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17

第17章 微观经济学(10)

传统的贸易理论倡导的是基于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贸易互利论,能够比较客观地解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但是却解释不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增、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加强等,也无法解释贸易构成、公司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福利效应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国之间大量出现了产业内贸易,交易对象以最终产品为主。20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经济发展加速、所得水准提高、通信及运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化,企业经营战略的跨国化以及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引发了工业化进程各异的国家对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共同需求。产业内贸易不仅在数量和品种方面有着快速增长,而且在地域范围、国别对象以及产品结构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扩大,其中,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尤为显著,带来了全球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该书之所以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主要是因为其在不否认原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下,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引入差异产品、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将各种贸易理论综合起来,提炼出精华,同时,又构筑起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延续性,发展出能够解释产业内贸易、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及其福利含义的新贸易理论。

三、论著内容

本书围绕着国际贸易的模式是由什么决定的以及国际贸易是否有益这两个古典问题展开。作者首先建立一个“一体化经济”的参照点,即对生产要素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会怎样加以一种描述,然后将这个一体化经济分割成不同的国家并提出了“在什么条件下这个一体化经济可以通过贸易而复原”这个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加深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了解。

第一篇是分析的基础部分。首先以“一体化经济”为参照点来重新表述传统的要素比例理论,另一方面引入相关的概念和技巧。然后描述了模报酬变动情况下为市场结构建模的几种不同战略,同时探讨了如何才能扩大分析,使之能用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作者声称,“我们的分析法是建立在这一领域内长期研究的传统上的,但它与迪克西特和诺曼(1980,第4章)最近的论述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中心思想是利用一个假设的结构作为参照点,我们称此为一体化均衡。其定义是商品和要素完全流动下的世界资源的配置。我们然后问,如果生产要素由各国分割并且不能进行国际流动,同样的资源配置是否有可能实现?我们发现,一般来说,各国的要素配置在一种集合下是有可能实现这一点的。如果要素禀赋是在这一集合内,要素价格就会通过贸易而均等化。”“我们将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在实证和规范两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仍然有效。这意味着,在我们研究出一个不完全竞争的理论之前,有可能形成一种存在报酬递增的贸易理论。然而很清楚,市场结构并非是任意决定的。技术即使并不完全决定竞争的性质,它也对市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了限制。”

第二篇在三种处理报酬递增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贸易分析法。第一种方法是使用传统的分析法,假定报酬递增仅仅来源于外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得以保留;第二种方法则分析具有一种特定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贸易,这种市场结构就是可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中,进入的威胁迫使了不完全竞争者即垄断公司以平均成本定价。第三种方法的假定是寡头公司的不合作行为,用产业结构分析法中关于公司相互将其他公司的产出看作既定的古诺假设,考察了产业结构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的两种途径,一是卖者集中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二是通过市场分割。作者说,“因此,我们在这一章发展一种生产模型,它允许有相当一般的外部效应。文献中广泛使用的这些效应的各种特例会得到解释和讨论。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具有这种生产结构的经济从贸易中获益的条件,并将这些条件与现有的结果联系起来。然后我们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在这些环境下我们能在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不同的基础上预测不同的贸易模式;同时我们还描述了在其他情况下会出现的困难。为说明其中的一些要点,我们使用了一些例子。”“只要存在着公司内在的规模经济,就不可能有完全竞争。而一旦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一般来说就没有理由期望以平均成本定价。然而,最近鲍莫尔、潘扎和威利格(1982)的工作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规模经济导致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甚至一个公司,平均成本定价仍将是个标准。他们的论点是,当市场是可竞争的时候,公司就无法利用它们的市场力量。这个意思是说,存在着能够迅速进入和撤出市场的竞争者,而现有的公司并不比这些潜在的竞争者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我们先重新表述一个封闭经济的均衡的定义。然后我们将修正这一定义,使之适用于一个进行贸易的世界经济。”“我们用古诺方法来考察产业结构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的两种途径,这里产业结构是独立于其他因素的,甚至可能与其他因素相反。第一条途径是卖者集中对贸易的影响以及贸易对卖者集中的影响。”“第二条不完全竞争能影响贸易的途径是通过市场分割。如果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能使公司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离岸价格,它们就有进行价格歧视的动机—尤其是在它们的市场份额较低、从而用限量销售来支持价格的刺激也较小的市场上提供较低的价格。这种价格歧视能改变贸易模式,而且最令人惊讶的是,能导致‘交叉拖曳’,即同一产品的双向贸易(见布兰德和格鲁格曼,1983)。”

