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12

第12章 微观经济学(5)

代表性著作有《价格理论》(1946)、《产业组织》(1968)、《工业价格的行为》(1970)、《现代人和他的公司》(1971)、《公民与国家:管制论文集》(1975)等。

二、本书精要

《价格理论》是斯蒂格勒的早期经典作品之一,本书以价格问题为纽带,主要探讨了产品市场价格、劳动力市场价格、资本市场价格和竞争价格及垄断价格的形成、波动、特征和影响因素等,作者均衡了边际分析、静态分析等方法,其视角和立场,主要和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等人一同属于自由主义阵营。本书将当时已经存在的各种微观经济学见解笼括起来,以价格理论为圆心,通过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个紧凑而严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价格理论体系。主要的内容有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租金、工资和利息理论和分配理论,等等。尽管与现代的微观经济学相比较,缺少博弈论、风险与资产选择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等分析,但对信息经济问题和政府经济作用的论述却是前瞻性的。在1946年本书出版时作者已经注意到不完全信息对价格理论的影响,而在1961年他的论文《信息经济学》发表之后,更是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他自身也成为信息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平易近人的风格。作者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并且辅助了大量的图表,较为生动形象。正如1988年他在本书中译版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主要是为在美国和西欧颇为盛行的自由经济体制下的学生们而写,因而,书中的大多数论述继承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但更为简明易懂。

三、论著内容

1.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与生产者理论

作者对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的探讨与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是一致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理论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消费者的行为会不会引起经济中的重大变化?如果能的话,这种变化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如果消费者正是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根源,那么这些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因素是什么?第二,消费者将对其收入的变化或是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的反应是稳定的、一致的,还是反复无常的?

作者认为,在对价格和收入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时候,消费者是以一种可忍受的、可信赖的和可预见的方式行事的。他们大多时候地遵守着一条社会生活中最通用的法则:当一种东西的价格上升的时候,他们将买得少。他们的购买倾向是价格和收入的一个稳定的函数,除此之外的,消费者的购买量又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其他商品的价格、购买者的货币收入、购买者的趣味或偏好、时间,等等。当价格变化长久时,通常都将会导致消费者购买量的更大变化。其原因之一就是习惯——它是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消费者并不会每天都对他将怎样生活重新作出决策”的一个速记表述。既然做出决定常常是代价较高的经验性事情,那么这种习惯无疑是合情合理的行为,但它延迟了对价格变化作出充分的反应。作者详细地论述了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对一种产品的需求的影响。基于这些内容的探讨后,斯蒂格勒在消费者理论的结尾得出市场需求函数。

对于效用理论的探讨,作者首先构造了消费者趣味偏好的图表,得出了一个基本的规律,即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然而,什么是一个效用?斯蒂格勒回答,“一个效用就是一个单位的效用,其本身就是零效用即毫无作用的”。因而他认为,效用的单位可以随意更改,然而却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关注的并不是绝对值之间,而是相对值之间的比较。在阐述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之后,结论似乎不言自明,消费者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表现在图表里面,就显示为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效用在他预算约束内达到了顶点。而在两种商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均衡条件是边际替代率,即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就是消费商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中导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每一点上都代表消费者的效用达到了极大化。

对于生产者理论,作者讨论了生产的收益递减、规模收益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收益递减规律来说,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理论。原因在于,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越来越不合理。当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组合达到最有效率的那一点以后,再增加可变投入,就使可变投入相对不变投入来说显得太多,从而使产出的增加量递减。就规模报酬递增来说,包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几何尺度的因素、财务方面等原因。然而规模经济是有其极限的,因为大规模的生产有可能带来管理上的低效率。生产者的选择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技术的状况,二是生产要素的成本。在生产者理论中,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分析厂商生产函数的基础,而且也提供了生产成本分析的前提。

2.市场结构理论

本书里主要探讨了完全竞争、垄断、卖主寡头和卡特尔四种市场结构形式,所得到的结论也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结论大致相同。如作者认为,如果一个竞争市场要达到均衡的话,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每个企业必须在确实最适应于成本和需求条件的产出量水平上运行;第二,所有的企业希望在市场上出售的总量必须等于全部购买者希望购买的总量。他认为当这些条件满足时的价格就是市场的均衡价格。但关于垄断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和生动。由于垄断是有利可图的,其收入比竞争性行业高很多,其他企业便极力试图进入该行业,分享垄断利润。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持久性取决于新竞争对手进入时存在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法律障碍,如特许权和专利权;行业内的规模经济;资本的规模经济;优质资源;进入的步调;等等。关于进入的步调,作者指出,潜在进入者考虑延迟进入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垄断企业保守秘密,如果垄断企业隐匿其盈利情况,其他企业不知道,则进入的步调会很慢;二是如果垄断者并不急于占有在还没有进入者时能够获得的全部利润,则进入者本身就会推迟。关于寡头垄断,其特征一般是少数几家大规模的厂商占据了整个行业或行业的大部分产出,寡头市场的厂商往往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影响寡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3.信息经济学

