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的中华文明
第一节 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延绵不断。我们祖先用辛勤的劳动和丰富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繁荣昌盛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的中国落伍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进行英勇抗争,无数的仁人志士提出了一个个救国方案,并为之奋斗终生,但是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历史进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
一、文明昌盛的古代中国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的历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开始于我国境内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结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170万年前,在今天的云南元谋一带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人类,被称之为北京人。他们住在山洞里,过着群居生活。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时期。距今7000—5000多年前,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生活着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学会了建造房屋,过着农耕生活。黄帝和炎帝两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文明的标志是甲骨文字和青铜冶炼技术。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到春秋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出现了“春秋五霸”。到了战国,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其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便强大了起来。
战国末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各国有志之士纷纷走出国门大展宏图。商鞅就是这样一位有志之士。商鞅,原名公孙鞅。是战国末年卫国贵族后裔,人称卫鞅。后因秦孝公赐予商地,史称商鞅。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华夏族诸国中落后的一员,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商鞅强调政治改革,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他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严明法令,建立县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秦国旧的制度废除了,农业生产发展了,军队战斗力提高了,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了长城,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由于秦朝的残暴,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刘邦攻占了秦都咸阳,灭亡了秦朝。刘邦建立了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和欧洲,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外交往。
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互相对峙,称为“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和南方的东晋,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与汉族融合。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大繁荣与大开放的时期。隋朝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开凿了大运河,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隋朝两代而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繁荣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权巩固,社会安定,阶级矛盾缓和,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力发展极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与突厥、吐蕃、南诏、回纥等周边民族友好交往,关系密切;唐朝与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国也有着密切交往,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和社会制度。唐文化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0—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和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在13世纪,蒙古族建立了元朝,统一中国。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台湾、西北回部和北部蒙古的管辖,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二、救亡图存的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灭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之一的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落后的清朝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趁机占领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英、法、美、德、意、奥、俄、日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洗劫了北京城,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争取民主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统治,颁布了革命纲领,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我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矛盾空前严重,爆发了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的统治。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变法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创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并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尤其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由于这年是农历辛亥年,又被称为辛亥革命,清王朝统治瓦解。1912年,成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1918年,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的传播。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我国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1894年创立兴中会,决心从事革命运动,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领导武昌起义推翻帝制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隔年被迫辞职,后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发表新三民主义,创立黄埔军校,年底扶病到达北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孙中山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始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然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行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进行镇压,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商人罢市,以响应学生。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作为中国青年节。
为反抗国民党的统治,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在广大农村建立起来,形成了与蒋介石政权对峙的局面。蒋介石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过程中,途经遵义时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张,而蒋介石拒绝联共抗日,于是张学良、杨虎城在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抵抗,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军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共产党深入敌人的后方,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国共两党团结协作,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在1945年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10月,毛泽东抵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中共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解放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插入敌人心腹,揭开战略反攻序幕。1948年,中共进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1949年进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的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从1956年底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运动,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1953年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通过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的战局。从1951年7月—1953年7月,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1956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为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炼钢铁,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和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导致1966年,毛泽东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文革结束。
1978年12月于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节 持续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内涵博大精深,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方面对当今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古发明有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1.造纸术
据考古发现,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产量很低,质量也差,还不能用于书写。到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还采用树皮等一些含纤维的东西。并采用石灰碱液蒸煮的加工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在全国推广。公元6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纸从此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2.印刷术
我国造纸术发明以后,由于出版书籍的需要,印刷术也随之产生。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之际,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印刷术一般用木材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给字板涂上墨,印在纸上。由于节工省时,很快盛行起来。宋代雕版印刷达到鼎盛时期,宋太祖开宝四年(971)于成都版印《大藏经》,共印5048卷,雕版达13万块,用了12年的时间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规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11世纪中叶,雕刻工毕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即用胶泥做成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用这些活字排版,既节省费用,又大大缩短了时间,十分经济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现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祯又将胶泥活字改为木活字,创造了转轮排字架。此后还出现了锡、铜、铅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活字。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作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3.火药
火药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公元8—9世纪,炼丹家已经知道硫黄、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到宋元时期,各种药物成分有了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且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炮、火枪、火箭、地雷、炸弹等火药武器。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铜火铳,制造于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炮,由于靠火药作为推动力,其威力较大,称它为“铜将军”。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等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4.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别光滑的地盘上,用以指南,称为司南。到宋代后期,人们又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后,也会产生磁性。于是又出现了以此为原料的指南针。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又开始使用水浮式指南针,在阴雨天辨别方向。到元代时,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其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
(二)天文历法与农学
1.天文学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有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优良的历法、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这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1700多年后,西方才有类似的仪器。