第三篇是该书的重心和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在对D-S方法和兰开斯特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他们立足于差异,即相异产品分析法,提出了一套贸易理论,分别对差异产品情形下的贸易模式、贸易结构、贸易的福利效应等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扩展了上述的基本方法,考虑到了运输费用的影响以及相异中间投入品的作用。作者指出,“这种分析法的关键是商品具有自然登记分类的假定:‘产品’的种类数目有限,而且每种产品能被细分为许多相异的‘变体’。有理由认为,在这样的世界里,应建立比一般多商品模型构造性更强的偏好结果。我们提出的这种偏好结果反过来又导出了单个公司面临的形式相对简单的需求函数。要揭示如何从偏好去推导公司面临的需求曲线。”“我们将用有关相异产品偏好的性质作为一个模型的基础。在这个模型里,这种思想以一种特别强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简化手段,垄断竞争模型中假定部门或‘产业’由许多以相同的生产函数生产的产品组成。这种模型显然导致了下述对贸易的看法:比较优势导致了总体上的、部门国际化层次上的专业化,但规模经济引起了单个产品层次上的专业化。或用广为接受的术语,我们有产业间专门化的赫克歇尔—俄林观点以及产业间贸易的规模经济观点。”“作为分析贸易和福利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精确地了解规模和多样性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均衡的效用水平的。我们的方法是把比较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分解为两步。第一步,我们问自由贸易的收入和价格是否使经济能够买下自给自足的总消费量,暂时忽略为消费提供的变体种数;这就是说不考虑这些总量的构成。第二步,导出从自给自足的多样性水平转换到自由贸易的多样性水平引起的福利变化。”“我们用两种方法来研究运输成本的效应。第一种方法采用通常的简化假定:运输成本或者是可忽略不计的,或者是极高的;即产业被划分为无成本贸易商品和完全不可贸易商品这两类商品的固定集合。另一种方法,就基于极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建立明晰的模型。即使在传统的模型里,这也算一个困难的问题,在这里就更困难了。我们只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此做些探讨。然后,这个例子对说明我们信奉的一个原理——市场规模效应,却是有效的,该效应指出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报酬递增产业具有集中在它们的较大市场生产而对较小市场出口的趋势。”“一些作者,特别是埃西尔(1979,1982),已证实,正是中间产品而不是最终产品的相异性才是最重要的。这看来是一个合理的想法。相异中间商品的贸易对弄清引入它是否会改变基本结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篇转向跨国公司和公司内贸易问题。本篇扩展了第三篇中的基本分析方法,用来发展一种跨国企业的理论。首先建立一个跨国公司的最小模型,描述了一般均衡体系中导致公司选择跨国生产的条件,解释了跨国公司起中心作用的贸易模式;然后将其发展为一个比较复杂、有垂直一体化和公司内贸易的分析,从而将公司垂直一体化的模型纳入了基本的一般均衡的贸易框架中,这一结合产生了关于垂直一体化公司进行最终产品、中间投入品和无形商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作者认为,“我们的理论除了描述一般均衡体系中导致公司选择跨国生产的条件外,还解释了跨国公司起中心作用的贸易模式。存在着部门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然而,由于我们只讨论单产品公司,因此公司内贸易仅由无形贸易,即‘总部服务’构成;我们将讨论中间投入品的公司内贸易。”“我们将一个公司垂直一体化的模型纳入基本的一般均衡的贸易框架。这一结合产生了一种关于垂直一体化公司进行最终产品、中间投入品和无形商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一体化公司的存在修正了我们关于贸易量和公司内贸易份额的分析。”

本书的基本结论是:虽然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无法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和贸易的福利含义等重要问题,而一旦将差异产品、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理论,就能大大简化、深化和扩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由于传统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和不变规模收益情况下仍然有效,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而非替代。传统贸易理论将各国之间的差异视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而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另外的重要动因:规模经济和递增收益。作者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分析的贸易得益外,一个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世界的国际贸易还将提供额外的贸易得益:一是贸易引起收益递增产业的扩大,只要国际竞争具有亲竞争的效应,就能够使不完全竞争公司降低价格,提高产量;二是国际贸易在某些情形下将引起收益递增部门的生产在不同国家的集中,从而报酬递增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产出增加,同时降低价格而使各国受益;三是国际贸易将加强竞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入和退出行为的自由将减少企业数目、增加每个企业的平均产出,并进而提高生产率;四是由于消费者偏好消费种类的多样性,同时在国际贸易背景下使更多的专业化中间投入品生产出来,差异产品的种类就会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

四、简要评述

从学说史角度看,两位作者继承了所谓的“哈佛传统”,即张伯伦以来哈佛研究中对市场结构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除此之外,从新古典主义处引入了规模经济的概念,又借用了熊彼特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划分方法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函数。该书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从而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本书不仅导入了规模经济、递增收益、产品差异因素,符合垄断竞争假设的条件,而且还兼容了传统比较优势,从而使新贸易理论更一般化,解释力更强。同时将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可竞争市场、寡头、福利以及跨国公司提供了新的分析,对外部经济、中间投入品和贸易构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洞见。

两位作者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对后来的贸易理论分析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贸易理论影响了贸易政策分析,其不仅可以预测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还可以分析产出的生产地点、要素报酬并进行福利分析等,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

扩展性阅读文献

[1]胡怀国.赫尔普曼对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M].经济学动态,2003(07).

[2]吴汉洪,崔永.新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4).

[3]林念.论新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在联系[J].上海经济研究,1992(2).

[4](以)赫尔普曼(Helpman,E),(美)克鲁格曼(Krugman,P.R).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M].尹翔硕,尹翔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长安大学唐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