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在科技馆听讲座
14062700000007

第7章 心情长愉悦生活挺美好

姜峰

理解心理健康

“健康”这个词大家太熟悉了,但理解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指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呈现完好状态。也就是说,现在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仅是“没有得病”,还要说你活得好不好。“没有病、活得好”最健康。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力都保持良好的状态。再通俗一点的理解是“心情长愉悦、生活挺美好”。要做到这一点挺不容易的。我们还可以从神志清醒、人格完整、心态积极、情绪可控、行为有度等五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理解。

1.神志清醒

所谓神志清醒,简单来说就是智力正常者所具备的正常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先天的智力障碍和严重的脑外伤或疾病造成大脑机能受损者就很难达到健康状态。

2.人格完整(自我和谐)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心理学理解人格有其学科特点,一般讲人格特点每个人都有独特性,是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人格不易改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格有优势,比如有的人灵活,有的人固执;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等。健康的人在人格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平衡,没有极端化倾向,是比较和谐的。

3.心态积极

心态正面的、阳光的、进取的、更善于行动的、更有力量的……这些都是积极的表现。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反过来,你整天对它愁眉苦脸的,它也不会对你有什么积极的回应。对人如此,对事亦然。

4.情绪可控

简单来说就是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烦心的时候,不被情绪牵着走,能及时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你就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了。

5.行为有度

意即行为有节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过由不及,凡事有度”。高兴之时不癫狂,沮丧之时不萎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保持一种平衡。

如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健康说起简单,标准难定。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近年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调查和专家讨论,研究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来衡量:

1.自我认识方面

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判断评估。能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做到自我接纳,扬长避短,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2.独立性方面

应该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依赖于别人,能够独立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情绪方面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基本稳定,而且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4.人际交往方面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

5.环境适应方面

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现实,承受挫折,并采取合理措施应对困难。理智、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够忍受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符合集体要求的条件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后,我们也要适当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的意义才能更加坚定我们追求心理健康的信念。

1.能够体验到较为持久的幸福与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有幸福与快乐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却有不同。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各种事件,能更好地调节情绪,使生活处于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因而能够体验到较为持久的幸福和快乐。

2.能够促进人们以充沛的精力学习、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扬长避短,合理把握时间,劳逸结合,能够以更为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现在流行的“亚健康”、“倦怠”、“拖延”等健康问题,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问题。

3.能够使人更好相处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乐观、轻松、热情,能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满,往往受到大家的喜欢。试想,有谁愿意跟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正因为心理健康的人有上述心理行为特点,在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无论人际多么复杂,都能够获得一个让人羡慕的人际关系。

4.能够支持人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荀子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事情成功的关键往往靠的是坚持,而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除了那些富丽堂皇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还是内部支撑的意念。心理健康的人具有更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心理健康的人在坚持性方面的共同特点是:享受过程比仅仅追求结果更重要。

5.能够促进生理健康

现在似乎人们都体会到,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的。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身心疾病。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影响到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反之,心理健康的人,能以一个积极平和的心态看待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对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促进生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哪些因素影响了心理健康

1.生理因素——心理健康的基础

首先,遗传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特别是先天的智力缺陷;其次是身体素质,身体的虚弱,会使人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甚至被特别的照顾;再次,就是生理的缺陷和重大的生理性疾病。想想一个人如果浑身上下都是病,难受得要死,跟他谈心理健康能有多大作用呢?

2.人格因素——心理健康的条件

大部分研究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家都关注人格的研究。这是因为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说任何心理困扰都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内外在的诱因,对于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身边的事情,我们会有怎样的态度,做出什么行为反应,人格的意义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对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最为重要的心理原因是人格。那么人格中哪些成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心理学的理解是人格动力成分或人格倾向。即人的价值观、需要、动机等等。这些是人从小到大成长中需要学习、完善、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孩子的抚养、教育者甚至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注意的。人的价值观、需要、动机出了问题,心理怎能健康?

现在很多临床研究还表明,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人的某些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比如,美国科学家研究和我国资料研究都表明A型性格的人群患冠心病的概率是B型性格的两倍;还有学界所说的C型人格,其可能与癌症发生有关。

3.认知因素——心理健康的方向盘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外界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事物,比如有一句名言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就是看事物两种角度的感受。所以人的认知就像方向盘一样决定了我们的注意和情感方向,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感受一下,在极度口渴时,同样是得到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是拥有的那部分,他会庆幸和感恩;相反,有的人看到的是失去的那部分,他会抱怨和沮丧。应当注意的是,许多人看事物常常看到缺陷和不好的方面,或许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不管怎样,他老是不高兴或紧张。

4.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的“炸弹”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都有大大小小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没有人可能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应对。临床实验和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和压力带给我们的负性影响,长期的压力会引起个体一系列的身心反应甚至产生身心疾病。

怎样才能促进心理健康

1.态度要改变,态度决定一切

(1)关注心理健康,不回避心理困惑,及时交流

首先作为现代人,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词汇,应该积极面对它、重视它、接受它。其实谁都有心理困扰,这不等于有心理疾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心里不悦、困惑很正常,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一味地钻牛角尖或避而不谈,都不是好的方法。许多是及时交流、沟通就能打开心结、解决困惑的。

(2)发挥优势,尽其所能,顺其自然

在人的一生中,梦想一直陪伴着我们,实现梦想就要努力,努力是有讲究的,我们叫“发挥优势”。这就需要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性格优势、能力优势、资源优势等等。但很多事情是不能勉强的,事物结果往往是不由自己控制的,那么,顺其自然。

2.认知(认识事物的方向和角度)要改善

(1)任何事物有坏有好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每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我们能带着信心、耐心和细心来对待它,努力发掘它积极的一面,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包装独特的礼物。

(2)没有完美,只有更好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能做的,只是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

3.学会情绪管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没有一个人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只有会管理情绪的人才会用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做到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4.强化行为管理

行为往往是由情绪引起的,情绪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方式对情绪改善是一个正强化作用,诸如放松、运动、音乐、交友、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活动等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但不良的行为方式,如酗酒、打架、药物依赖、闹事等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影响,对家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危害。所以我们要控制不良嗜好与行为才能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