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衣食住行与中老年保健
14065700000005

第5章 中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1.3.1中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人到中老年后,各种组织器官逐渐发生退化,主要表现在:

1.皮肤

40岁以后皮肤开始出现老化特征,包括皱纹、色斑。皮肤变薄、松弛、干燥,失去弹性,触觉、痛觉、温觉减弱,汗腺减少,毛发变白,脱离稀少等。

2.感觉器官

主要为视、听、嗅、味及体觉的减弱。

(1)眼眼球缩小内陷,角膜细胞数减少,巩膜硬度增加,虹膜扩约肌萎缩,力量不平衡,瞳孔缩小,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眼底血管增厚、硬化。60岁后可出现视乳头萎缩、变性,导致视力下降。老年人的晶状体水溶性蛋白质增多,透光度减低,白内障发生率高。

中老年人眼睑松弛,皱纹增多,上睑肌张力减弱,眼裂变窄,眼睑下垂。泪液分泌减少,容易眼角膜干燥,但因眼泪排流障碍,常出现流泪现象。

40岁以后可出现视力的减退,包括近视力与远视力减退。由于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的衰老性改变,可引起光线折射改变,光通量减少,使分辨物体外形和细节的能力下降,导致视力减退。因为晶状体变黄,故对红、绿光的感觉减退,且视物发黄。

(2)耳鼓膜因脂肪与胆固醇的沉积可变得混浊,增厚,丧失弹性。60岁以后,内耳听小骨链和螺旋器发生退行性改变,淋巴液减少,听毛细胞减少、变性,蜗神经萎缩,约有1/3的老年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严重者发展成老年性耳聋。

(3)鼻50岁以后,对嗅觉的敏感性开始减退,80岁以后,85%以上的老年人嗅觉显著减退,尤其是男性为甚。

(4)舌老年人舌黏膜上的味蕾和乳头逐渐减少,对酸、甜、苦、辣的敏感性降低,女性比男性出现得早。

(5)本体感觉40岁以后皮肤触觉小体数目下降,神经传导纤维变性,表现为对触觉、痛觉、温觉、压觉、振动觉的敏感性下降,这些功能的降低导致有的老年人对冷、热、痛不敏感,如出现无痛性冠心病等。

3.呼吸系统

(1)鼻、咽、喉鼻黏膜萎缩、变薄,鼻腔变宽。咽喉黏膜与淋巴环萎缩,咽腔扩大。喉上皮角化,软骨钙化,咽喉的防御反应迟钝。尤其是60岁以后,声带明显萎缩,发音力度和洪亮度减弱。高龄老年人,鼻前孔向下凸出,气流反向形成涡流而增加阻力,故多用口呼吸。这会导致口渴和睡眠障碍,鼻的“门户”作用丧失,防御机能与肺通气量下降。

(2)气管与支气管管腔内纤毛上皮增生、萎缩,气管上皮和黏液腺退行性变化,纤毛运动功能降低,分泌免疫蛋白的功能下降,细菌在呼吸道内停留、繁殖,易导致支气管炎。由于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加上黏液、尘粒等附壁,使管腔狭窄,增加气道阻力。

(3)肺与胸廓肺泡变大,壁变薄,肺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弹力减弱,造成老年性肺气肿。胸肋软骨钙化,肋间肌萎缩,胸廓的通气运动功能降低。

4.心血管系统

(1)心脏心肌细胞脂褐素沉着和不同程度的萎缩,使心肌收缩的速度与强度降低。心瓣膜增厚、变硬、变形,造成瓣膜关闭不全,产生心脏杂音。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退行性变化,管壁变厚、变硬、弹性减弱,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影响心脏功能结构,导致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神经调节能力降低,尤其是交感神经反应降低,加上心肌传导细胞减少,导致心功能降低和不稳定增加,易出现心律失常。

(2)血管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内膜增厚,钙和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弱,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通透性降低,血流变慢,由于血管弹性及血流分布的变化,导致收缩压升高,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也升高,同时,血管的扩张性减少,故中老年人易发体位性低血压。

