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096

第96章 苏联为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多少代价?

苏德战争的爆发距今已过去60多年了。对于1941年的悲剧,此后几十年间苏联军人一直是铭心刻骨。20世纪80年代曾任苏军总参谋长的谢·费·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曾说过一句话——“苏联军事思想的核心,就是不使1941年的悲剧重演。”为此,苏联在战后40多年的和平时期始终保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

1941年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造成的苏联悲剧,是令人震惊的。纳粹德国在发起“闪击战”后的5个月内不仅打到距莫斯科市区仅10公里处,还成建制地歼灭了苏军19个集团军和250个师,苏联真正濒临生死存亡的边缘。

苏联后来依靠动员起来的巨大潜力,经过苦战最后战胜德国。这无疑应肯定斯大林的战争指导。然而现代观念要求的是最优性,进行战争也要讲效益。如果按照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那就还要考察一下付出的损失。

1945年春战争结束后调查死亡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是1500万人。翌年斯大林在演说中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冷战开始想避免暴露国力的虚弱,二是不愿让世界知道自己指挥的战争付出的代价如此沉重。赫鲁晓夫上台后,曾宣布军民总共死亡2000万人,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夕,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消灭历史的“空白点”,国防部通过研究历史档案,得出的死亡总数为2660万人。

相比之下,战争中苏军共击毙德军300多万人,俘虏130万人(不包括战后受降),是以多于敌人几倍的沉重代价取得了胜利。其实苏联在物质技术力量上总的说来并不弱于德国。

具体来看,苏军损失最惨重的阶段是1941年下半年。苏军被俘的362万人中,至少有280万人是在这期间被俘的。苏军还有430万人的伤亡,加上逃散的80万人(当时也列入失踪统计),开战后半年间的战斗伤亡失踪总数就有800万人。而德军同期的战斗伤亡失踪,总计只有85万人。俄罗斯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的报告中比较客观地叙述了这一时期的损失后,承认“等于是重建了军队”。

对战争初期的惨痛损失,斯大林在纪念十月革命的公开讲话中只承认战争开始的四个月间损失170万人,但战场上连连失败却是人所共知的。在苏联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不能容忍对领袖的批评。斯大林只是在1945年5月24日胜利宴会上说过一句:“我国政府犯过不少错误。”算是自我批评吧。

到了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时,又走上另一个极端,把战争初期的失败责任全部推到斯大林身上,而回避体制上的原因。当年苏联元帅们在谈到1941年的失败时差不多也都是批评决策者战备观念差,再就是归咎于装备技术不如敌人。

说斯大林忽视战备,显然与实际不符。俄罗斯的重要传统便是社会军事化,苏联诞生后日益突出军事特色,在二次大战前更是世界各大国中国防开支所占比例最高者。从头两个五年计划起,斯大林一直以“重工业—军工”为主。

1941年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居民的日用品都实行凭票供应制,生活水平较低,而作战飞机、坦克的数量则保持着世界第一。实际上,斯大林只是对战争爆发日期的判断有误。开战后仅两星期,苏军总数便由500万扩充到1000万以上,说明战争的潜能很强。

根据战后苏和德两国的档案材料统计,将1941年夏德苏两国在战场上的军队和主战装备的数量(不包括西线德军和远东苏军)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德军只有汽车的数量比苏军多,而从装备性能的综合情况看,当时苏德双方各有长短,基本处于同一档次。

战后西方战史专家认为,德军于1941年对苏开战时,在装备方面只拥有飞机性能和无线电通讯这两项优势,如果讲后备的人力、物力资源,德国根本比不过苏联。

苏联是被侵略者,它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本应占有人心士气上的优势。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曾有数百万手持武器的军人面对国家的敌人竟会弃械投降。这只能从政治上找原因。据历史档案记载,开战后的第二个月,在白俄罗斯战场上有3个整师不战而集体向敌缴械,投降时还打死了各级政委。斯大林的长子亚科夫大尉同月被俘,当时身穿士兵服装混在人群中,很快被旁边的人向德军指认出来。陷入包围的苏联元帅库利克和官兵们一同突围时,首先要脱掉元帅服,换上坦克兵的连裤衣,他战后被枪毙,20世纪50年代得到平反。

显然,战前苏联政府在许多政策措施上失去了人心。再考虑到30年代农业集体化和清洗所造成的数以百万计的无辜死亡,自然都会在随后的战争中表现出其后遗症来。

客观地讲,1941年的悲剧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比较起来,恐怕政治体制上的弊端应该是首要的。苏联长期不愿面对深层次的政治原因,结果自然就是在和平年代也要保持超出现实和潜在的对手的军事力量。

希特勒当年敢于进攻苏联,首先考虑的也是政治因素。当时攻苏不仅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德国上层人物也普遍知道自己的综合国力不占优势。作为仅次于希特勒的二号人物戈林在开战当日,便在日记中写下了“东线:死线”这不祥的预言。面对周围忧虑的将帅们,希特勒却自信地解释说:“只要我们在俄国的门上狠狠踢一脚,它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德军开战后两周时间就长驱直入500公里,英美等国当时的舆论曾普遍预测苏联会崩溃,可能分裂成许多个民族国家(这些预言不幸在50年后成为事实)。然而德国入侵后的残暴掠夺和屠杀从反面教育了苏联人民。许多过去不满苏维埃政府的人特别是农民,很快就纷纷加入游击队,敌后广大农村在几个月内实际上又回到了苏联的控制之下,于是深入内地的德军腹背受敌。苏军的士气在战争中也变得越来越旺盛。

在历史档案中曾有一份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投敌统计,1941年每月都数以千计,第二年上半年每月以百计,下半年以十计,至1943年便基本不再有这种可耻现象了。

希特勒凶狠的一脚踢到苏联的国门上,反倒使俄罗斯各阶层又团结凝聚起来。20年代被禁止的东正教会被允许恢复活动,牧师们都称德国人是“恶魔”,颂扬斯大林是“上帝的使者”,动员教徒们参战。昔日的头号白卫军头目邓尼金此时也在流亡地美国发表声明,呼吁海外白俄援助布尔什维克抵抗德国。有学者认为,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入侵,从某种意义上倒是巩固了这个战前已经潜伏着重大危机的国家。不过,残酷激烈的对外战争虽然可以凝聚人心,却也会掩盖内部矛盾。由于对1941年的教训乃至卫国战争的结果作出了片面的结论,战后的苏联仍然坚持国防优于一切的旧有体制。

苏联拥有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可比拟的丰富的工农业资源,高科技水平也是一流的,但为什么人民的物质生活老是赶不上西方国家?原因就在于,苏联在经济总量只及美国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情况下,长期把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军事及相关部门。这也只有靠牺牲人民生活和延缓民用工业发展来维持。

苏联长期潜伏的危机,终于在1991年的夏天总爆发。苏联是从内部被攻破的。1991年出现的国家瓦解,其政治原因再也无法回避。人们可以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总结出百条千条经验教训,然而最基本的一条还是人心向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