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在科技馆听讲座
14062700000026

第26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赵宝善

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和充满希望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一个前提,三个趋势,两大结果”。

一个前提就是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要求平等协作、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个大前提下,世界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产生了两大结果。一个趋势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19世纪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信息是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30年翻一番,到了20世纪70年代是5年增加一倍,90年代是3年增加一倍,那么预计到2020年人类掌握的全部信息平均73天要增加一倍,到2050年,知识总量将是2000年的100倍。随着生物科学、新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生活都会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技增长发展在经济中的贡献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而现在一些国家已经超过70%,所以,单靠拼体力、拼资源、拼环境已经不行了,一个企业或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已经关系到它自身的兴衰存亡。

第二个趋势是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自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的终结大大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虽然美国挟超强的经济、军事优势称霸世界的战略将不时冲击多极化的发展,但时代的潮流仍将澎湃向前,金砖四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及其他力量中心正在迅速崛起,多极化的趋势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一超多强”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多极格局的主要框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将如何发展,除了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和问题之外,必须努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并出现了的新特点,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知识产权竞争更趋激烈。“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100多种工业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许多产业已趋成熟,但许多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同时,我国从铁、铝、铜矿到石油这些基本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的进口量也都接近或超过了全球消耗量的一半,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以至于“中国卖什么,什么就降价,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新经济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制造之痛在于技术上没有自主权,标准上没有制定权,价格上没有控制权,分配上没有话语权,附加值上没有收获权,我们贡献最大,结果收获最小,许多国家不感激我们还扣了个倾销的帽子,说我们是消耗世界资源、恶化全球环境的罪魁祸首!

在这三大趋势之下产生了两大结果,一个结果是多国间的相互往来、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大大的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局面,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另一个结果是多国之间的以经济为基础,以技术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和较量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竞争。这样的竞争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因为从科技力、军事力、经济力总体上来讲还是西强我弱,抓住了机遇我们就会乘势而上,如果失去了机遇就会被时代远远地甩在后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1.创新的类型和内容

关于创新的定义: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的创新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毕竟受到时代的局限,仅局限于生产体系。其实创新内容包括非常宽泛,如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根据韦伯斯特词典“创新的基本含义是引入新东西、新概念或制造变化”。这里的关键概念是“新”:时间意义上的新,地理意义上的新,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但这个定义又过于模糊,所以至今为止,关于创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至于内容和类型我们则强调同自主创新关联紧密的三种,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技术创新是先导,管理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关键。

(1)技术创新

是指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是新服务引入市场,来实现它的商业价值的过程。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属于跟随创新,就是说别人有一个创新了,在它的基础上或者在它的外围,再去发展新的东西。第二种叫集成创新,就是把现有技术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复印机。第三种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从一种发明开始,从全新的东西开始进行创新,一般来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但一旦有新突破,意义重大。

(2)管理创新

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要求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企业(包括政府等部门的管理)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大体有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种。经验管理包括最初的时候是靠管理者的经验去进行管理的,是19世纪以来由泰勒提出并兴起,因此泰勒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科学管理就是指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提出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减少信息失真,减少部门间的扯皮和摩擦。文化管理是指靠文化的手段,通过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实现企业(或团队、组织等)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3)制度创新

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制度解释称为体制和体制的结合;体制指的是机构,机制指的是程序和过程。制度创新往往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社会效率,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监督权利,扼制腐败的治本之策。

总之,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已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系国家的兴衰,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工业化阶段,这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从引进技术和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先进技术相结合转变。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管理优势,知识产权成为竞争的重要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

我国正处于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尽管一些工业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优势产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还是依靠引进和仿制。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道路,我国的资源供应将难以支撑。

3.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和有利条件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础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靠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利益强大的“头脑型”国家。国际学术界称主要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还有20多个,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品多,发明专利多。

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有利条件: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增强。市场方向的创新机制开始形成。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有序开展,成效明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1.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就是一定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最主要的战略位置,中国要振兴就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

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而决定这一进度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比重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必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大量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因此一位学者讲:经济保证今天,科技保证明天,教育保证后天。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队伍已经拥有3500多万人,这些都是教育培养的结果。

科学技术人员是创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立足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前提。

3.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内涵:一是迅速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内容包括:人才资本投资优先战略;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结构调整战略;人事制度改革战略;人才战略环境优化战略。

4.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树立科技教育的作用比自然资源更加重要的观点。世界上一些创新型国家由于科技教育的支持,经济成功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初级服务型向高科技转移,所以经济就持续发展;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老是满足于做原材料加工,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带来的结果是资源透支,环境恶化,利润增值下滑,这也是我们当前碰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作用,弱化依赖自然资源的观念。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本国人才专利率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五位”。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高的距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相对于完善法律制度,培养专利人才,加强监管力度,更主要更基础的工作,是要在全社会增强专利观念。制度建设可以借鉴学习,但整个民族专利观念的培养,只能依靠我们长期艰苦的努力,整个社会都有专利观念,才能做到既自觉尊重他人的专利,也主动维护自己的专利;整个社会都有专利观念,才能更好地鼓舞创新热情,激发创新活力,保护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清除中国封建传统观念残余,清除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等毒瘤。

5.培养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探索的价值观

(1)重视科普教育并从“娃娃”抓起

科普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社会教育,它既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又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手段。各种重要国策,诸如环境、资源、人口、生态等政策的推行,无不有赖于科普工作为先导,因此,为了培养我们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科普就要从本抓起,从娃娃抓起。

(2)政府与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社会引导和鼓励

现在的社会风气比以前浮躁很多,由于利益驱动,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个人得失,这是事实。因此,政府与社会舆论可以引导社会形成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尊重科研人员的风气,不但可以有效抑制如今的浮躁之风,更可以让那些做学问的人从社会地位、社会认可等方面得到补偿。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3)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在科研领域缺乏对失败的宽容,一项具体的科研攻关活动失败后,项目承担者往往面临周围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日后再申请其他科研项目、课题时压力重重。其实,成功固然可喜,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十分宝贵,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步不屈不挠地纠正错误,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当“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成为我们的重大战略抉择时,允许挫折,宽容失败,无疑应当成为鼓励创新的同义词。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科技进步法把“宽容失败”的原则写进法律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精神的尊重和珍视,有了法律保障,我们就能真正为走进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科技进步的活力竞相迸发,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