郭守敬是元朝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大天文学家,他在天文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编制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在1279年,他主持了大规模的纬度测量,这次测量在27个观测点举行,郭守敬依据自己观测的结果,并吸收以往历法的长处,经过精密的计算,终于修成了一部新的历法《授时历》,于1280年颁布通行。《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数字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差只有26秒。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里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行,较《授时历》的颁行,已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2.农学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我国出现了大批农业科学著作,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具有总结性、代表性的著作有: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元代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元代人王祯的《农书》,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介绍西方自然科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三)数学
《周髀算经》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九章算术》总结了自周朝以来的中国古代数学,它既包含了以前已经解决了的数学问题,又有汉朝时新发现的数学成就。它在数学史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期代表作。在《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祖冲之(公元429—500)生活于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为3.14。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如果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000多边形,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家建议把圆周率叫做“祖率”。
(四)医学
我国古代中医博大精深,较早的有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和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世人称为“医圣”。孙思邈是隋唐之际的医学家,后世尊之为“药王”。他对医学有很深研究,撰写了《千金方》,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研制作了详细的记述。明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上,它集中药学之大成,成就显赫,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他认真钻研《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学名著,深入民间治病,精通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等科,尤其擅长外科。他研制出一种能麻醉全身的药物——麻沸散,能减轻病人手术中的痛苦。他善于区分不同病情,懂得对症下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体操,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1.唐诗、宋词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唐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道姓名的都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又被称为“诗仙”。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它最初在民间流传,晚唐时期,文人开始参与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到宋代,词达到了其艺术顶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派别。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2.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明代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清代的代表作作品有《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二)绘画与书法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作有顾恺之的《木雁图》、《洛神赋图》等,有“传神写照”之记,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很发达。物画在隋唐占主要地位。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300余堵,奇踪异状,无有同者,被称为“画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元、明、清时期绘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代表有徐渭等人。
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称铭文或钟鼎文。在秦朝,以小篆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汉朝时,隶书逐渐流行起来,又出现草书和楷书。汉字的书写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三国两晋时,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三)建筑与石窟艺术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故又名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大运河于隋炀帝时开凿,它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人工奇迹。元朝统一后,又开凿了山东会通河和通惠河,缩短了到江南的距离。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按前朝后寝的制度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为皇帝和大臣们举行大典、朝贺、筵宴和行使权力的地方,建筑高大堂皇,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朝政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紫禁城中有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另有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建造精巧美观。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千米,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以及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三、学术思想
(一)儒家思想
1.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被采用。后归鲁国,晚年编修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孔子的核心思想有“礼”、“仁”等。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仁”指“仁者爱人”。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文化。
2.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儒家思想的发展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宋朝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二)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思想。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国寡民,出世无为。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
(三)百家争鸣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深入到各个领域。其中,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出现了群星灿烂的“诸子百家”和错综复杂的“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是指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倒、互相论辩的生动学术局面。著名的学派有儒家、墨家、法家。儒家学派的代表有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有墨子,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子,主张加强国君的权利,用法律统治人民。
第三节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爱国主义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屈原是战国后期的楚国贵族,为楚怀王的左徒官,立志报国为民,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他劝怀王任用贤能,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他们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面前毁谤屈原。楚王逐渐疏远屈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用诗歌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表达他对楚国的爱和对楚国的忧虑。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消息传来,屈原彻底绝望,他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投江自杀。屈原是同危害楚国的小人斗争而死的,他有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维护,并保持了一种民族的气节,保持一份清白,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屈原投江这天是农历五月五日,人们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北京天安门广场矗立着巍峨、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铭刻有十幅浮雕,记录着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第一幅就是虎门销烟的动人场面,这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朝道光皇帝时期的大臣。他看到英、法、美等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用鸦片换取白银以及掠夺我国的财富,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坚决主张查禁鸦片。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交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策划阴谋,企图顽抗,不交鸦片。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交出了鸦片。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勤劳勇敢
中国人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毛泽东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邓小平一贯倡导勤劳致富的原则。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劳工神圣。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
据古文记载,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派禹去完成这个任务。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趼,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当他第一次到家门时,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帖帖地流入大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大禹治水的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的这句话阐释着真理。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古人以天道为榜样。激励着自己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永不停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达的根基。华夏民族正是由于不断培育和继承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才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终于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被俘。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苟且偷生,默默等待着。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的病情,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勾践从此卧薪尝胆,苦心焦思,发愤图强,富民兴国。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灭掉吴国,实现了复国的宏愿,成为春秋时期的又一霸主。
四、以和为贵
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其中提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谐、平和,“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各民族和谐相处、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
隋唐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开始崛起。到松赞干布担任首领时,非常仰慕中原地区的文化。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着100人的出使队伍,准备了5000两黄金和许多珍宝,到长安去求亲,希望唐太宗把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嫁给他。相传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五难婚使”,出了五个难题,都被聪明的禄东赞一一解答,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千米,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出使“西洋”(今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等地)的壮举。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明朝为了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中国文教,成祖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领将士等二万七千余人,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开始第一次远航。以后又屡次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总计28年间7次下西洋。他秉承明政府命令,同亚非各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郑和船队给所经过的国家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绸、罗纱、锦绮、纻丝等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珍珠、宝石、香料等,广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五百年前的郑和航海早于哥伦布,走到南非的好望角,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中国的文化,这证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