问题”(马克·布劳格)。诺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总结他30多年研究经济史的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经济学尤其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理论。在这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增长》。

二、本书精要

在书中,作者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尚无任何分析框架将制度融入到经济学与经济史中去,无论是流行的经济理论还是计量史学,都未能揭示制度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本书的目的就是提供这样一种基本框架。这一分析的意义在于对大部分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历史变迁作出一种新的诠释。在本书第1篇,诺斯讨论了制度的本质以及制度对经济(社会)绩效的影响。第2篇诺斯简要地给出一种制度变迁理论,不仅为经济史或其他历史提供一种基本框架,而且还要解释过去是如何影响现在和将来的,以及渐进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对一定时点上人的选择集合的影响,另外还讨论路径依赖的实质。第3篇解释历史过程中不同经济的绩效差异。

本书认为,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接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增进这种理解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本书给出了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本书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三、作品内容

1.制度

第1篇第1章一开始,诺思就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他对制度概念的基本理解:“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除这部著作外,之前和之后的文著中,诺思也一再指出,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制度基本上由三个部分构成:“正式的制度、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有了对人类社会制度现象的这样一个基本认识,诺思首先讨论了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的三个基石性问题,即人类合作、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问题。在对新古典经济学中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假设——即在一个无制度存在的假设环境中做理性选择——进行一些讨论后,诺思主张:“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人类行为的两个具体方面:(1)动机;(2)对环境的辨识。”在诺思看来,人类行为要远比蕴含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内部的个人效用的“理性最大化”来得复杂。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行为,还有利他主义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来处理信息和辨识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影响。诺思深刻地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而“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结果,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制度,并产生了人类社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锁入效应,等等。

在谈到交易费用范式在制度研究中的意义时,诺思认为,由于人们在市场交换和社会交往中的信息不完全,因而人类总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制度矩阵”之中,或者换句话说——人类不是生活在一个“制度缺失”的世界之中,那么,按照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制度问题就极其重要了。根据这一点,在第4章一开头,诺思就明确指出:“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诸种制度何以会存在,以及它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在对自己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进路的基本方法论基础——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说之后,诺思在这部书第1篇的第5 ~7章三章中分别探析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种种“制度”的三个基本构成部分,即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二者的实施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诺思在这部书中是先从“非正式约束”开始他所理解的制度构成的理论剖析。为什么研究制度问题要从分析非正式约束开始呢?对此,诺思在第5章中给出了他自己的理由:即使在像当代西方国家这样法制比较健全的发达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型塑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而人们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束则普遍存在。诺思还认为,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惯例等,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会在社会演化中对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加之,由于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往往并不会对正式规则的变化作出即时反应,因而这些非正式约束嵌套在其中的文化则会在“制度的渐进演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了路径依赖的根源”。

在对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做了较详尽的探讨和文献回顾之后,诺思在第6章接着探讨了正式约束及其在决定经济运行绩效中的作用。按照诺思的理解,“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这些不同层次的规则——从宪法到成文法、普通法,到具体的内部章程,再到个人契约——界定了约束,从一般性规则直到特别的界定”。诺斯还认为,一般而言,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或者换句话说,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契约一般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所界定并实施的。

在对非正式约束和正式规则进行了一些探讨之后,诺斯在第7章专门探讨了契约的实施问题。在第7章一开始,诺斯就特别指出,他的研究思路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研究思路是有着重大区别的,这主要是因为,尽管威廉姆森也假定实施是不完美的(否则机会主义的选择就不值得),但在他的研究中却并未将其处理为一个明确的变量。

2.制度变迁

在从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对制度的复杂构成进行一些理论探讨之后,诺斯接着在第2篇中用三章篇幅专门探讨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在第9章,诺斯先是从讨论经济组织与种种制度约束之间的关系来开始探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对组织与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是:“组织及其企业家……是制度变迁的主角,他们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如果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那组织就是社会博弈的玩者”。由于把组织以及组织中的企业家视作制度变迁的主角,诺思在第9章中,深入分析了企业家、组织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诺思还认为,是组织及其企业家通过学习和有目的的活动,“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在其后的分析中,诺思还分析了经济组织的最大化行为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三个具体途径:(1)派生出了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的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进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