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14064200000044

第44章 民众价值观:列宁墓要不要搬迁(2)

二、如何看待“斯大林热”

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下,从1987年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全盘否定自己历史的道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政治制度变更,对历史的评价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在俄罗斯掀起了一场去“苏联化”的运动,原苏共领导人的塑像、纪念碑等纪念设施遭到疯狂破坏。

随着转型所带来的困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在失望之余,开始反思对历史的评价。在这种对苏联历史评价的反思声中,“斯大林热”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大背景下,人们在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的同时,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很低的。据调查资料显示,有高达64%的人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态度,肯定者只有8%。但近年来,如何正确、客观评价斯大林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随着斯大林逝世50周年(2003年)、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4年)及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纪念日的相继到来,俄罗斯各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文章,全面评价斯大林的思潮在俄罗斯学术界和民众中开始出现。

早在1999年12月21日,久加诺夫拜谒斯大林陵墓时的讲话中说道: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史上,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质疑。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据报道,“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曾在一次宴会上提议“为斯大林干杯”,普京也跟着举杯说:“为斯大林干杯!”2004年2月,普京还亲自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60周年的庆祝活动。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鲍里斯·格雷兹洛夫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他犯了个别错误。”2003年3月3日晚,“俄共”在莫斯科巴库电影院举行了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人们纷纷表示:“不准玷污历史”,而把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只是看做是“过火”行为。2003年3月5日,学者们在莫斯科还专门举行了“我们怎样认识斯大林”圆桌会议。据资料统计,正面肯定斯大林的已经不限于“俄共”,在“自由民主党”和政权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多数。就连前持不同政见者、号称俄罗斯“自由卫士”的索尔仁尼琴都感叹道:“今日的俄罗斯已经彻底失去了斯大林曾经赋予它的冲劲与斗志。”2003年3月4日,另一位前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苏维埃俄罗斯报》撰文说:“可以断言,没有列宁,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斯大林,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共产主义社会。”季诺维也夫甚至认为,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20世纪可以称为“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纪”。

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人们开始更多地回忆斯大林,以他为题材的影片也开始日益增多。全俄舆论调查中心的资料显示,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及其生平有截然不同的看【3】:50%的俄罗斯人能够积极评价斯大林,愿意把其名字与建立一个能够反击法西斯侵略的强大国家联系在一起;37%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生平持否定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清洗”的缘故。岁数大的人评价明显积极得多。不仅在老一代人当中,即使在最年轻的一组接受调查的人(18~24岁)当中,给予积极评价的也多于消极评价的,其比例分别为46%和39%。与此同时,包括年轻一代的俄罗斯人不接受斯大林的统治方式。尽管苏联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成为超级大国,但多数人仍认为国家的发展方向不对。52%的俄罗斯人不希望本国出现一位斯大林式的领导人,但也有42%的人认为本国需要“第二个斯大林”。这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俄罗斯人。与其说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不如说他们需要一个关心自己的政权。无论如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若干机构的民意调查表明,都有50%甚至以上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当然,目前俄罗斯仍然存在对斯大林评价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在“大清洗”和“斯大林模式”等问题上,许多学者和民众仍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可见,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持一种矛盾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伏尔加格勒州政府于2003年通过决议,把该市的名称改回“斯大林格勒”,得到10多个州政府的签名支持。伏尔加格勒州议会议长说道:“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历史中最光荣的名字。斯大林是强大俄罗斯的象征。重新使用这个名字,有助于使俄罗斯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2003年11月13日,俄罗斯秋明州伊希姆市政府决定,在原来被推倒的斯大林塑像位置上重竖斯大林纪念碑,得到了普遍的支持。这种重新为斯大林立碑的想法很快为俄罗斯其他一些地区所效仿。2005年2月,一个名为“加里宁格勒-60”的社会运动组织,极力主张修造斯大林纪念碑。此后,萨哈林州政府设立的萨哈林“胜利”组委会,委托当地文化局为无处安身的纪念碑寻找地方;2005年5月,斯大林的崇拜者也试图让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修建斯大林的纪念碑;2005年12月,雅罗斯拉夫尔的共产党人宣布自筹资金立碑;2006年5月,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共产主义者和老战士,决定开展建立斯大林纪念碑的签名活动。

对于俄罗斯出现“斯大林热”的原因,“俄共”认为这是广大民众对苏联的“怀念”。“俄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奥列格·库利科夫说:“市民们想起当年对老年人的关心,当时可没有那么多被遗弃的人。”而“右翼力量联盟”思想家戈兹曼认为,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俄罗斯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我们的政府确定了走向过去的方针,希望在那里找到榜样。所提出的治病药方都在朝那儿转向。因为人们记得,当时大家曾步调一致地前进,没人掉队,这样就可以承担任何风险,应对任何虚幻和现实的恐惧。”著名政治家齐普科教授指出:“俄罗斯的年轻人比其他人更尖锐感受到国家的衰落和混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感情。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对斯大林的向往。”2006年2月12日,赫鲁晓夫曾孙女、纽约新学院大学国际事务教授尼娜·赫鲁晓娃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题为《为什么俄罗斯仍然喜爱斯大林》的文章认为:“这是因为斯大林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鼓动了人民的爱国热情。苏联时代结束,人们没有了民族自豪感和长期坚持的信仰。由于精神和物质贫乏,人们渴望恢复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斯大林的形象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对此,俄罗斯《导报》于2003年3月5日刊登《俄罗斯人怀恋斯大林时代》一文,认为人们之所以重新对斯大林作出肯定的评价,主要出于以下原因:(1)正是斯大林把苏联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建成了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苏联现代化发展的基础;(2)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打败了法西斯,保卫了国家的独立;(3)苏联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宅,首次实现在一个国家里消灭了文盲;(4)苏联很快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1947年取消了商品的票证供应;(5)正是在苏联时期奠定了热核武器、宇航技术发展的基础;(6)苏联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公民都以自己强大的祖国自豪,苏联模式在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产生了广泛影【4】。

2004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4年12月24日的俄罗斯《消息报》刊发了谢尔盖·列斯科夫撰写的《对“斯大林热”的思索》一文,分析俄罗斯缘何又出现“斯大林热”。在文中,《消息报》记者询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斯大林执政时,情形比现在好吗?”被询问者回答道:“他起码打赢了德国法西斯。不像现在,俄罗斯卷入诸多冲突,难于脱身;医疗和教育福利都不见了。”这是普通老者的心声,也是现今俄罗斯社会中日益升温的斯大林情结的体现。该文作者写道:“这意味着共产主义的重生吗?不,它已经不复存在了,列宁被淡忘,只是斯大林的影响却一直存在,并在现今更受尊崇。他与彼得大帝非常相似。尽管他们执政期间国家人口骤减,但历史是公正的,光阴流逝,个人悲剧已经淡去,其治国成就却愈加彰【5】。”

对于俄罗斯来说,国家与人权孰轻孰重,一直都是难于解答的问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追逐西方价值观,现在意识到这不过是美丽的肥皂泡,寄情于斯大林,或许是出于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