5.消化系统

(1)口腔牙齿脱离,牙龈萎缩,对冷、热、酸、甜敏感,食物残渣集聚塞牙,发生牙周病。上、下颌关节萎缩,面部下半部缩短,呈衰老面容。

(2)食管食管黏膜逐渐萎缩,管腔的蠕动运动和吞咽活动减退,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尤其卧位进食难以有效排空,影响营养的摄入。

(3)胃由于血管硬化,使胃黏膜供血不足而萎缩变薄,黏膜内的腺细胞减少退化,易发生慢性胃炎。又因黏膜肌层萎缩,使胃运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食物不易消化,引起老年消化不良。60岁以后,壁细胞分泌酸的能力下降,使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减弱,促胰液素的释放减少,影响铁和钙的吸收,由于胃酸减少及胃黏液细胞的分泌功能下降,胃液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减弱,细菌在胃内生长,引起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另外,胃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减少,消化作用减弱,影响食物、维生素和铁的吸收。最终造成消化功能减退。

(4)肠由于小肠结构的老化,使肠蠕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小肠吸收功能减退,影响维生素、糖、脂肪、叶酸、胡萝卜素、钙、铁等物质吸收,造成肠功能吸收不良和紊乱。大肠的结构老化,肠蠕动减少,易产生便秘。

(5)肝脏老年人肝细胞变性、减少,肝脏萎缩,重量减轻,肝细胞再生功能减退,肝内脂肪堆积,结缔组织增生,肝糖原合成减少,合成蛋白的功能也降低,解毒功能下降,药物在肝内的代谢速度减慢,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进入老年期,肝脏的代偿能力减弱,一旦肝细胞损伤,再生修复很慢,引起肝内转氨酶的异常,这往往难以恢复正常。

(6)胆囊、胰腺老年人胆囊、胆道黏膜萎缩,肌层纤维增生,胆汁减少、黏稠,大量胆固醇沉积,不能顺利排除,易发生胆结石、胆囊炎等。老年人的胰腺发生慢性纤维化,胰岛细胞减少,分泌功能下降,同时,腺细胞减少,使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的功能下降,故老年人的消化不良较常见。

6.泌尿系统

(1)肾脏和输尿管从50岁起,肾单位开始减少,70岁以后减少1/2以上,加上肾血管硬化,肾功能明显减退,某些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因此在体内积蓄,故老年人对肾有毒性的药物应慎用。老年人输尿管张力减弱,尿液入膀胱的流速减慢,易引起肾盂肾炎。

(2)膀胱及尿道膀胱肌萎缩,肌层变薄,膀胱容量减少,50岁后减少40%,加上肌缩无力,膀胱既不能充满,又不能排空,易出现溢尿、尿频、夜尿增多等症。老年女性由于尿道短,括约肌松弛,易出现尿失禁。

(3)前列腺男性40岁后,前列腺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肿大,压迫尿道,造成尿线变细,排尿困难,膀胱残余尿增多,易引起尿路感染。

7.血液系统

(1)血细胞红细胞柔软性、渗透性、抗机械性及表面电荷密度降低,血红蛋白降低,主要为65岁以上男性,女性则不明显。中性白细胞内的酶类发生变化,对细菌等的侵袭、趋化、吞噬、杀灭作用减弱,淋巴细胞减少,以T淋巴细胞减少为主,免疫功能减弱,导致恶性肿瘤发生概率增加。

(2)血浆血浆中水分减少,65岁以后,血浆中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3)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45岁以后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减少,充满脂肪的黄骨髓增多。60岁以后,骨髓的造血功能将减少50%。

8.内分泌系统

(1)脑垂体脑垂体是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的重要器官。50岁以后,垂体分泌功能减退,一些重要激素减少,生理机能则明显减退。表现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使血糖下降,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男性睾丸生精能力降低,女性雌激素不足,月经紊乱,出现绝经等。

(2)甲状腺老年人的甲状腺素生成和降解可下降50%,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不足,基础代谢率降低,血脂增高,血管硬化,毛发脱离,皮肤干燥,精神忧郁,怕冷,便秘,思维迟钝,动作缓慢等。