本书专门讨论了信息对于市场价格的作用,这是本书最大的创新点之一。斯蒂格勒从市场中的每一个人出发,认为人们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比如一件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所以人们需要不断地在商家间寻找,寻找同一件商品的最低价格。这一找到的最低价格往往与搜寻时间成反比,然而,人们在搜寻最低价格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表现为消耗的时间、体力、精力和一定的货币投入,这些可以表示为搜寻最低价格的成本。

在搜寻最低价格的过程中,最低商品价格随着搜寻时间越长可能越低,然而搜寻成本却随着时间的越长而逐渐升高。也就是说,人们并不会真的去找到市场上的最低价格,而是找到一个较低价格,在这个价格点上,因搜寻而节省的商品价格与因搜寻而发生的成本相等。

虽然搜寻是获得价格信息的最直接方法,但它常常是一种缺乏效率的方法。还有许多其他媒介——拍卖、编制目录、报纸和杂志、咨询活动、经纪人、代理商——常常有助于把适宜的购买者和销售者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通过间接手段去搜寻会显得更经济。据此,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商品质量的搜寻和广告在商品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4.经济和政府

本书的最后一章讨论了政府和经济的关系,认为在经济体系的运行中,政府起着三种不同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提供立法和法律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范围内,各种经济行为者有效地从事经营活动;第二个作用是处理不同个人之间的关系,私人的协议不能有效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例如外部性问题;第三个作用是在社会内部实行收入再分配。作者将上述三个政府的作用扩展开来详细讨论,认为第一个作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框架,维持了社会的正义。第二个作用包括公共物品的提供、搭便车问题、外差因素和外差因素的补正方法等。第三个作用首先涉及谁将得利的问题,需要寻找经济方式背后的哲学基础,回答到底需不需要去转移支付等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作者对官僚作出如此定义:“官僚仅仅是那些试图确定和调节一个社会中有效政治权力再分配的人们的代理人。他们自身的利益——收入和适意——到底是大还是小将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政治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竞争性的。”这一定义是耐人寻味的。作者认为政府转移支付往往会出现无谓的损失,政府需要选择一种较好的转移方式使无谓的损失尽可能的小,既符合有所获益的人们的利益,也符合有所损失的人们的利益。

总体而言,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作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力量足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和人们富裕,政府的很多作为不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应该限制政府的权力。

四、简要评述

《价格理论》是斯蒂格勒学术生涯早期研究竞争和价格的基本成果之一,这本书以价格理论为基点,将当时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串联了起来,提出了不少很多新的引人深思的观点。尽管其主要的方法、角度和理论与马歇尔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突出优点和创新。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较早使用数学方法,使得对经济学理论的描述更加准确和精密;二是将自己很多独到的见解融入到价格理论体系中,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很多理论最早都是从这本书开始提出的,这一点是使得这本书能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深入浅出,文字诙谐幽默,虽然描述的是当时最前沿的一些理论,但作者大量的举例对实证技巧进行精彩展示,不仅提高了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且增加了精确性。比如,作者举例说,如果你去调查企业,直接问企业经理是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也许会极力否认,反而会说企业很讲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绝非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等。因此你应该问他,如果该企业的产量比目前的产量高或低,相应的利润会不会降低。如果他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实际上就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生动地说明了理论验证的本质在于检验可检验的假说。总体来说,这部作品结构严谨、论述充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经济学论著。

扩展性阅读文献

[1]乔治·J·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李俊慧.解读“经济解释”[M].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5.

[3]柯荣住.评《斯蒂格勒论文精粹》[J].中国学术,2000.

[4]胡希宁,贾小立,杨平安.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N].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4).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戴欣)

加里·S·贝克尔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①

①(美)加里·S·贝克尔(Gray S.Becker)著,郭虹等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一、作者简介

加里·S·贝克尔(Gray S.Becker,1930— )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新自由主义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主张以微观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涉足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犯罪学以及生物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以研究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他的研究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的领域,开阔了经济分析新视野。

主要论著有《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1964)、《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