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14064200000007

第7章 无执政党:俄罗斯政党制度之特点(2)

二、政党格局几经变化

从1993年12月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和通过新宪法后,俄罗斯政党的活动和作用开始被严格限定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定期的各类选举活动使政党的发展摆脱了混乱无序状态,政党体制逐渐趋于稳定。根据俄罗斯新宪法、议会选举法以及其他与政党活动有关的各项联邦法律,政党的活动必须遵守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政党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组织并参加议会、总统以及地方政权机关等各类选举活动;议会是政党活动的主要场所,进入议会的政党可以按照议会工作的原则参与国家决策,表达该党的政策主张。到1999年底叶利钦下台,这一时期,俄罗斯共进行了3次议会选举、1次总统选举和相应的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的换届选举。定期的选举活动和议会斗争进一步促进了各党派之间的分化、组合。到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逐渐改变了独立之初党派林立的状况,议会成了主要由几个固定政党组成和活动的场所。

1995年12月,俄罗斯举行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为了削弱“俄共”在议会中的势力,叶利钦在选举前宣布成立由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和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分别领导的中左和中右竞选联盟,企图借助这两个竞选联盟与“俄共”争夺选票,争夺在议会中的席位。叶利钦的意图是通过竞选,将以“俄共”为首的左翼政党挤出政坛,或使其边缘化,而将上述两个竞选联盟发展成美国式的两党制。但事与愿违,选举结果,“俄共”一下子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成为与叶利钦竞选总统最强劲的对手,其余有“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联盟,自由民主党和“亚博卢集团”进入议会,而被叶利钦寄予希望的中左和中右竞选联盟却双双落选,被淘汰出议会。

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俄罗斯政党制度开始成型。从数量上看,改变了以前庞杂混乱无序的局面。独立之初,俄罗斯全联邦性政党和政治组织达1 000个,1995年议会选举前猛增至2 000多个。随后,政党数量逐渐减少,到1999年初,剩下几百个,其中全联邦性政党和政治组织只剩下140多个。从数量上看,仍居当今世界各国之首。根据规定,议会总共450个席位中一半席位由政党和竞选联盟产生,但只有获得5%以上选票的政党才能分得这些议席。按照这一规定,1995年第二届杜马选举结果,进入议会的只有4个政党。其中,俄罗斯共产党获选票为22.3%,在议会中占157席;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为11.18%(51席);“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联盟”为10.13%(55席);“亚博卢集团”为6.98%(45席)。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共产党议员党团所占席位达30%强,还获得议会(国家杜马)主席和所属9个专门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在政坛上发挥重要影响。政党数量的减少,有助于提高政党的参政水平和能力,也有助于改善政党的活动方式。原先政党数量太多,组成成分庞杂,许多小党仅有几百人,甚至只有几十人,人们称这些党为“家族党”、“沙发党”。如今,政党在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中都建立了规范,竞选联盟的组成也有助于一些小党纳入正常的活动轨道。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政党(尤其是反对党)动辄动员群众游行抗议等热衷于“街头政治”的做法,也被利用议会讲坛开展辩论,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政党之间的较量所代替,比较符合现代政党政治的方式开展活动,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由于宪法规定俄罗斯总统拥有十分强大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议会作用和多党制格局受到很多制约。1998年3月,叶利钦突然解除了担任俄罗斯总理职务5年之久的切尔诺梅尔金的职务。于是,由切尔诺梅尔金所领导的“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的地位和影响急剧下降,丧失了它在中右势力中的领衔地位。但这个组织的衰落并没有导致俄罗斯政党格局发生重大变动,1998年12月,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组建了“祖国运动”,该组织打着中派旗号,吸引了一批地方行政长官参加,一度填补因“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衰落而形成的政党格局中的真空。“祖国运动”虽未进入议会,但它的影响不断增大,逐渐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议会外政党。

1999年上半年,为迎接12月举行的国家杜马选举,俄罗斯又相继成立了由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沙伊米耶夫和圣彼得堡市市长雅科夫列夫领衔的“全俄罗斯运动”,萨拉托夫州州长康·阿·季托夫领导的“俄罗斯之声运动”,由盖达尔、丘拜斯、涅姆佐夫等参加的“正义事业联盟”等几个政党和政治组织运动。随着议会选举的临近,俄罗斯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加速发展。“祖国运动”和“全俄罗斯运动”结成“祖国-全俄罗斯联盟”,并争取到了俄罗斯原总理普里马科夫的加盟。9月,叶利钦总统又授意俄罗斯紧急状态部部长绍伊古建立中右的“团结竞选联盟”,别号为“熊”,骨干是部分地方行政长官。各政党、各派政治组织开始为角逐议会席位进行较量。

1999年12月,俄罗斯举行独立后的第三届国家杜马选举。进入议会的有俄罗斯共产党、“团结联盟”、“祖国-全俄罗斯联盟”、“右翼力量联盟”、自由民主党和“亚博卢集团”6个政党。出人预料的是,事先被人看好的“祖国-全俄罗斯联盟”仅名列第三,而成立不久的“团结联盟”则脱颖而出,“右翼力量联盟”也在杜马中占据一席之地。俄罗斯共产党虽保持第一大党地位,但在议会中所获席位有所减少,加上人民爱国联盟分裂,左翼力量受到严重挫折。而以“团结运动”为主的中右翼势力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1999年国家杜马选举后,叶利钦将总统权杖提前交给了普京,并通过政权党“团结联盟”与“俄共”建立联系和妥协,为普京2000年3月提前的总统大选中战胜最强有力的对手普里马科夫创造了条件。由于此时“俄共”颓势已现,它已不再像4年前那样雄心勃勃,久加诺夫作为总统候选人已失去竞争力,所以,当局也乐于将议会一些委员会领导人的位置让给“俄共”,以获得“俄共”对普京的支持。因此,在普京上台后的一段时间里,“俄共”与政权党、同时也与现政权关系较为融洽,扮演了一个“建设性的反对派”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议会第二大党的“团结运动”领导人多次提出,要求俄罗斯建立以“团结运动”和“俄共”为基础的两党体制。两党制是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政党制度。“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对此也作出积极反应,认为在俄罗斯建立两党制有助于结束过去政坛上的混乱局面,使俄罗斯的政党体制运作早日步入正轨。普京与叶利钦一样,总统本人不参加任何一个政党,但他希望在强势总统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较为稳定的政党体制,以利于国家的平稳发展。然而,在俄罗斯建立两党体制只不过是少数政治家的一种愿望,虽然普京当政初期出现一些有利的条件,主要是10多年来,政局动荡已使俄国广大民众对政党之间相互攻讦、争权夺利,造成社会不安、思想混乱的局面感到厌倦,人心思定,人们希望政党活动纳入有序和规范的轨道,西方式的“两党制”就成了第一目标和选择。

可是,在俄罗斯建立两党制绝非易事,“俄共”与代表中右势力的“团结运动”以及和普京之间的关系很快又处于一种对立状态。由于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分裂,“俄共”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衰落和边缘化,从各方面来看,“俄共”已经不可能在俄罗斯政坛上扮演两党制中的一个主角,而“团结联盟”也很快遭到瓦解,被“统一俄罗斯党”取代,这样,俄罗斯的政党格局又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