(3)甲状旁腺老年人甲状旁腺水平下降,导致血钙降低,骨代谢出现障碍。

(4)肾上腺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该两种激素减少,使中老年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下降,但当突然受到惊吓,或出现盛怒、悲哀等紧急状态时,上述两种激素突然分泌增加,这样导致血压骤升,心跳加速,血糖升高,使人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意外。

(5)性腺男性50岁以后,睾丸开始萎缩,生精能力降低。女性自40岁卵巢功能开始减退,月经紊乱至终止,最终卵巢纤维化,子宫、阴道开始萎缩,分泌物减少。

(6)胰腺腺体萎缩变小,胰岛素分泌减少,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糖尿病发生率增加。

9.运动系统

(1)骨和关节中老年人的骨骼大小、外形无变化,但重量可减轻,从50~80岁,每增加10岁,重量减轻5%~7%,骨质开始疏松,密度减小,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脊柱发生后凸与侧弯,除了造成相应的症状外(腰痛、肢体麻木等),还使老年人身高缩短。骨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软骨退化,关节液减少,关节易受损伤,还可形成骨刺,影响关节活动。

(2)骨骼肌成人骨骼肌约占体重的50%,老年人肌肉总重可减少25%。肌细胞的减少是从40岁就开始的,肌肉的萎缩,收缩力减退,肌肉疲劳,使人出现反应迟钝,笨拙,行动迟缓等情况。

10.神经系统

(1)大脑60岁以后,大脑的重量减轻6%~10%,出现明显的脑萎缩,尤其是脑神经细胞,70岁以后可减少50%。这些脑细胞的减少,直接影响着脑功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睡眠减少,思维想象力下降,运动反应力迟钝等。

(2)神经肌肉反射弧反射迟钝,神经—肌肉不应性增加,肌肉活动效率下降,肌肉易疲劳,这会影响生活质量及环境适应能力。

11.生殖系统

(1)男性睾丸在30岁以后开始缩小,60岁后明显缩小,70岁时仅为青春时期的1/2。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50岁以后逐渐下降,生精能力也开始下降,精子数目减少,活力下降。外生殖器的变化主要为阴囊皮肤变薄而柔软,阴毛减少,阴茎缩小,勃起时间缩短,坚硬度降低,有时出现阳痿。

(2)女性卵巢重量减轻,60岁以后由成熟期的9~10克下降至4克。卵巢功能减退至衰竭,部分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多汗,情绪不稳定。晚期出现绝经,外阴、阴道萎缩,干燥,性欲下降,抑郁,失眠等症状。子宫萎缩变小,支持子宫的韧带松弛,易使子宫、阴道壁脱出。阴道内分泌液减少,pH值由酸性变为碱性,局部防御能力减弱,细菌容易繁殖,从而使女性发生阴道炎。

12.免疫功能

(1)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胸腺在20~40岁时逐渐萎缩,到60岁以后由发育期的40~50克,萎缩至4~5克,血中测不出胸腺生成素。脾脏和淋巴结中的生发中心数目减少,表现为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减弱,B淋巴细胞数值虽然不少,但其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下降。加上NK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减弱,机体免疫调控能力减弱。

(2)免疫功能60岁以后人体的3大功能(防护、自稳、监视)降低,不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和消除体内产生的废物、毒素以及监视自身细胞突变,致病因子(细菌、毒素、代谢废物等)导致疾病发生,自身细胞失去监控、发生突变、发展成恶性肿瘤。

1.3.2中老年人生理正常参考值

中老年人各项生理参数,是判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老化程度的标准,又是防治中老年人疾病的依据,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的生理正常参考值与年轻时有所变化。

1.身高与体重

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组织发起了一项对全国23354名健康老人的身高、体重的调查。

2.血压与心率

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随增龄而升高,脉压差随增龄而加大,舒张压无显著变化。73%的老年人心率无显著变化,增加与减慢者各占13%。

