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世纪重庆文学史
14064000000023

第23章 新时期以来的重庆文学(2)

血的燃烧,泪的奔流,

几年不见盼白了头;

我的诗心,你的笑口,

感应虽灵也难解愁;

我往北行,你往南走,

何时能够同歌同游?

有的论者曾认为:“在新中国诗歌的第二繁荣期里,梁上泉的诗歌没有汇入到纷乱喧腾的新诗潮中去。”但这样的判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际上梁上泉新时期的新诗创作仍然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展。

除了新诗创作,梁上泉的旧体诗创作亦有值得重视之处。《白水斋吟稿》收梁上泉自1947年至2003年50多年间创作的旧体诗词共1100余首。从时间上看,梁上泉的旧体诗创作早于他的新诗创作;从梁上泉旧体诗创作发展来看,梁上泉的旧体诗主要创作于新时期,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正式发表旧体诗作品;而从梁上泉新时期诗歌创作总体格局看,如果说梁上泉的新诗创作主要与诗歌创作的时代潮流相关的话,他的旧体诗创作则更多与他个人的感怀有关。《白水斋吟稿》中的旧体诗共分五辑。第一辑心路情韵,写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如《乡思》(1991):“除夕江城夜/钟鸣又一年/乡思沿字水/回朔入深山”;《巴山夜语》(2000):“巴山夜语话巴山/同与宿云两不眠/幸有电灯光照久/勿须剪烛到明天”。第二辑山影水痕,写诗人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所发的诗的感兴,如《武陵源》(1981):“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画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画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又如《北温泉》(1999):“山峡白温泉/满塘蒸白烟/高台蹦极跳/深水热鱼穿/度假村消暑/数帆楼看船/身心沐浴爽/古寺悟参禅”。第三辑绿风清音,写自然景物引起诗人的遐思,如《夜闻松涛》(1998):“南山秋雨湿苍松/阵阵微涛阵阵风/静夜柔声如耳语/幽思潜入梦魂中”;又如《荷花》(1999):“叶似托盘露似珠/花开红白艳阳初/笑出淤泥无浸染/暗生胖藕献农夫”。第四辑四季潮声,写诗人在时代潮流动荡中情感的激荡,如《澳门归》(1999):“香港昨方归/澳门今又回/回家圆旧梦/添喜醉新杯/歌绕区旗舞/笑除妈祖悲/明朝花更好/华夏共腾飞”;又如《移民新竹枝》(2001):“巴峡巴船乘巴风/巴水巴人出巴东/街巷将落碧波里/移民四散半城空”。第五辑谊长意深,以诗书的方式展示诗人与友朋的情谊。梁上泉的这些旧体诗作大多有感而发,情真意切,诗句洒脱,自成格调而不拘泥于旧体诗律,在诗界产生广泛影响,也从一个方面展示了当代重庆诗歌创作的丰富性。

此外,梁上泉的散文诗和歌词创作亦多有佳作。《献给母亲的石竹花》共收梁上泉新时期散文诗作品80余首。《峨眉酒家》、《小白杨》、《我的祖国妈妈》等歌词则在全国范围均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梁上泉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重庆当代诗人之一。他在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丰富了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也进一步扩大了重庆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1931―),诗人兼剧作家,原籍四川成都,1931年生于北京,6岁时从北平回到四川,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中读完小学,后到眉山念初中,抗战胜利后在成都读高中,中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建国初参加共青团西南工委组织的青年文工团,在川东、川北、川西等地参加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后长期在重庆的剧团工作,编写过多种歌剧,其中《火把节》曾获全国大奖。新时期以来先后担任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出版有《当代重庆作家作品选?陆?诗选》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陆?1958年就开始诗歌创作,1961年出版诗集《灯的河》,1964年出版诗集《重返杨柳村》,后者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进入新时期以来,陆?的诗歌创作基本上保持了他的一贯特点,以真挚的情感切入某些重大题材,同时又以明丽的语言讴歌生活中的美。如他在新时期较早发表的《不灭的灯标》,抒发对重庆曾家岩五十号的赞美之情:

曾家岩五十号啊,山城的骄傲,

革命征途上,一座不灭的灯标,

为把人民,引上新中国的航线,

你身披风浪,脚踩狰狞的暗礁。

这种重大题材与抽象抒情方式的结合曾是过去常见的诗歌艺术方法,但与作者的真挚情感之间却存在某些内在矛盾。相比较而言,陆?更擅长用歌唱性的调子具体地叙写他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美和戏剧性场景。如《营林工》、《长征小学》、《夜宿彝家》、《攀枝花寻花》等。组诗《火把节之恋》是其中的代表:

天空中,美丽的星星虽然很多,/那最明亮的星星哟,只有一颗。/当曙色微明,浸出天边的夜幕,/灿烂的金星,像宝石珠光闪烁。

星光下,美丽的寨子虽然很多,/那最富饶的寨子哟,只有一座。/当荞花开时,枝头满缀着苹果,/寨前寨后,羊群像珍珠洒满坡!

寨子里,美丽的姑娘虽然很多,/那最幸福的姑娘哟,只有一个,/当劳动出色,引来钟情的小伙,/欢乐的节日,怎能不微笑轻歌?

姑娘呀,美丽的歌儿虽然很多,/那最甜蜜的歌儿,只有一人和,/在火光影里,用歌声倾诉思慕,/汇成一道溪水,来自两个心窝……

――《火把节之恋?序歌》

但陆?也有擅长作“客观对应物”描写的诗作,如写于1984年的《戈壁日出》:

东海日出了,夜还赖在戈壁滩,/黄色的寂寞,笼着黑色的茫然;

/星星像苍白的沙砾,贴在天上,/天和地,冷眼相对,默默无言!

沉默啊,沉默就是无声的期盼,/盼着绿的微笑,盼着红的腾喧;/盼着东方,快伸来曙光的长剑,/撬开朦胧,还我一个地阔天宽!

啊,红日,终于跃出了地平线,/黄色的宽广,升起红色的庄严。/雪岭冰峰,齐睁开欢乐的泪眼,/好一幅金色的毡毯,无际无边。

此诗对戈壁日出的艺术发现和精致描写,可与另一位中国当代诗人李瑛的《戈壁日出》相媲美。该诗还表明,陆?在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已具有了多幅艺术笔墨,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陆?这样一位始终抱有“未能在铁窗里发出怒吼,就该在红旗下唱起赞歌”信念的诗人,随着新时期人的解放的潮流和诗歌创作个性化特征的增强,他的一些抒写重大题材的诗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鲜明的个人化特色和更为丰厚的人性内涵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如他写于1986年的那首《回首雪山》:

眼光都快染黄了,

沙漠过尽,才见雪峰一簇。

寂寞啊,无边无际的寂寞里,

耸立着你,银色的孤独。

一万公尺的绻念,

催云团,化作留连的脚步,

抚摸你那淡淡微笑的阳坡,

还有,那深深期待的幽谷。

蓝天,没有红色的界碑,

心却能告诉我,身在何处――

霎那间,冻结在峰顶在依恋,

溶进了胸间赤热的火炉。

回首雪山,泪眼模糊,

五千年的白发,风中飘拂。

你,我倚门而望的母亲啊,

在期待,期待着青春的复苏!

这应该是陆?新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即使放在整个当代文学中,也是当之无愧的优秀诗作。

杨山(1924―),四川南充人,做过记者、编辑、大学教师、专业编剧等。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诗,出版有独幕剧本《姊妹同行》(1955)、诗集《工厂短歌》(与穆仁合著,1957)、《寻梦者的歌》(1983)、《黎明期的抒情》(1983)、《爱之帆》(1989)、《杨山抒情诗抄》(1992)、《醒来的恋歌》(1994)、《雨天的信》(1994)、《杨山诗选》(1999)和散文集《听雨楼随笔》(2003)等,以新诗创作影响最大,是重庆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

杨山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极为活跃,并且坚持了他一贯的创作特点,多写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诗人反复体味和留下深刻印象的平凡之物,却仍然富有浪漫气息。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即景均在诗人的笔下化为令人惊讶的诗句,如他的《那一棵夏天的榕树》:

那一棵夏天的榕树

曾将一个夏天的故事记录

一朵百合花静静地开在溪边

一只夜莺轻轻啼唱在山谷

世界上一切都忘记了

只有两颗心在兴奋地跳动

命运在夏夜的绿荫叹息

只有榕树知道心儿的孤独

百合花需要月光的怜惜

夜莺的歌需要花园居住

坎坷的山路印有坎坷的脚步

遥远的旅程需要手臂的搀扶

无言的眼对着无言的眼

溪水潺潺地流淌在身边

谁能忘记那月畔的一颗绿星

凝视着青春与青春的祝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诗艺的完善,杨山新时期以来创作了许多怀人忆旧的诗作,淳厚的诗情和含蓄的诗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且看他的《雨天的信》之一:

听雨在巴山的楼头/雨点儿敲开了记忆的门扉/我想起我们在那小小的屋里/雨点儿和油墨香将两颗心沁醉我们不时地望着窗外/一朵乌云在江上低低的飞/而我们不给秋天一声叹息/心中装有个偌大花园盛开玫瑰我们刻着蜡纸刻着愤怒的惊叹号/要给予贫困者重重的一锤/我们轻轻哼着曲儿,哼着/曲子里有着太阳的光辉几十年过去了,雨点将青鬓染白/你可曾斜依楼头将昔日情景回味/雨天,我多想你打着伞前来并肩倾吐/倾吐寻梦者风中雨中寻梦的故事……

然后,相互微微的一笑/久久看那窗外两只布谷在春雨中飞杨山的诗歌情感炽热而内敛,语言形象生动且简练活泼,是新诗中成熟的作品。如他的《秋兴》:

饮酒去

晴空里

太阳

如一只金杯

天高气爽

正是我们

劳动后

吟快活句子的时候

请尽情沐浴九月的风

一如二月花开放

我们为大地思索

而且畅想

扁起翅膀高飞

谁愿意

要收获后的陶醉

余薇野(1924―),原名董维汉,重庆市人。20世纪40年代即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劳动改造,1979年得以平反。余薇野新时期诗歌创作颇为活跃,出版有讽刺诗集《辣椒集》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阿Q献给吴妈的情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及《余薇野诗选》等。余薇野的诗歌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所讽刺的对象除了极“左”思潮中种种可憎的事物外,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丑陋现象。如《左视眼》:

怒发冲冠喊医生:

“整个世界在右倾!”

他要医生医世界,

医生要他医眼睛。

该诗以调侃的语言和戏剧化情景,生动刻画出“左”倾者的可笑嘴脸。《你在笑谁》则以同样的方法嘲笑了那种一贯自以为是的人的无知:

不读书,不看报,/信口开河呱呱叫!/华罗庚来讲优选法,/问他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还不是那老一套?/第一,大学不许开后门,/第二,择优录取更需要。”//“怎么?你们在笑!/你们笑谁?/你们笑什么?/简直莫名其妙!”

余薇野的讽刺诗创作辛辣犀利,勾画讽刺对象入木三分,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余薇野的诗歌语言擅长适当采用重庆方言,借助方言的特殊表现力,进一步促成讽刺诗幽默生动的艺术效果。

余薇野也有写得诚挚的诗作,如写给几十年患难妻子的情诗《白发者的恋歌》,情意深挚,真切动人。

我俩年青的日子,/曾在深深的林荫里倾听松涛。/正是在那松涛声中,/我听见了,听见了您的心跳!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俩一同迎受了严寒与风暴。/而那松涛里心跳的声音,/回响着、回响着,把风暴的呼啸声压倒!

啊,深藏在我心谷里的松涛声,/曾经唤起我多少幸福的微笑。/我真想问一问我白发的妻子:/我今天依然听见那松涛里您心跳的声音,亲爱的,您可知道?

――《我心中的松涛声》

穆仁(1923―),原名杨本泉,四川武胜县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此后一直在重庆的新闻界和出版界工作。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劳动改造。新时期平反后在重庆出版社工作至1989年离休。

穆仁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诗歌创作。新时期以来诗歌创作趋于活跃,出版有诗集《绿色小唱》(1987)、《穆仁诗选》(1999)等。穆仁的诗歌创作语言朴素而精致,多是浅白的低吟却富有浪漫气息,构成名副其实的“绿色小唱”的风格。如他的《睡莲》:

在梦的朦胧里,

睡莲悄悄开放;

披着雾的轻纱,

映着月的寒光。

它是一朵记忆,

在遗忘里渐渐明朗;

一片温柔的翠绿,

托起我童年的故乡。

穆仁还写有不少饱含生活哲理的咏物诗。与一般咏物诗不同的是,穆仁的这些咏物诗形象具体,而且形象具有自身的意义,几近于象征诗。如他的《鹰》:

当鹰落在平地,

用它弯钩的喙,撕取食物,

像一只猥琐的鸡。

当它飞上蓝天,

在险峻的峰巅盘旋,

悠忽掷身于涧底,

人们才惊叹于鹰的美丽。

凌文远(1910―2003),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在党政干部岗位上从事繁忙的政务工作,曾担任过中共重庆市江津县县委书记、江津行署专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83年以后创作出版了《乡音》、《为您举杯》、《两情集》、《山之魂,海之魂》、《江海忆往一百咏》、《鸡前牛后》、《望海楼诗存》、《金牛?道?流?文殊》以及《凌文远自选集》等数本新诗和旧体诗集。凌文远的诗作多写他忆念中熟悉和热爱的家乡山水,构成他的“乡音”、“乡情”和“乡恋”的主题系列。如他这样来写他的故乡:

我的故乡有一条长长的小河,

河的两岸粘满雪白的花朵。

谁家乳燕在原野搁下她的轻装,

春的脚步叩击着我的心窝!

我的故乡有一条长长的小河,

画卷上高高叠起绿油油的颂歌。

歌唱大自然的巧妙安排,

智慧与劳动合成的彩绘更逗人恋慕。

我的故乡有一条长长的小河,

圆圆的秋月吻着圆圆的嘉果。

流萤在楼前随蛙鼓飘起,

拴住我的心也拴住梦的行脚。

我的故乡有一条长长的小河,

碧澄澄的河水摇晃着火红的山坡。

她从远岛为我捎回沸腾了的乡情,

我为她把海思的琴弦细细地弹拨。

凌文远的诗作在创作方法上富有浪漫情调,语言清新可诵,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在重庆老一辈诗人的创作里独具特色。

石天河(1924―),原名周天哲,湖南长沙人,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军西南。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工作,曾任《星星》诗刊执行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劳动改造,1980年平反后在原重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重庆文理学院)任教。1985年离休。著有《石天河文集》《石天河文集》四卷本,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石天河20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等方面卓有建树,被称做是重庆文坛的一棵大树。

随着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巨大改变,新时期以来石天河诗兴勃发,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歌作品,包括新诗和旧体诗,大多收入《石天河文集》第一卷“复活的歌”。和大多数新时期重新归来的中老年诗人一样,石天河在新时期之初怀着激动的心情写出感叹沧桑巨变的《归来》之作:“我又回到了这喧哗的城市,/又走在这微波荡漾的涤锦江滨,/南郊的古柏更显得苍老雄劲,/路边的梧桐也早已翠绿成荫。//……我回来了,/一双空手,怀揣着尘封的故笔;/我回来了,/万语千言,说不尽逐客的离情。//我回来了,/迎接我的,也还有冰山般的冷漠;/我回来了,/找谁来陪伴我愤激的低吟。”诗中还充满着那个时代留下的阴影。石天河有时也把他的难以排解的幽思转化为一种正面的诗歌形象,如《黄桷树》或者《昙花》之类,使过去二十多年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成为饱含人生阅历而又耐人寻味的“鱼化石”。有时,诗人在《静夜》里沉思:“我爱这静静的长夜/窗前的月色,依然是童年时候的温馨/淡淡的微云,带几分友情的嘲笑/空?的天际,传来无声无息的歌吟/仿佛有人哗笑,有人啜泣/有人私语,有人哀恸//每一本书,都是我亲切的朋友/一个零乱的书桌,酒筵似的丰盛//我豪饮、沉醉,忘却了寂寞和苦闷/我听见自己心里,有海潮的涌动”。有时,诗人则把自己的思绪托付给高高飞翔的海鸥。这海鸥却又不只是自由飞翔,而是还有着对环境的审视和反思:

远处的海鸥

可望而不可即

一会儿在蓝天上飞翔

一会儿迷失在波心里

那雪亮的白翅膀

似乎从没有沾过一点污泥

飞得自由呵

飞得快意

海岸边苍老的礁石

呆呆地蹬在那里

千万年过去了

只留下无声的绝壁

石天河的上述诗作大致勾画出他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情感空间,既包含了丰厚沉重的历史和人生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是老诗人焕发诗意青春的难得之作。石天河还创作有少量旧体诗,以一种诙谐的风格成为那个荒谬时代的写照。如他的《炼钢纪趣》:

喇叭喧呼大炼钢,纷纷忙碌土炉旁;

何物谓钢浑不识,擂台挑战指标昂。

锣鼓声高捷报红,人人都变炼钢工,

独有工程师不干,责任难当有苦衷。

半夜招呼快起床,披衣齐上炼钢场;

吃完肉面听指示,“明天早来喝豆浆!”