3.胸围与腹围

老年期比老年前期的胸围稍微缩小,女性较为明显,可能与老年女性乳腺萎缩有关。男性平均胸围为91.524±0.08482X;女性平均胸围为92.796±0.1.4948X。

老年期的平均腹围显著低于老年前期,男性为87.408±0.17904X;女性为92.951±0.24825X。(X=年龄)

4.体表面积

老年人体表面积与身高、体重变化基本一致,女性较为明显,可能与中年妇女多肥胖有关。正常值为:男性2.012±0.00644X;女性1.903±0.00732X。(X=年龄)

5.血液学指标

(1)血红蛋白在79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80岁以后性别之间差异缩小,纵向观察,男女各年龄段均值比较,无显著变化。

(2)白细胞中老年人群比较,中性细胞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淋巴细胞有下降趋势。

(3)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在45岁以后明显增高,80岁以后明显降低,血小板与血浆因子60岁以后略有增高,提示中老年人处于高凝状态。

6.血生化指示

(1)血清蛋白白蛋白随增龄略有下降,球蛋白则稍有上升。

(2)血糖89岁以前血糖变化不明显,90岁以后空腹血糖有所升高。

(3)血脂血脂增高多在60岁以前,总胆固醇(TC)升高多在50~59岁年龄段,甘油三酯(TG)升高在60~69岁年龄段。90岁以后,血脂趋于正常,且高密度脂蛋白升高(HDL),此可能为长寿因素之一。

(4)肌酐、尿素氮进入老年期后明显升高,与肾功能减退有关。

7.免疫学指标

对健康中老年人20项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多种特异性抗体升高明显,认为是机体抗感染能力,清除自身抗原能力的一种表现,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机能。

8.内分泌功能指标

测定中老年人血清促性腺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等,结果显示:老年期较老年前期,促性腺激素、雌酮、雌二醇、睾丸酮、促甲状腺素等均较低。

9.心脏功能指标

心率改变不明显或稍有减缓,心输出量随增龄而下降,20岁时每分钟搏出量为5升,以后每年下降1%,80岁以后下降至25%~50%,心脏的收缩时间延长,较年轻时延长15%~20%。血液循环时间由20~29岁时的47.5±26.7秒变为70~79岁时的65.3±3.24秒。

10.肺功能指标

老年人肺活量、小气道通气量6项指标:最大呼气流速(PFR);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量(FEV1);3秒钟用力呼气容量(FEV3);1秒钟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EEV1%);3秒钟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EEV3%),均随着增龄而逐渐下降。

1.3.3中老年人的健康标准

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躯体健康,一般指人的生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人格完整、情绪稳定,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知之明,在现实社会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和正常的人际关系,能结合实际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追求,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道德健康主要包括有辨别真伪、善恶、丑美、荣辱等是非观念的能力,能按社会规范的准则约束自己。

2.健康的标准

1982年中华医学会提出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并于1994年与1996年进行了修改。

(1)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

(2)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4)无慢性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正确地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3.健康多维评价标准(社会医学家的评价标准)

(1)日常生活方面生活上能独立,如起居、穿衣、洗澡、饮食等能自理,在经济上也能自理,如买生活用品、打电话、算账等。

(2)精神、心理健康自我意识良好,能自尊、自信、自制、自我心理平衡,不固执、不多疑,能克服自私和偏执等不良生理状态,遇事能自我排解,不焦虑、不抑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躯体健康从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医学症状,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健康不济,活动受限和卧床休息,医疗服务的利用等方面得到反映。躯体健康不佳,可表现为多种器质性疾病和症状,如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糖尿病、肿瘤等。

(4)社会健康主要指个体人际关系的数量与质量及社会的参与程度。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身心健康;能适应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注意礼仪,注重仪表和着装,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变化;不守旧,勇于参与社会各种活动,能有所为,有所乐;能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相处,能学想学,注重道德修养。

(5)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影响,就是通过老年人自己的收入能否满足个人需要,或者能否得到另外的支持来衡量。因此,老年人的健康概念还包括子女赡养、敬老、爱老等社会美德,否则,老年人不可能有全面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