此外,石天河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也极为活跃,著有《广场诗学》等,是有全国影响的著名诗歌评论家。

第三节 从青年到中年的广阔诗域

傅天琳(1946―),女,四川资中人,1961年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在重庆缙云山农场种植果树多年,1978年开始发表诗作,后调入重庆出版社做编辑,为重庆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诗集《绿色的音符》(1981)、《在孩子和世界之间》(1983)、《音乐岛》(1985)、《红草莓》(1986)、《太阳的情人》(1990)、《另外的预言》(1992)、《结束与诞生》(1997)、《傅天琳诗选》(1998)、《柠檬与远方之歌》(2000),以及散文集《往事不落叶》(1992)等。其中《绿色的音符》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诗《汗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组诗《苹果园之歌》获《星星》优秀诗歌奖,散文《小屋的故事》获四川省优秀文学奖。曾获省、市级各种文学奖40余种。

傅天琳是与舒婷齐名的中国当代女诗人。19年果园劳动的生活经历催生出傅天琳创作道路上的第一本诗集《绿色的音符》,她也因此而被誉为“果园诗人”。生活的艰辛并未麻木诗人敏锐的感触,而诗人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却造就了诗歌格调明朗、情趣天真的风格。傅天琳从大自然的美和果园的劳动中获得灵感,将自己的痛苦、欢乐和希冀化为旁若无人而又清丽动人的诗句:

我的心是果园的春天,

吐露着花,

和花一般纯洁的情感。

飞翔的云和鸟儿,

是我的朋友,

载着我天真的梦在宇宙飞旋;

大大小小的虫子,

咬我,骂我,

惹我生气

我都喜欢。

生命啊充分闪现,

我的心是果园的春天。

在傅天琳1987年以前的创作中,她的情感都与一定的写实性因素相结合,不喜欢作抽象的抒情、绚烂的幻想,诗集《绿色的音符》、《在孩子和世界之间》均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直接生发和提炼,包括果园劳动、爱情婚姻、生儿育女、失母之痛等等经历都相当清晰地映现在她的诗歌作品里。如果说舒婷的诗是以昭示平等的“木棉”为象征,那么,傅天琳这一阶段的创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欣然接受,她的大部分诗作都是以母爱和童心描绘纯真、光明、美丽的世界,具有鲜明的梦幻、理想色彩。比如这首题为《梦话》的诗: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的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傅天琳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追求、不曾“凝固”的诗人。她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从“果园”转向“大海”,又从“大海”走向“大洋”。诗集《音乐岛》、《红草莓》记录了傅天琳一连串远足的印迹。从大兴安岭、雁荡山、西子湖到呼伦贝尔、加格达奇,都市之外的生活向傅天琳展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而巴黎、慕尼黑、荷兰的异域文化,又从思想和艺术上极大地丰富了诗人的创作。从1990年诗人的自选诗集《太阳的情人》第五辑中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的显著变化:冷静的思考替代了温柔的抒情,气势恢弘的长构替代了即兴赋得的短章,作品体现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某些较为宏大的思考。

1997年,傅天琳历时五年创作的长诗《结束与诞生》与读者见面,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认为代表了傅天琳多年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世纪末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正如这首长诗的标题,它既是傅天琳诗歌道路上既有艺术追求的结束,又是诗人新的艺术境界的诞生。傅天琳在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之间,寻找到了自己诗歌主题的“永恒的人性、人情、人道”的广阔空间。诗人用诗歌关怀人类的苦难,谴责人心的冷漠,并有意使诗之情思深化,诗境也因此博大而深刻。

一面喝咖啡一面看电视/一面用餐巾沾沾嘴角/先生们女士们/姿态何其优雅一个老人从荧屏落下/落叶一样落下/活着的只是脸/被炸断的四肢/似在旁观阳光插进花瓶/这一天,血流在南斯拉夫/血流在索马里/血流在柬埔寨/白黑黄三种命运/在一样的红海里挣扎颤栗的手/与窗外塔尖上的蔷薇/何其相似/抽搐的脸/与桌面上涂满黄油和果酱的面包/何其相似。

――摘自《早餐》

李钢(1951―),陕西韩城人,曾在海军南海舰队当过水兵,复员后在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现重庆工学院)工作。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出版有诗集《白玫瑰》(1984)、《无标题之夜》(1992)、《李钢诗选》(1998)等。诗集《白玫瑰》曾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新诗奖。

李钢早期诗歌创作受时代潮流影响,在一种自发状态中创作出一批政治抒情诗,表现出诗人对时代敏锐的反映:“在没有星也没有雨的深夜/我用干裂的嘴唇轻轻吹响了一支芦笛/为了那遥远的还未到来的时刻/我倾吐着一曲发自生命的旋律”。另一首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则是表现1976年丙辰“天安门事件”的长诗《白玫瑰》。诗前有一段小序:“‘四五’运动中,一位青年勇敢地走向天安门广场。临行前,他跟心爱的姑娘深情告别――”。“呵――/我要走了,我要走了,姑娘/带着我的白玫瑰花//让我到天安门广场/喊出我胸中的激愤/哪怕前面有刀斧横架//让我到纪念碑前/自由地深深呼吸/哪怕会付出血的代价”。全诗从这位青年的角度渲染出作者对“四五”运动正义性的认识,反映了青年一代的觉醒,洋溢着一种自许的浪漫激情。该诗一方面显示了李钢用诗歌捕捉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钢早期诗歌创作的某种盲目性。因此,李钢诗歌创作真正自觉是在1983年他创作出组诗《蓝水兵》。

《蓝水兵》是一组军旅题材的作品,却以崭新的手法展示出水兵和大海全新的形象:

我大概是海浪未完成的雕塑/所以海魂衫便整日白一道蓝一道地裹着我/我干脆到高高的舰首去/像一枚鱼雷一下子射入水中/如果这时前方驶来一艘敌舰/那它可是活该被我炸沉水下有一些神气十足的小怪物/探出石洞外朝我善意地舞钳子/我想我是一条中国龙/有最纯正的海洋血统向蛙人致礼/跟海豚学点仿生学/随后我泛起在水面/躺在蓝宝石床上作深呼吸/太阳神他正漫步在我的头顶/便顺手在我的皮肤上谱写棕色乐曲我的母亲站在远方故乡的山岗/眯着眼睛寻找我/结果她只看到海中漂浮着/一个黑乎乎的岛子,上面还长着/几棵绿油油的橄榄树。

――《在水中》

此外,《蓝水兵》、《舰长的传说》、《老兵箴言录》等诗都相当有特色地反映出新一代水兵的生活和情感,被誉为“为中国当代军旅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些来自“深海的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善于捕捉意象和运用语言的艺术才力。李钢的这些诗作既具有雄性的阳刚之气,又不乏清新诙谐的浪漫情调和现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李钢的诗也随着新时期诗歌艺术的演进表现出新的特点,其突出特征是诗的视野更为开阔,但此前那种半透明的和谐感被打破,诗作中充满了破碎的意象和互不关联的感官语言。

笑声在摄氏零度以下/朋友的话还是可信的/恐龙绝迹之后/低度酒出现/距亲爱的人一光年/距墙三尺。干杯!/今晚月色苍白,很雅很雅/牙齿洁白,仍驻守牙床/新起的大楼面南/避雷针已触到了上帝的脚趾/噫吁兮!血压正常/流言蜚语110/80毫米汞柱/始终纳闷,她怎么竟像/聊斋那样吃吃地笑着/笑声在50分贝左右/达人知命/命运在黑桃红桃之间/每个人都不是哲人/哲人何在?拧开水龙头/一座城哗哗地流出来/漂白粉味儿很重/他爱她她也爱他/于是接吻,自古如此/那一刻太浪漫,过后太现实/黄昏时分/落日徐徐降入炉堂/辟辟剥剥烧一整个夏天/城在釜中泣/沸点/在摄氏零度以下。

――《沸点》

李钢20世纪90年代后类似这样的诗作还不在少数。它们可以看做是诗人在尝试多样性的现代诗歌写作实验。但李钢仍有一些淳朴厚重之作,如《北方》、组诗《西部苍茫》等。《错航》、《野菊》则显得清新可诵,如《野菊》:

一路喝着山林陈年的风酿

不觉倒下

此处竟有比酒更醉人的享受

醒时但见草丛里

一枝招人怜爱的野菊

像随侍的小丫环一般

怯生生地守护着我

忍不住地要和她亲昵一番

反正没人看见

我起身离去

留下她亭亭玉立

在秋野里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